1. 卵霉病 (1)病因及症状:在受精卵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受精卵质量差(在母体中发育时间短)、人工受精过程中消毒和脱粘处理不好,容易导致脚霉病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受精卵卵膜表面生长有大量白色毛样素绒状物,水中个大白圈球,由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感染引起。 (2)防治方法:
2. 水生生物危害 (1)病因:一些水生生物如枝角类、大型蚤类都容易危害受精卵,破坏受精卵卵膜,导致胚胎提前非正常破膜,死亡。 (2)防治方法:对孵化用水使用60-120目的烯组进行过滤。
1. 气泡病 (1)病因及症状:通常发生在苗种阶段,越幼小的个体越敏感,尤其是水花培育阶段,如不及时抢救,可引起幼苗大量死亡。气泡病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养殖水中藻类过多,光合作用旺盛,溶解氧过于饱和,成气泡病。在鱼体头部、口腔周围、鳍条之间可以明显看到一个个气泡,解剖鱼体,严重病鱼可见体腔壁、肠系膜等处均有气泡。 另一种是池底不断氧化分解,释放大量甲烷和硫化氢小气泡,一些地方使用地下水进行养殖时,地下水富含氮气,也容易随水体带出氮气小气泡,鱼类误吞食小气泡,在肠道内积聚多了容易造成气泡病,尤其是在工厂化养堆中,由于车问养殖管道直接将水击打水面,容易造成气泡的形成,比较容易得气泡病。这时候鱼体腹部至胸部鼓起,可以清晰地看见内脏,其他部位无气泡。 (2)防治方法:
2. 氨氮中毒 (1)病因及症状:当水中氨超过一定限值时就容易引起此病。在冬季进行人工孵化时,容易发生氨氮中毒由于冬季孵化容易受水温的影响,很多单位采用重复用水进行孵化,避免造成大量热量散失,降低成本。孰不知,孵化过程中,卵膜和一些卵质大量溶解在水中,经过累积、腐败后产生大量氨气,非常容易造成氨氮中毒。这种情况,尤其是在解化完成后的1~3天内容易发生,并且症状非常不明显。一旦发生,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 (2)防治方法:及时、定期更换孵化用水或使用生化循环过滤系统进行孵化。
图为细菌性肠炎体表症状 1. 细菌性肠炎 (1)病因:该病从3厘米仔鱼到商品鱼都有发生,为鲟鱼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病原为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导致此种疾病,主要原因是喂食天然饵料清洗不干净、外界水环境发生变化(如水质变坏),或养殖过程中不按规律投喂,人工饲料投喂量较大。外观病鱼行动缓慢,摄食少,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淡黄色混杂红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解剖时,可以发现肠壁充血发炎,弹性差,无食物,内有很多淡黄色粘液。 图为细菌性肠炎病内部症状 (2)防治方法:每天用大蒜素拌饲投喂(浓度0.05%~0.1%),喂两个疗程,同时外泼食盐水消毒。 2.细菌性出血病(有的文章称为肿嘴病) 笔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出血病在很多情况下都容易发生,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细菌性出血病,另一种是应激性出血病。细菌性出血病,很多人通常又称为是肿嘴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病,并且由于养殖时间长,病菌累积的原因,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量发生。尤其是在变温期间(如春夏季过渡时期、夏季高温时期和秋冬季时期容易发生。2004年,笔者在北京怀柔、密云和丰台等区县都治疗过该病。根据实际观察,肿嘴病也伴随着大量充血、出血。在生产实践中,笔者经观察发现发病时肿嘴和出血两种症状都有出现。治疗时,其两种症状同时消失。所以,笔者将其合并为一种病进行分析。 (1)病因:病原为单胞菌。由于水温偏高,水质恶化(尤其是水中氨态氮含量超标)引起该病有较强的传染性,患病死亡率较高。主要危害20~300克规格的鲟鱼苗种,尤其是150~200克的苗种容易得此病。病鱼口腔四周充血、红肿、突出,头内部充血(在阳光或强光下透视可见),鳍条基部充血,腹部骨板、腹棱处大量充血,同时继发肠炎病解剖时,可以发现腹壁有出血点肠道红肿,无弹性,伴有暗红色粘液。 (2)防治方法:
3.细菌性皮肤创伤病 (1)病因及症状:病原不详,危害高密度工厂化养殖鱼体,危害性不大。主要在夏季高温季节容易出现,与水质好坏也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病灶为浅白色,病灶处出现充血,皮肤廉烂,严重的出现大块创口,露出肌肉。尤其是在倒池后容易大量出现,治疗不及时,容易造成较大的危害 (2)防治方法:
4. 车轮虫病 (1)病因及症状:病原体为车轮虫,对15厘米以下鲟鱼苗种危害较大,直接影响苗种生长。匙吻鲟苗种养殖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此类疾病,造成鱼体消瘦,游动迟缓,常见于鲟鱼苗种鳃、尾部等处,导致这些部位粘液增多。显微镜检查时,可以发现大量如车轮状圆圈。 (2)防治方法:
——— 加入鲟鱼养殖技术交流群 了解鲟鱼养殖、交易、行业最新信息 |
|
来自: 昵称10744611 > 《鲟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