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归楚。这是蒲松龄先生写的一个自勉,上面写的是越王勾践破吴的一个典故,而事实上越国先是败给了吴国,越王勾践成为吴王夫差的奴仆,为其养马、打扫卫生等,后面通过各种手段得以回国,卧薪尝胆20年,最后灭掉吴国。今天讲的是越王勾践在吴国的一个故事,也这是这个事情是其回国的关键:为吴王夫差尝粪。 吴王抱疴,不瘳,勾践问疾,勾践日:“臣在东海,曾事医师,观人泄便,能知疾之瘥剧。”乃手取其粪,跪而尝之,日:“夫粪者,谷味也。顺时气则生,逆时气则死。今囚臣窃尝大王之粪,味苦且酸,正应春夏发生之气,是以知之。”夫差大悦日:“仁哉勾践也!臣子之事君父,孰肯尝粪而决疾者?”由此可见,分析大便颜色、味道而观察疾病,很早以前已经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依据,而现代医学进行粪便检测,和中医具有相似的道理。 大便是水谷糟粕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细胞代谢物、死亡微生物等共同组成,观察其形状、颜色、气味可以了解身体健康情况,包括肠道菌群是否失衡、肝胆代谢情况、红细胞情况、包括肾脏功能等,这也是中医为何对大便的情况如此重视,《黄帝内经·五脏别论》:“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望大便的颜色:大便为什么会有颜色,不同颜色代表着什么呢?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和铁离子组成,在肝脏中衰老的红细胞中的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生成胆绿素、CO和二价铁离子,胆绿素随即在胆绿素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而二价铁离子也转变成铁蛋白,胆红素在回肠下段和结肠的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变成胆素原,胆素原随粪便排出接触空气后被氧化成尿胆素和粪胆素,胆素呈黄褐色,这是粪便的主要颜色,当胆道堵塞,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粪便呈灰白色或者白色,而未被细菌作用的胆红素随粪便排出,粪便呈现橘黄色。大便颜色过深,提示胆红素高,那么也就是说,死亡的红细胞很多,才会有大量的血红素变成胆红素,因此胆红素可作为判断红细胞凋亡程度的一个参考数据,胆红素过高,可能有贫血。 血便。日常大便出血,人们往往想到是痔疮,或肛裂,而忽略了大肠癌的可能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逐步趋向高脂肪、低纤维素,从而使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并趋向年轻化。因此,大便出血首先要警惕癌肿的可能,这对中老年尤为重要。 黑便或大便内有红色血液均为消化道出血所致,但月经期的妇女,排便后有时亦可见血液;口服某些中草药、活性炭、铁剂等,大便也可呈暗褐色或黑色;食用过多的肉类、猪肝、动物血,大便可变暗褐色;口服酚酞制剂,大便有时也呈鲜红色。肛裂便血、血量少、鲜红,血见于粪便表面、便纸上或便时滴出,可伴有肛门剧痛。痔的便血,特点是无疼痛,血色鲜红,便时出现,出血常为间歇性。便秘,粪便干硬、大便次数增多。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是痔出血的诱因,病人有痔块脱出、疼痛、瘙痒等表现。直肠息肉,也是便后出血的主要症状,出鲜血,量不多,血常染在粪便之外。早期直肠癌并无症状,但有少量出血,肉眼不易察觉,癌肿表面破溃后,便时肉眼可见鲜血。晚期便血较多,粪便常混有脓液或粘液,有特殊的腥臭味,伴有便条变细,同时可出现轻度腹泻,里急后重,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细菌性痢疾,便血量少,伴有脓血样或粘液脓血样便,血为鲜红。阿米巴痢疾,大便呈暗红酱色、粘液较多,下腹有压痛。 由此看来,便血都是病理性的,而且不同的血便与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特殊联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注意观察大便的色泽,及其伴随的症状,及时看医生,及时治疗。 望大便的性状 大便清稀,可见消化不良或肠滴虫所致的腹泻,如同时有粘液、脓血则应考虑急性肠炎。 大便带脓血、粘液,则以细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为多见;大便呈血水或洗肉水样,可能为嗜盐杆菌感染或急性坏死性肠炎等;大便呈米泔水样,常见于霍乱或副霍乱;大便内含有大量脂肪及泡沫,多气而臭为胰腺疾病或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若大便呈糊状,一般为功能性腹泻所引起。 大便的次数 正常粪便量的多少和食物有关,进食肉类及蛋白质者量较少,素食者量较多,健康人每日有1~2次通畅的大便,成条形状,松软适中,有臭味。如果超过正常次数,就是异常表现。 腹泻。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杂有脓血、粘液者,常可伴有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症状。腹泻常见于急慢性肠炎、急慢性痢疾、某些食物中毒、急性传染病、肠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见于某些胃肠激素分泌增加,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此外,饮食不当,着凉等引起的消化不良,均可产生暂时性的腹泻。 根据腹泻与腹痛的关系可以进行自我鉴别,初步了解腹泻的病因。其方法是:腹泻伴有腹部肿块,多见于结肠癌和增殖型肠结核等;腹泻伴随里急后重,一般来说病变在乙状结肠下段或直肠,如细菌性痢疾、直肠癌等;腹泻伴随发热,多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如果起病急、病程短,腹泻次数多,一般为急性腹泻;病程较长,腹泻次数较少,多为慢性腹泻;腹泻伴随脐周围绞痛,多为嗜盐杆菌食物中毒;左下腹疼痛,多为细菌性痢疾;右下腹疼痛,多为阿米巴痢疾和肠结核;中上腹部疼痛,多为肠胃炎;腹泻后绞痛不缓解者,多为痢疾;腹泻后腹痛能缓解者,多为肠炎、肠结核;如果腹泻伴随呕吐、腹痛,常见于食物中毒或肠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便秘或者腹泻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大量细菌、寄生虫滋生,而女性生理的特异性,子宫位于大肠与膀胱之间,大肠中的细菌可以穿过肠壁、子宫壁进入子宫,大肠中的寄生虫爬出体外,通过引道进入子宫,这些都会引起各种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滴虫病、念球菌感染、子宫息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问题,因此《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强调:“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先以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即只要有大小便问题的,先调节大小便,后调其他问题,就是使排泄通道畅通。 |
|
来自: 道与阴阳 > 《中医理论、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