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剑桥大学听冯骥才做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讲座

 邂园 2018-08-26
      在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行走于古老、恢宏的建筑之中,聆听着悠扬、绵长的钟声,心中油然而生敬畏之情。其耸入云霄的尖塔、耀眼的绿色的草坪和雄伟的哥特建筑风格尽显王者辉煌之气派,成为整个剑桥市的标志和荣耀。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是剑桥大学最有名的学院之一,建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所创建,因之得名“国王”学院。这承载着600多年文化积淀的学院,仿佛是一座历史的活化石,向当下的世人无声地诉说着其悠悠的往昔。而在这样一个“贵族学院”,应剑桥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剑桥名家讲坛”的邀请,我国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倾尽其大半生精力致力于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冯骥才先生在学院的小礼堂,给大家做了一场“解析中国文化遗产”的讲座,力图唤醒大家对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意识。

     冯先生首先谈到了他这些年深入我国民间、田野抢救民间文化的感受,他说一个突出的感触就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灿烂、绚丽,我们56个民族,其不同的民族、地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他也犀利地指出,尽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但自当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和遗产的态度是敌对的。文革对传统文化的毁灭性破坏以及近30多年来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惊人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民族把自己的传统文化看成敌人,这种对文化遗产的态度表现的是最大的无知。

冯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灵魂与情感,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他非常重视发掘民俗文化对唤醒人们情感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所谓的民俗就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情感方式,或者一种心灵生活方式。”他说他现在正在做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正在力争申报春节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认为春节蕴含着中国人辞旧迎新的美好的情感以及对亲情的珍视,所以春运才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那么多的中国人都要回家过年?实际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起了作用——就是回家过年。”他特别分析了除夕对于中国人情感归属的重要性,所以向政府提出春节放假从除夕开始的建议而被采纳。

但冯先生痛心疾首地指出我们现代化的进程对民间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他用经济“急转弯”来描绘我们经济发展的态势。认为我们更多地追求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为了GDP和政绩, 大兴土木,拆除旧建筑,建新楼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演,我们全国的660个城市几乎变成了千孔一面,我们的诸多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灭绝的境地,而这与大家对之熟视无睹,缺乏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有很大关系。他举例说前些年贵州有一位年事已高的阿婆,会唱很多民歌。她积极、主动地要求给他们唱歌、录音,但因录音机审批耗时两个月,等批下来时阿婆已经过世了,去世前一直念叨何时能录歌。

冯先生认为非物质遗产中,村落的消失是最让人惋惜的。他分析道“我国历史上是农耕社会,历史的源头在村落,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的根性文化,非遗多半在古村落,少数民族的非遗几乎全部在古村落()。然而随着城市改造和城镇化,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的古村落从361万个锐减到270万个,每年平均消失9万多个。失去原有文化土壤,非遗也就随之化为乌有。其次村落解体后,原有的生活方式也随之瓦解。”所以他今年在国内的主要工作就是到村落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作为文化的先觉者,冯先生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文化通过代代传承而得以延续、发展,保护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就让我们从热爱和宣传我们的家乡、城市文化做起吧。

                                                                                               (写于201348日凌晨1点听冯先生讲座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