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放问礼之本,唐玄宗赐号清河伯,宋真宗追封长山候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鲁国人,故里在今山东新泰市放城镇。其生卒年无考,约与孔子同时代。以知礼著称。曾向孔子问礼。《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后世尊为先贤。据史书记载,他是殷代忠臣比干的后裔。一生致力于礼的研究。他曾向孔子问'礼之本'。 孔子称赞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 宁可相互节俭;就丧礼说,与其仪式周到,宁可哀恸悲伤。'(《论证·八佾》)。相传他终生不仕,隐居泰山,高卧山林,放浪于松石云水之间,向进山香客宣传孔子的学说,并给当地山民传授礼、乐、书、数等文化知识,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他虚心好学,造诣颇深,在当时已负盛名。正因为他对礼的传播和发扬光大作出了贡献,所以受到历代帝王、文人的景仰。汉代的文翁特为林放绘制了肖像。唐代曾在林放故里放城,修建林放祠。清乾隆年间曾出土《林放祠记》的唐碑。至今放城的南阁子、北阁子,还传为林放祠的遗迹。曲阜城外还有'林放问礼处'等遗迹。林放公去世后与夫人芋氏一起合葬在今山东曲阜小雪东104国道旁。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林放被赐号为清河伯。从祀孔圣庙西庑首座,后又祀于乡贤祠。宋真宗时,考林姓族谱,林姓得姓于长林山,遂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追封林放为长山侯。在许多地方的孔庙中,都立有林放的牌位,把他与孔子的其他弟子的牌位放在一起,让他们像孔子一样享受后辈学子的祭拜。墓原有封土,有碑,刻“先贤长山侯林子放墓”。碑高2.40米,宽0.80米,碑首有晕,呈半圆形,古朴淳厚。碑前原有石案。周围原有其裔孙墓多处,今已无存。墓旁立“林放问礼处”碑一通,系为纪念《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而立,1975年移入孔庙奎文阁前西碑亭内。2006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