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念大学要准备之四(培养个人风格)

 江山携手 2018-08-26

 从人生的角度省思学校教育,可以发现一种双向过程。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目标是「社会化」,就是栽培学生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可以融入群体生活。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就须面对另一个方向的挑战,亦即将来进入社会之后,不能只是扮演机器中的小零件,还须展现「个人化」的特色。社会化与个人化所形成的双向,如果协调合宜,才能使自我的一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无论在形式上与内涵上,都应该取得「知识分子」的资格了。那么,我们对知识分子的期许,也可以转移成为对大学毕业生的期许。这种期许是宁高勿低的,约而言之,可得四点:


一,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大学所设的科系往往针对人类社会的需求,这种需求未必是眼前立即可以兑现的,因此大学绝对不等于职业训练所,学生念大学也不应该完全着眼求职的效率。然而,若是一毕业就失业,连安身的机会都没有,念大学又有何用?

处于上述两难之中,上上之策就是把书念好。把握了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正是立于不败之地;即使就业不顺利,也可以先念研究所。人生之路常有许多转折,得失成败不宜由一时的结果来断定。或许「把书念好」的习惯会转化为「把事做好」,然后在就业市场上步步高升呢!


二,通情达理的人生观。决定生活质的,除了外在的经济条件之外,不可忽略内在的观念。美国曾公布一项调查,指出富人的自杀比例竟然高于穷人。原因或许是:富人的观念中,再也没有比金钱更值得追求的目标。因此,合宜的人生观至少要撑开生命的立体架构,肯定在人的身与心之上,还有属于灵性的层次。

所谓「通情达理」,就是要明白身心灵如何定位。简而言之,身体健康(延伸至有形可见的成就)是「必要的」;心智成长(包含知、情、意三方面)是「需要的」;以及灵性修养(譬如,宗教信仰所启发的无私与博爱)是「重要的」。认清这三者的特性,并以适当的态度来对待,其实才是人生最紧要的功课。


三,和谐理性的群己关系。和谐加上理性,表示不是只求妥协而不顾原则。并且,群己关系也不表示没有个性。以孔子为例,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处世态度是「温良恭俭让」,并且恪遵礼仪规定,对人彬彬有礼;但是当他看到当权者胡作非为时,也会痛心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对虚伪的作为与表现,也会公开斥为可耻。

知识分子当然要有独立的思考及判断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或愤世嫉俗,而是应该奠基于个人的良知与专业知识上,并且对于知识始终保持开放的心胸,落实于不断追求新知的努力中。换言之,他所向往的是动态的和谐,是促使社会更公义、更仁爱的和谐。


四,深刻持久的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若是只图个人的享受,在实际上并不困难。不过,顺着群己关系而来的,是希望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可以过得更快乐。知识即是能力,有能力就有责任,可以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为众人谋求最大的福祉。问题在于:如何做到深刻而持久?这时需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相勉励,但是必待群体响应,才可形成风潮。头冷心热的知识分子,永远对社会上的弱势族群保持关怀之情。


以上所论四点,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分别经由大学中的专业科目、通识科目、社团活动,以及推扩个人情感的小爱为大爱,所产生的结果。大学生的个人风格也将由此四点来建立。这四方面的轻重比例,难免人人不同;但是念完大学却无法依照这四方面检验个人的心得,那就无异于「入宝山空手而回了」。


「新鲜人」一词代表生命阶段的开始。大学阶段只有四年,真可谓是转瞬即逝。但是这四年却是一个年轻学生锤炼全方位的生命能量的大好机缘。善用这四年的一切资源,可以日起有功,可以在结束时达成脱胎换骨般的惊人效果。反之,若是此时荒废光阴,很可能就会换来往后大半生的困顿与无奈。取舍之间,全在自己。


最后,如果我像学生所问的,「有机会重念大学」,我会怎么安排大学生活?说句实话,我会希望在大一时读到自己今天写的这篇文章,然后花上半天的时间想清楚:要如何调整心态、管理时间、学习课业与培养风格。至于我现在的期待,则是希望大一学生想象自己是在重念一次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