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历史不忍细读呢?

 昵称c88CV 2018-08-27

在回答“历史为什么不忍细读”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叫做“历史”?所谓“历史”,又叫“过去的事实”。既然它发生在“过去”,现在的人又怎么能确定它到底是不是“事实”呢?

所以,历史学家们一直没有停止考证历史的脚步,越细究,越发现历史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令人不忍细读。为什么会出现“不忍”的情绪,原因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是历史的真相太过残忍,让人不忍细看。

看多了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盛世,不过是建立在大量人口死亡之上的带血的盛世。但凡改朝换代,都要以人口大量死亡作为代价。人命如草芥,在历史里简直是最常见的写照。

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242年里,至少发生过各种战争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仅有记录的大规模战争就发生过222次,数字之大,让人胆寒。更别说历史上的各种农民起义,某皇帝统一中原,或者统一中国,人口的损失量,都在50%以上,几乎一半的人,惨遭屠戮。


侥幸活下来的,要么死于繁重的徭役、突如其来的瘟疫,要么死于大饥荒、大旱或者洪水泛滥。鲁迅先生说,历史书上满本子都写的是“吃人”两个字。虽然大部分人觉得他说的“吃人”,指的是封建礼教的吃人,但相比受礼教迫害而死去的,连肚子都填不饱,只能易子而食的,好像要更可怕一些。

《资治通鉴》一书里,屡屡出现“人相食”这三个字,并且还都是大规模的。总结下来,在公元前205年至公元949年共1154年中,平均每26年就会发生一次“人相食”的可怕景象。何况,这还只是宋朝之前的记载,元明清三代人们的经历更是悲惨,尚未被记载在历史里的更是不知凡己。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有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普通民众的可怜程度,可见一斑,令人不忍细究。

二是掀开了名人光环,英雄竟然和普通人一样,也会犯错。

小时候看魏徵劝诫唐太宗,有说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还有著名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论,让我们觉得唐太宗实在太伟大,不仅文治武功都很赞,还是个极有人格魅力之人。


及至读了玄武门之变,知道他机关算尽,杀死兄弟,夺取皇位,还抢了弟媳为妃,唐太宗完美的形象瞬间在心里崩塌。原来伟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和普通人并没有半分区别。而隋炀帝呢,从来都是暴君最佳代表的不二人选,横征暴敛、骄奢淫逸,人人唾弃。

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为了去扬州看琼花,用千名纤弱的女子拉纤,可谓极尽奢靡。可细究下来,全长20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疏通水道,贯通南北,对整个北方社会的繁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他还开创科举制,让寒门子弟得以改变人生,称得上是千古难得的功勋。

看到这里,实在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原来你竟是这样的隋炀帝!你看,历史就是如此,看得越多,读得越深,越会发现,人无完人,不能一概论之。若非要细究,一定要提前穿好避雷马甲。

三是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坑蒙拐骗偷,姿态实在有些龌龊。

历史书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历史发展自有其必然性。可事实上,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离不开“坑蒙拐骗偷”,与人性的发展是一个路子,姿态并不那么美好。

打天下的时候,不管三观是不是相合,先坑进队伍里来卖命再说。古时战争少有“以少胜多”的案例,多是用血肉之躯得来的胜利。这些人头从哪里来,忽悠,可劲地忽悠,许诺齐享天下,骗他必能全胜。

幸运一些的,确实可以活到国家成立。但到了守天下的阶段,三观合不合,就成了能留与不能留的标准,或者叫借口。要么你趁早解甲归田,否则,迟早给你安一个“功高盖主”的名头,落得一个死无全尸的结局。

这样的姿态够龌龊吧,可历史的咽喉掌握在当权者的手里,只有他,才能决定其去向。掀开粉饰的太平,真实的历史,难看的令人不忍细读。


总之,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历史往往是不可靠的,历史的真实性,大多都需要仔细商榷一样。历史这位被化上浓妆、穿上锦衣的小姑娘,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模样,心肠比较软的,还是不建议细读,因为你会不忍!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