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萨的日与夜

 晨光me 2018-08-27
拉萨的日与夜



拉萨的白日,大多属于阳光。


清晨拉开窗帘,眼前的天空蓝得那样彻底,仿佛一块净透的绿松石,由环绕高耸的群山一托而起。天边云朵如同洁白的哈达,缠绕着山峰。


我们住在拉萨红山身后不远的地方,隔着宗角禄康公园望去,看得到布达拉宫的背影。据说这是一座由修建布达拉宫的土石建成的公园。园中的一家甜茶馆里,坐满了藏家老少,悠悠地聊着天,喝着酥油茶。浓浓的酥油香,飘散在临近的小路上。


园里有一处转经筒。入乡随俗,我们也虔诚地转起经筒,那一瞬,指尖碰触的似乎不是金皮铜衣,而是说不出的宁静。“唵、嘛、呢、叭、咪、吽……”信徒们祖祖辈辈诵念着经文,拨转了经筒,流逝了岁月,永恒了信仰。


公园里,马路上,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民,手握经筒,或者手持佛珠,慢慢地走在路上,慢慢地旋转经筒,就连路边的猫儿狗儿也少见奔跑,躲在树荫底下慢慢地或走或卧 。在拉萨,慢是理所当然的,仿佛日子被拉长了,让人生发出“天上一日,地上三天”的慨叹。


大昭寺前总是香雾缭绕。阳光映照中,寺门中央金色的法轮和神鹿,凭添了一种神圣。朝拜人群里,一个皮肤黝黑的藏族小伙,衣服沾满尘土,额头和鼻尖因为长久的叩拜,擦破皮结了痂,但依然执著地伏地长叩。有了信仰的支撑,血肉之躯竟可以强韧若斯。


经历了一番接踵摩肩,终于进了寺。忽然,听见一串歌声,导游说那是修缮地面时工人们唱起的“夯歌”。与江南婉转的渔娘船歌不同,那歌声粗粝而又充满力量。走近一看,工人们右手紧握工具,边歌边夯,不像在工作,反倒像是边歌边舞,夯出的地面如大理石般平滑坚固。


从大昭寺出来,就转到了八廓街。小摊位密集地占据着街道,很是繁华热闹。一个路口的拐角,有一家“玛吉阿米”餐厅,因为是以六世达赖情人的名字命名的,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店里充满藏族风味的吃食,颇为诱人。供客人留言的藏纸纸页上,写满了喜怒哀乐离别愁,但从留言里读得出,人世情感的各种疑难杂症,似乎在这或长或短的入藏旅行中,被奇迹般地治愈了。不得不说,西藏着实是个神奇的地方。


拉萨的夜,需要人们耐心等待。


“日光城”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因着太阳对红山和拉萨河的深深眷恋,这里的夜色来得比别处要晚一些。


晚上七点钟,阳光依然不舍离去。直到晚上八点钟,白昼与夜晚才开始懒洋洋地交接班。彼时彼刻,整个拉萨城都被披上了橘红色的薄纱。


暮色转瞬即逝,夜色倏忽间便爬上拉萨的天空。叩长头的信徒们结束了一天的虔诚膜拜,大昭寺渐渐恢复了宁静,在夜色中独留一幅静谧的剪影。


途经北京中路,布达拉宫近在眼前。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宛若绝世而独立的美人,卸去了白日里的严妆,任由镁光灯轻抚着,安静而圣洁。她依偎着红山坚实的肩头,面对喧嚣的世界,自顾自地闭目沉思,冥想岁月轮回。


夜色渐深,几条主干道马路边,莲花状的路灯映射出明亮的光。若不是路边手持转经筒的藏家人擦身经过,你会产生身处平原某座繁华都市的错觉。


找到一家餐馆坐下,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族姑娘帮我们点了几道藏族传统菜品,并在她的推荐下尝试了几瓶青稞啤酒。酒香清甜,饮至酣处,朋友对着姑娘问:“美女,‘美女’用藏语怎么说?”姑娘笑答:“卜冒!”朋友又回头指着我说:“卜冒,能给我们这位‘卜冒’唱支歌吗?”却见姑娘羞答答地跑开了。不到1分钟的工夫,她又回来了,一手拉着一个‘卜冒’。三个‘卜冒’为我端起一杯酒,高声地唱了起来:“你有一个花的笑容\美丽姑娘卓玛拉\你像一杯甘甜的美酒\醉了太阳\醉了月亮\你像一只悠扬的牧歌\美了雪山\美了草原……”向来不胜酒力的我,竟也爽快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酒过几巡,些许的微醺。让我迷醉的不止有酒,还有藏族“卜冒”的歌声,那歌声虽未经雕琢,但却悠扬入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