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菌物到底与植物、动物有何不同?

 东营菌物科学 2018-08-27

在药物的研究过程中,菌物因固着生活和有细胞壁而归入植物界,但菌物和植物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菌物不含叶绿素,植物有叶绿素;

菌物为异养方式,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摄取体外的有机物质供给能量;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满足生长需要,属于自养方式;

菌物的细胞壁组成为甲壳质,而植物细胞壁中主要为纤维素;

菌物储存的为糖原,而植物储存的是淀粉。

同样,菌物与动物亦有很大区别。

菌物虽为异养型,但主要为腐生或寄生,有别于动物的异养摄生或异养摄食;

菌物为细胞外消化,即把其消化酶分泌到食物上,在胞外把食物分解后再吸收到胞内供利用,而动物为细胞内消化。

因此,基于菌物与动物、植物的上述明显差异,菌物既不宜归类于植物,也不能归类于动物,它们是一种独立的类别,与动物界和植物界共同组成地球上的生物群体。

菌物药有文字记载以来常归入“本草”一类,后逐渐演变为“芝草”,广泛传承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而今可以肯定古时被称为“芝”的食药用物品中,部分就属于大型真菌。成书于公元前200年时的《尔雅》中出现了“菌芝”、“中馗”等菌类名称。东汉末的《神农本草经》中有了“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等“六芝”记载。出现茯苓、猪苓、雷丸、桑耳、五木耳等菌类中药名称。南北朝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以及《名医别录》中记载了“马勃、蝉花”等菌类中药。葛洪的《抱朴子》著录了“五芝”,即“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其中将“菌芝”单独列出,同时还记载了数百种菌芝名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578年)中记述了约200种的菌类中药,如香蕈、马勃、茯苓、雷丸、鸡枞、木耳、槐耳、松蕈、杉菌、天花蕈、菰蕈、土菌、雪蚕、羊肚菜及“六芝”等32种,并从形、色、味、性能等方面明确了“六芝”属于灵芝等大型真菌药物。

常见于古籍记载及应用菌类中药如像灵芝(赤芝)、紫芝(紫灵芝)、皂荚菌(树舌灵芝)、马勃(大秃马勃、紫色马勃、头状马勃)、虫草(蝉化、蛹虫草)、雪蚕、雷丸、木耳、银耳、槐耳(槐栓菌)、茯苓、猪苓、鸡枞菌、香蕈(香菇)、乌灵参(黑柄炭角菌)、羊肚菜(羊肚菌)、桑黄(缝裂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哈尔蒂木层孔菌、橡胶木层孔菌等)、天花蕈等,其中有的名称及药用沿续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