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工作室与教研室的定位差异

 流沙河 2018-08-27

现如今,名师工作室已在各地遍地开花,也已不能再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了,因为在很多地方,下至一所学校,上至一个地区,都相继开设了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也在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或许也正是名师工作室设立的初衷。

但是,早在设立名师工作室之初,就已有有识之士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一所学校有教科室这样的行政部门,一个地区更有教研室这样的职能部门,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是否会与之重叠,甚至取而代之?

这样的疑问甚至担心无疑是很有道理的;而且,这个疑问至今似乎依然悬而未决。

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5年,从2005年至今,一直忝列名师工作室导师之中,运行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而且也曾有幸担任过几年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但是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我也时常感到名教师工作室经常去“种别人的田”,重复着教研室的工作。从职能方面来看,名教师工作室的确与地区教研室存在着交叉甚至重叠的现象。因此,如何界定名师工作室与教研室、教研组的角色,如何摆正各自的位置,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是当前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

作为地方教学职能部门的教研室,官方机构,着眼全体,应该围绕“业务”做文章,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概念,以“教学”“研究”“服务”为关键词,定位角色。

我国中小学教研室始建于1956年,是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承担当地基础教学业务工作的独立建制的事业单位,有覆盖省、地市、区县、乡镇、校的教研网络,并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

教研室无疑是一个业务单位。从概念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教研室的工作核心与主营业务就是“教学研究”,其业务范围主要涉及中小学学科基础教学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组织并实施学科的课程建设,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落实并组织完成各学科各年级段的教学任务,组织各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开展业务学习和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通过互相听课、观摩教学、教学讨论等形式总结交流教学情况和经验,集体研讨、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研、科研和各种学术性活动等多个方面,当然还包括试题的命制、阅卷的组织与分析等。

所以,与名师工作室走精英化、集约化道路不同,教研室必须面向全体教师,走大众化、平民化之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抓手,组织并实施课堂教学的开展、考核、评价等,其运作的基本模式就是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

教研室不能靠组织几次课堂教学比赛过日子,也不能靠颁发几张获奖证书凝聚人心。尽管有必要,但这显然还远不是教研室工作的全部内容。

教学研究应该是教研室的主攻方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观察课堂、发现问题,去研究课堂、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指导课堂,并最终大面积提高一个地区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这是教研室不二的追求。尽管名师工作室也着力于课堂教学研究,但相比较于教研室的“普惠”与“整体推进”,名师工作室更注重“拔尖”与“精雕细琢”,因为二者瞄准的对象不同、层次不同。

更重要的是,在新形势下,教研室正在从传统的“管理教学研究与教学指导工作”“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业务管理和教材建设”角色定位逐渐向“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定位转变,要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教学,成为理论的阐释者,课堂的研究者,教学的指导者、评价的组织者。在这一点上,教研室与名师工作室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教研室无疑也是一个服务单位。在新形势下,教研室的工作重心应该下移,增强服务意识,研究与指导并重,指导与服务并重。在某种程度上,教研室不应该是领导者,也不应该是裁判员,而应该是服务员。教研室要用切实有效的研究和指导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学科建设,服务于教师成长,从而为教育行政当好参谋,为学校发展提供帮助,为教师成长注入动力。有识之士对此早已多有论述,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研究”、“指导”、“服务”应该成为教研室的“三驾马车”,也是教研室定位的三个关键词。

(二)

作为引领专业发展的名师工作室,亦官亦民,瞄准精英,应该围绕“引领”做文章,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概念,以“学习”“研究”“发展”为关键词,定位角色。

本世纪初,上海率先启动名师工作室,不久就已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到如今,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学校都建有名师工作室,意图以名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证明,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师。

不可否认,名师工作室在促进名师工作室成员提升自身专业成长和推进区域化教师专业发展,甚至在推动领衔人自身向着更高目标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效益,为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师资保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是,不同于地区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又是一个团队教师相对松散的、走精英化道路的教学科研组织。

从名师工作室的组成来看,名师工作室多半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遴选组建并负责考核评估的,这就使得名师工作室多少有了一点“官方”色彩;但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仅仅是“首尾相顾”,而最主要的“中间环节”则基本放手,从成员的招聘、管理、考核,到工作室的具体内容、运作模式等等,都是由名师工作室自行决定,这又使得名师工作室笼罩着浓厚的“民间”色彩,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而且,与地方教研室培养对象相对集中于某一固定区域、着眼于本地区本学科全体教师不同,名师工作室成员多半是跨学校、跨县区的,是“志趣相同”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所以集中不够,松散有余。

从名师工作室的职能来看,目前已有的共识是:名教师工作室是一个由一定区域内的名师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优秀教师共同学习、互勉共助、集体成长的平台。而“名师”通常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他们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超的实践能力,一般都拥有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有突出贡献或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等称号,是全社会公认的宝贵的教育教学公共资源。从一个侧面来说,每一个名教师都有其“学有所长”的一面,都拥有某一方面的专长,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引领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的资本。

所以,在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引领”是关键。除了像教研室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那样的角色之外,名教师工作室更兼具引领者的角色。缺少了“名师引领”这一要素,名师工作室自然也就不能称其为“名师工作室”了。当然,名师引领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既有思想道德层面的,也有精神情操层面的,更有实践操作层面的。如果一个工作室引领一批教师的发展,这一批教师回到各自的学校能够引领各自学校教研组的发展,那么这或许就是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的最大化。所以,在这个平台上,名师要以自己的“学有所长”分享资源,来引领成员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其中对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实用也最为关键的有二:一是名师的理论储备,二是名师的实践智慧。所以在名教师工作室里,学习就成了必需,实践便成为常态。这其中的要义自不待言。

从名师工作室的本质来看,名师工作室是一个“自愿组合”的团队,无论是组建工作室的名师,还是加入工作室的成员,都本着“自愿”的原则,他们都有迫切的自我提升的愿望,也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的基础,他们都渴望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发展。在名师工作室这一团队中,无论是名师还是成员,都有在专业发展上“再上层楼”的发展愿景,都有在同一学科某一方面甚至某一个“点”上拓宽、加深研究、实践的专长和兴趣。

所以,在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发展”是核心。也许正是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职业枯竭”和“荒漠化现象”的考量,很多地区相机推出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起一个全新的提升平台。因此,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无疑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着眼点和归宿点的,名师工作室所有的运作,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寻求教师新的生长点。而且,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门槛较高,数量较少,瞄准的是区域内的学科精英;而教研室则必须着眼于区域内学科教师的全体,数量较多,层次不一。因而相比较而言,无论是课堂教学的能力还是教学研究的水平,无论是现有的基础还是今后发展的可能,名师工作室都有着较高的发展起点,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拓宽、挖深、拔高”上。所以,引领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走精英化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新一代名师,便成了名师工作室的本质属性,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成了名师工作室的内在驱动力;而且,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成效,也主要以成员教师的发展水平为最终检验。

从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来看,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学术组织,以学习研究为基本目标。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学永远是教师的生命线。但是,为了向更高层次发展,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教学的实践行动,更要以研究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课堂,研究自己的教学,将理念变成行动,将思考变成研究,使研究成为常态,坚持走行为研究的内涵发展的道路,这可能也是名师工作室有别于教研室的地方。

所以,在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上,“研究”是内涵。思想改变课堂,眼界决定境界,教学研究永远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名师工作室应该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科研空间,甚至更应该像一个自由的学术沙龙。在这里,无论是名师还是成员教师,平等交流,快乐沟通,智慧分享;在这里,既有观点的交流,也有思想的碰撞,更有成果的共享;在这里,沟通形式灵活,直接明了,没有繁琐的程序。唯有强化研究的意识,名师工作室才能彰显出自身独有的魅力,也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从名师工作室的定位中提取出这样几个“色彩”的关键词:“亦官亦民”的定位色彩,“高屋建瓴”的引领色彩,“再上层楼”的发展色彩,“行为反思”的研究色彩。

(三)

名师工作室与地方教研室的工作绝没有不交叉的可能。

也许认识不够全面,但我一直坚持认为,“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这两个方面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的“两翼”,缺一不可。“课堂教学”代表着教师的“今天”,而“教学研究”则预示着教师的“明天”。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既要过得了“今天”,又要过好“明天”。所以,无论是教研室还是名师工作室,都没有理由也不敢漠视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在围绕课堂教学做文章,只是“二室”工作的起点、着力点和方向有所不同。

名师工作室既有共性但更风采各异,每个名师工作室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其内部运行机制也可以灵活多变,但目标始终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的运行模式无疑是全新的,这也就使得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的职能和机制有别于地方教研室。

尽管在职能上有交叉的现象,但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学校教研组,也不完全等价于地区教研室,更不可能是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运作模式,名师工作室兼具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教师培养等多重任务,以实现名师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加快构建区域性教育教学的人才高地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句话,名师工作室与地方教研室的定位可以有交叉,但绝不能重合。

 

(本文来源:《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年第7期  作者:崔国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