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教是一生的幸福

 玉阳山人LZK 2018-08-28
作者:本报通讯员 秦雅婕 本报记者 宋喜群《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8日 08版)

  

  【“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教师画像】

  盛夏七月,甘肃省平凉市的天气却清爽宜人。

  六盘山东麓,黄土高原腹地;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一片片玉米地正向阳而生。这片大地,滋养着平凉的一方水土,更是见证了甘肃省柳湖镇纸坊沟小学教师张惠霞34年的从教之路。

  “张校长是我的榜样,我很仰慕她。”

  “我喜欢张老师。”

  一提到张惠霞的名字,她的同事和学生眼中都会闪闪发光。

  1984年,19岁的张惠霞初为人师,来到了她第一个从教的学校——安国乡闫家沟小学。

  闫家沟小学当时的地理位置遥远偏僻,张惠霞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七八公里去上班。行走的山路都是羊肠小道,狭窄难行,人迹稀少,她甚至在这条路上遭遇过狼的威胁。

  “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一想到学校里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正在等待着老师,就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力量。”张惠霞说。

  初到闫家沟小学,张惠霞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并承担语文教学工作,同时教授三年级的数学课程。山沟里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基础差、性子野,这都给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张惠霞没有一丝厌烦,而是用自己的耐心和诚心逐渐打开了孩子们智慧的大门。

  “在张老师来闫家沟小学之前,学生流失的情况十分严重,很多孩子都半途辍学。但张老师来之后,学生都爱听她的课,学校人数增加了一倍。”当年与她一同在闫家沟小学的同事马兴说。

  1993年深秋的一场大雨令张惠霞记忆深刻。当时她正在柳湖乡善家沟小学任教,那场罕见的雷雨使河水猛涨,张惠霞在来校的路上被河水挡在了河边。为了不耽误上课,她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咆哮不息的洪泥水里,来到学校后,张惠霞冻得一直打战,但她仍支撑着身体走上了讲台。

  “风雨无阻,按时到校。”这是张惠霞从教多年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在她看来,老师肩负着两个重任,一个是“育人”,一个是“教书”,而前者更重要。要担当起“育人”的责任,除了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外,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张老师活到老学到老,她每天都很早去学校,在书吧里看书。”学生姚杨广说。今年才三年级的他,已经在张惠霞的指导下读了很多书。

  在学校的管理上,张惠霞把师德、师资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品位的重中之重。她要求每位教师每月要精读一篇理论和业务文章,做摘要笔记,并用各种形式强化他们的交流与运用,促使教师把教书育人的工作转化为自发要求和自觉行为。

  “张校长要求老师做到的她都会首先做到,要求老师不做的她从来不做。”青年教师曾晓莉这样评价。

  “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从教30多年,张惠霞一直坚持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因此,她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的书籍,观看了教育专家课堂实录,从中汲取营养,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

  如今,张惠霞承担着教导和教学的双重工作,但她仍然坚持和学校里的老师一同切磋。一有空闲时间张惠霞便会去听老师们上课,听课笔记早已积累了厚厚一叠;每周开展的教研活动,张惠霞都会按时参加,在教研组内与老师们探讨教材,设计教案。

  坚守农村教育教学30多年,张惠霞已经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农村教育框架,但她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她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做着最本职的工作,爱着最可爱的学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我一生的幸福。”张惠霞微笑着说。

    (本报通讯员 秦雅婕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教的是书,育的是人

——记重庆垫江县澄溪小学校长左天玖

作者:本报通讯员 赵辉 本报记者 张国圣《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8日 08版)

 

    【“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教师画像】

  “每个人都想在更好的环境中工作,但是,越是边远地区的农村教育越落后,越是需要有人坚守,我愿意做这样的坚守者。”38年来,现任重庆垫江县澄溪小学校长的左天玖先后到过普顺中学、晓兴学校、包家学校、澄溪小学四所学校工作,这四所学校都是位于垫江县边缘的农村学校。如今,这些农村学校都是垫江县各具特色、数一数二的“明星校”。

  “左天玖最大的特点是学无止境,永远与时俱进!”每一位熟悉左天玖的人都会看到他身上那种“劲”——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

  很多人不止一次问左天玖“是什么让你对教育如此执着?”“做好每一件小事就不是小事,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就不平凡,能为教育事业做点小事,做点平凡的事是我的荣幸。”左天玖总这么回应。

  1980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左天玖以代课老师的身份开始在垫江县普顺中学初中任教。“他是那一批代课老师中最勤奋的,每天除了琢磨怎么上好课外,就是在读书学习。”普顺中学时任校长刘代才如此评价他。

  “左老师像一本百科全书,我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他总能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解答。我们最喜欢上左老师的课,他是我们学生的偶像!”毕业多年的学生李崛起说,“左老师的课如同打开了一个万花筒,各个学科没有界限,我们可以自由地从各个角度发问,课堂上总是欢声笑语。”

  谈起左天玖的教学法宝,他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知识不如教方法,教方法不如教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去探索世界。”

  “左老师每天最早到校,最晚离开,除去在外出差,从未缺勤。他因为长年伏案工作,肩椎、腰椎都有很多毛病,但从未见过他休病假,即使腰痛难忍,也坚持完成工作。这一点,让我们年轻老师尤其敬佩。”澄溪小学年轻教师吴科说。

  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教师换了一批又一批。可他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村民们说:“他是我们山区学校坚实的顶梁柱,是这片沃土忠实的守望者,是学生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我们经常看到校长在校园里捡拾垃圾,他弯腰的那一刹那,我们十分感动。”澄溪小学学生陈书媛告诉我们,左天玖做任何事情都身体力行,他在校园里厉行节约,主张全校师生合力兴校。

  “教师,教的是书,更是心,育的是人,更是魂。”左天玖的言传身教,不仅让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让学校获得了荣誉。自左天玖任校长以来,澄溪小学改进学校教学、运营模式,现已成为垫江县一流小学,连续几年教学成绩排名全县第一。

  说起左天玖在基础教育一线的“创业”精神,逃不过他的“抠门”。这位“管家婆”究竟有多“抠门”?在学校负责后勤工作人员谭武明说,左天玖任职这几年,学校最大的变化是从“钱”开始的——除了教学,绝不浪费一分钱在别处。在包家学校当了4年校长,左天玖没在学校报销过一分钱。他联系市、县红十字会、妇联及各界爱心人士资助,为学生争取到扶助资金15万多元,为400多名贫困生解决了学习的相关费用。

  就在这样的厉行节约措施下,短短3年,包家学校的200万元贷款负担减少到了150万元。可就是这个“抠门”的“铁公鸡”校长,一下子花了20多万元,为学校600多名留守儿童建造起托管家园,这是重庆第一所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有效解决了学校95%留守儿童的托管问题。

  这些年,左天玖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等多项荣誉。面对这些荣誉,他认为,“这都是沉甸甸的责任,希望有一天农村教育不再是落后教育的代名词,城乡教育能够真正均衡发展。”

  (本报通讯员 赵辉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