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名杀人恶魔,都是从童年开始

 慕容宇月 2018-08-28


滴滴又双叒出事了。


似乎在一瞬间,所有人又对“打车司机”这一名称产生了戒心。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香港就发生过类似的出租车杀人事件——“雨夜屠夫案”。但这起事件的性质之严重,过程之奇特,可以说是香港开埠多年来最耸人听闻的事件。


“雨夜屠夫”林过云


事件发生在在1982年。在短短几个月中,出租车司机林过云在雨夜的出租车上,一共杀害了4名女性乘客。每次作案后,林过云均会肢解人体、拍摄残肢、制成标本,并拿去一间冲洗店冲洗。


而恰恰是冲洗照片,让作案谨慎、不留线索的他犯下了低级错误。8月18日,他于尖沙咀一家冲洗店被捕,仅仅是因为冲洗店店员在底片中发现了疑似残肢的图样。


“雨夜屠夫”林过云被捕


这起案件在香港轰动一时,甚至在流行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影响。1986年,黄家驹为了探索林过云的心路历程及对死亡的抽象,还创作了一首叫《Dead Romance Part II》的歌曲。



In a rainy night

Can you hear me

In a rainy night

Can you help me

Man, what are you thinking of

Man, what do you need

Man, nobody tell you what to do

Man, you need somebody to hurt


——BEYOND《Dead Romance Part II


而警方后来调查也发现,林过云杀害四名女性只是因为“愤怒驱使”;他本人则性格内向孤僻,极其冷静,与家人关系淡漠。这些似乎与林过云的童年不幸似乎有着很大关系:父母在其童年离异,他自幼跟随父亲一起生活;林父对待子女极其严厉,动辄拳打脚踢。


林过云“以杀人为乐”


的确,一提到“连环变态杀人魔”,我们总会想到:他们都有一段不怎么平静的童年。一位暴虐的父亲、无爱的母亲、同龄人的霸凌、冷漠的人际关系,甚至更多与童年不符的丑恶,仿佛都是他们人生经历的标配。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曾经在《彩虹》(The Rainbow诗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儿童是成人之父(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这句话放在今天有两层含义:一是儿童的纯真是我们成人该学习的;二是成人后的表现是由童年经历所决定的。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而今天的我们所关心的,则是后一个话题。接下来,就由时间专栏主讲人许燕老师为大家解码更多连续杀人魔的童年,解密童年创伤经历对人格的影响


主讲人:许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这句话就道出了童年人格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童年时期的创伤事件,会打破儿童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进而导致儿童出现偏差反应,直至影响一生。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教育问题时说过: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柔嫩幼小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造成什么型式,便能塑成什么型式。

 

我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2008年的时候,墨西哥就有一位“奶奶杀手”胡安娜·巴拉萨被判处监禁759年。她一共杀害了16名老年女性,一度让整个墨西哥城人心惶惶。每次作案后,她还会从受害者家中带走一些装饰物等小物品,作为象征性的“奖杯”。但被捕后,她在被问及杀人动机时只是说:“我心中充满了怒火,我所做的一切都出于愤怒。”


墨西哥“奶奶杀手”胡安娜·巴拉萨


而她对社会的仇恨就来自她不幸的童年经历。在供述时她向检察官表示,在她小时候的某一天,她的母亲把她送给了一名男子之后离她而去。这名男子对她实施了性侵犯,导致她怀孕并产下一女。由此,她一边过着悲惨的生活,一边也愈来愈仇恨母亲;而她杀害的16名老妇人,其实都可以看成是她母亲的替身。



《沉默的羔羊》中,比尔用所杀女子的皮肤制作衣物


而电影《沉默的羔羊》也同样反映了这种犯罪现象。影片中的变态杀手比尔就是一名专门杀害女子并剥取她们皮肤的人。而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通过对比尔的调查得知:他童年时期一直遭受继母的虐待,从而对母亲埋下了仇恨,并且把这种仇恨心理扩展到了所有的女性身上,并以一种反社会的方式发泄出来。他所杀害的女子都是他继母的化身,受害者成为他宣泄对继母仇恨的替代品。


科威特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说过一句经典之语:母爱不仅仅指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包含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当母亲不能给孩子应有的爱时,他将种下仇恨。洛伊德就是一位从小被母亲视为骄傲、从而有着高度自信的人。他曾写道:一个被母亲完全喜欢的人终其一生都会有一种作为胜利者的感觉。而这一成功的信心通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弗洛伊德对人格理论的影响超越了所有人。他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体系是第一个有关人格的正式理论,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人格理论。



 2 


那么,为什么童年的创伤性经历会固化到成人身上呢?


弗洛伊德在精神病治疗的过程当中,发现多数病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生活经验。这使他坚信:儿童是成人之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时就定型了,之后就很少再会发生变化。他认为个体有一个人格延续中心。早期人格定型以后,这个中心开始发生作用,维系人格的稳定性。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弗洛伊德认为,人都是过去事件的囚徒或受害者。


文学艺术的创作中的矛盾与分裂与童年创伤经验也有很大关系。不少作家都患有抑郁症或自闭症。仅拿俄国作家而言,患有抑郁症的就有果戈里、契诃夫、谢德林、乌斯宾斯基等人。图为果戈里。

 

我先来举一个自闭症的例子。自闭症的病因很复杂,先后天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症。一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一种人为的因素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症的特征,这就是早期的母爱缺失。一些缺少母爱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会存在社会交往的困难以及亲密关系的障碍。在注意力缺损多动症上也发现了同样类似的问题,家长教育方式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孩子会出现多动症的反应特征。另一项研究则调查了714名抑郁症患者,发现在他们的人生早期,他们的父母与他们的关系是敌意的、忽视的、分离的和拒绝的。这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导致了某些孩子在未来与抑郁症产生了连接。


上述研究都显示出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人生发展的不利影响。客体关系学说的代表人物、美国精神病学家克哈特就指出:个人不能在没有氧气的空气中生存,更没法在没有亲情的心理环境中生存,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原因是冰冷、毫无人性的冷漠、没有亲情的世界里。人类最惧怕的不是生理死亡,而是生活在人性无存的世界中。


一次,希区柯克的父亲突然凭空无故地叫6岁的儿子带一张便条去警察局,并命令他不许偷看。这张便条搞得他一路上惴惴不安,心神不定,直到他把便条交给警察,他才知道这张便条上写着:“这个孩子不听话”,才知道爸爸是叫警察把他关进拘留室。他最终在拘留室里了被关了五分钟,这使他产生了终身的警察恐惧症。同时,希区柯克在电影创作中的天才创造——悬疑、延宕手法,显然也受到了这段童年创伤经历的影响。

 

 3 


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方向。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做还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呢?而作为已有童年缺失的成年人,又该如何做,消除童年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第一,父母的教养方式要科学、恰当。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一项持续12年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在孩子3岁和6岁的时候,对他们的母亲的教养态度进行了测量,发现当母亲对抚养儿童持有敌意的时候,孩子在15岁时极有可能会充满敌意。所以家长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形成。在恐惧当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畏手畏脚;在指责当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好斗逞强;在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自怨自艾;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消极退缩;在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勾心斗角;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心怀内疚。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无疑是主型的教养方式。家长与孩子相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加以正确的指导。成长在这种环境的孩子会形成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比如活泼、快乐、直爽、自律、有礼有节、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维活跃等等。

 

陶行知(1891-1946)


那么已经具有童年创伤的成年人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呢?不幸的童年就一定会有悲惨的人生吗?下面我来讲第二点——启动人格自主建设的力量。

 

人格心理学家凯利认为,人类是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受害者,我们并不是注定要走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铺就的那条路上,过去的事情并不是现在行为的决定因素;童年时期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但是人格在儿童期之后还会继续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可能会贯穿整个生命的历程。


启动人格自主的建设力量是基于以下两点的——第一,要理清童年人格与成年人格的区别。在人格发展历程中,童年与成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究竟是依赖还是独立于自己的童年,早期的童年经历和后来的生活经验哪个对人格的影响更大。


在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看来,健康的人格是由婴儿期的生物机制转变为成年期成熟的心理机制。这里存在两个分离的人格——童年人格和成年人格,而二者有质的不同:童年人格处于发展的不成熟期,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但是成年人格是稳定、丰富、深刻、整合的,健康成熟的人格更具有自由控制力和塑造力。所以早期童年经历塑成了人格的雏形,但这并不是固定或永久型的;后来的人生经验既可以固化早期的人格模式,也可以改变它。


奥尔波特(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第二是要理清童年的影响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看看人格心理学家们的人生是如何的。多数人格心理学大师们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往往沉浸在孤独、焦虑、自卑、矛盾之中,例如荣格、阿德勒、霍妮、华生、阿尔珀特、马斯洛和罗杰斯等等。但是这些童年体验并没有让他们沉沦,而是造就了他们审视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思想的能力、建构理论的执着。


例如,霍妮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刻板的教徒和严厉的独裁主义者。他重男轻女,他认为霍妮外貌丑陋、天资愚笨、不愿意让她接受高等教育。9岁的霍妮并没有接受父亲所规定的命运。她倔强地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最终,霍妮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卡伦·霍妮(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所以,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同样是火,它能使黄油融化,同时能使鸡蛋变硬。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可以阻断童年的负面影响,而不是接受童年所带来的桎梏。

 



- 今日互动 -


人格心理学是人生的哲学,它对人生的思考有着无穷的指引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