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突发事件处置是否得当体现了整个机构的管理水平,因而应急管理历来是各单位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 我国古人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正如医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应急管理追求的是少发生甚至不发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要快速、有效、有序地加以处置。 应急管理最早提出于人类对地震、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理论研究与策略制定,随着社会发展,应急管理逐步引入到了公共卫生、交通运输、恐怖袭击、信息安全等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 随着全球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内主要大型银行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线下(临柜)和 线上(电子渠道) 7 × 24 小时的全球运维。 这对于银行业数据中心在风险管控、生产运维、服务管理、技术管理、能力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中心是集成化的IT应用环境,并且随着业务的整合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涌现,IT运维管理工作变得越发庞大和复杂,业务数据也变得越发关键。 任何断电、系统故障和人为操作不当等引发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造成关键数据的丢失,继而造成企业业务的停滞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何应对数据大集中所带来的突发风险已成为业界内关注的重点。 对于银行业数据中心而言,突发事件是指信息系统以及为之提供支持服务的电力、通讯、系统、设备、应用等系统突然发生的、影响业务持续开展的、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给与应对的事件。 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对企业数据中心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带来的冲击,近年来,信息系统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 应急管理工作是IT运维的最后一道防线,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应急工作质量在突发事件的解决处置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某种程度上,应急管理是各金融机构科技实力的直观展现。 银行业数据中心作为承载银行信息系统运行的核心部门,其信息安全和系统服务安全直接关系银行业务开展、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权益、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在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关键基础设施运营者的法律义务。 因此,银行业数据中心信息系统应急管理机制已成为数据中心运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风险防范、应急响应、应急保障以及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业务发展战略对业务连续性要求的管理,使数据中心在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集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减轻事故的后果的有关活动。 那么如何建立与组织架构相融合的应急管理框架呢? 作为大型国有银行数据中心多年的从业人员,主编团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致力于打造一部实战型的应急管理策略与实践书籍,从国际最佳实践及国内监管要求、构建应急管理组织架构、编制应急管理规范与实操、梳理应急预案标准化等多个方面,对应急管理规范与机制进行解读。 银行业数据中心的应急管理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主编团队结合金融科技行业的组织架构、应急流程和应急文化,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持续改进。 同时,在工具化和自动化方面稳步推进,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运维目标。重点围绕“快速、有效、有序”的总体目标,从制度、预案、演练、响应、处置、后评价、方法工具七个重要维度详述应急生态链的各个组成部分,为每个维度明确通用方法论的指导。 以便在事前以风险识别为出发点,以分析树应急预案为重点,以黑盒演练为手段,着力提升应急能力。 在事中以端到端排查为主线,提升应急处置效率。在事后以应急后评价、落实改进为要点,深挖根源,举一反三,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互促进并持续改进的有效循环。 本书旨在从应急管理策略和实践的角度,与读者分享应急管理的实战经验与标准化模式,特别为读者提供了很多富有借鉴意义的应急预案和主动预防示例。 因此,本书不但可以作为银行业数据中心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实践指南和工具书,也可以作为员工管理流程培训的参考教材。衷心期待本书能够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与启发。 9月18日,第六届中国金融行业数据中心发展论坛邀请到本书的主编人数据中心工作组专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银行数据中心副总经理杨志国老师,杨老师将从更深入的角度对本书作详细解读,届时主办方准备了主编签名赠书环节,将这本应急管理的实践指南和工具书奉献给业界。 时间:2018年9月18日 全天(09:00-17:00) 地点:上海崇明由由喜来登酒店 一层大宴会厅(上海崇明区揽海路2888号,近揽海国际高尔夫社区) 数据中心工作组CDCC、 通联金融科技 上午:(09:00-12:00)
下午论坛:(13:30-16:00)
(请以当日议程为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