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沁色、盘色和人工染色的鉴别

 金石草堂 2018-08-28
一块古玉,无论是“出土玉”,还是“传世玉”,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和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玉被埋入土中后,由于长期受水和其他矿物质的作用,将发生质地和颜色的变化,鉴别家称这种现象为“沁色”。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了玉器久埋地下易发生钙化的现象,其严重者钙化透彻,通体呈灰白色。一般来说,钙化深透的玉器,其年代不会太晚。所以钙质及其他沁色被古玉鉴别人员当作鉴别古玉真伪的重要依据。
    《玉纪》中对古玉的沁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这些论述对古玉器研究的影响很大,其中的一些术语和认识仍被许多鉴别家所使用。《玉纪》说:“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矣”。这种论述认为玉埋泥土中越久,其变化就越大,这一点应该是正确的,但不加具体条件说“千年质似石膏……六千年烂为泥”则是一定正确或全面。古玉在土里的变化取决于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和玉的质量等,当物理化学条件有利于发生化学变化时,玉的变化就大,不利于发生化学变化时,玉的变化就小。按照上述说法,世上应该不存在大于6000年的古玉器,但考古发掘则发现了更古老的玉器和石器,而且许多保存完好。
    玉在土中会发生颜色的变化这是肯定的。《玉纪》则将玉颜色的变化归结于水银的沁入,从现在看来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地质学的角度看来,玉的颜色变化可能主要归结于水溶液及其所含各种化学物质(如铁、锰、铜等)的侵蚀,正如地表岩石受风化发生颜色变化一样。当受铁侵染时,玉将变成红色或黄色,当受铜浸染时,玉将变成绿色。
    不管怎样,古玉在土中颜色和玉质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其变化程度除取决于物理化学条件外,也与年代有关。因而,沁色的情况可作为辨别古玉的重要依据,正如赵汝珍先生所说:“出土旧玉器,应以有土咬、土锈等各种斑痕为原则。无为,则定为伪。”
    古代玉器表面的颜色随生坑玉与熟坑玉不同而不同。所谓生坑玉色是指玉器从土中挖出后,玉表面的本色,是一种土华之色;所谓熟坑玉是指玉出土后,又经人佩带,经手和皮肤盘摸后发生改变而表现出的颜色。古玉器鉴别家耿宝昌先生认为,盘熟一件玉器需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玉器盘熟后其表面颜色和原生沁色都会发生变化,即使古玉的生坑色暗淡而呆板,但经盘熟后,则似油浸,光亮,细腻。由于具有这样的变化,许多伪造古玉器者,直接仿制成盘色以掩人耳目,欺骗世人,但仿古玉与盘熟玉在光泽、手感和玉质上都会有明显的不同,见得多者是不难将它们分开来的。
为了仿制古玉的沁色,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染色的方法。《山海经》(卷一)中有如下记载:“又东三百七十里,日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蠖。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饴,食之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可以血玉。”这是由植物的汁液去染玉的最早记载。随着仿古玉制作的发展,方法也越来越多,但其特征与真古玉相比应有不同的差别。
出土古玉沁色非常丰富,具体与入土的时间、地点、受沁深浅程度不同等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的沁色有:
(1)黄沁:是玉埋入地下,由于受土的侵蚀而产生的沁色。受土侵蚀较轻的称为“土沁”和“土锈”;受土侵蚀较重的称为“土浸”和“土斑”。一般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为含沙性的土渗入玉的肌理,已与玉合而为一了。受土沁的古玉颜色有鸡油黄、桂花黄、秋葵黄、老酒黄、票子黄、蜜蜡黄、松香黄等。
(2)白沁:是玉在地下被钙化(有时也有磷的作用)而产生的沁色,这种沁色以白色调为主,因此称为白沁。强烈的钙化可使玉器全部钙化,通体呈灰白色,这种钙化的玉器代表其年代相当久远。白沁的颜色有鱼肚白、鸡骨白、象牙白、米点白和糙米白等。
(3)青沁:这种沁色一般认为是由于墓葬中服装上的靛蓝深入到玉的纹理所致。常见的青沁色有潭水苍、蟹壳青、竹叶青、虾子青、鼻涕青等。
(4)黑沁:一般认为是由于水银作用而产生的沁色,水银可能来自地下水,也可能是古人为保护墓主尸体而放置的水银,以黑色调为主。常见的黑沁有呈微黑微青的黑沁、黑漆沁、灰黑沁等。
(5)绿沁:一般认为是由于受铜的作用而产生的沁色。常见的绿沁有鹦哥绿、葱绿、松花绿、白果绿等。
(6)红沁:一般认为是由于铁作用而产生的沁色,因此也被称为铁沁;但也有人认为部分红沁是墓主人的血液浸入玉肌理所致,因此也称为血沁。常见的红沁色有玉石红、鸡血红、朱砂红、樱桃红、洒金红、枣皮红、孩子面、膏药红等。
(7)花沁:是古玉埋入地下受多种化学物质作用而产物的沁色,常在一块玉上呈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沁色,如蛤蟆皮、洒珠点、碎瓷纹、唐烂斑、金带围等。为了给花沁以吉祥寓意或形象的比喻,因此,行内有天玄地黄(两种色沁)、三元及第(三种色沁)、福禄寿喜(四种沁色)、五福呈祥(五种沁色)等俗称。
除出土玉外,传世玉也具有沁色特征,一般将传世玉的沁色称为“包浆”和“牛毛纹”等。传世玉由于经过人的长期把玩,久而久之,人体上的有机物质就会对玉产生作用,使玉的表面包有一层温润的油脂光泽,俗称“包浆”。同时,人的气血(有机物质)也会因为时间的推移深入玉的纹理,使玉的表面布满血丝,壮如牛毛,若隐若现,俗称“牛毛纹”。这些特征是我国鉴别传世玉的主要依据。获取更多资料: 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