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祝大彤师太极武学思想概述

 天地虚怀xia 2018-08-28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祝大彤师太极武学思想概述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祝大彤师太极武学思想概述

第十三篇 天机归元--太极拳学养生理念法要

    太极拳历数百年而不衰除了技击功用,主要还是养生。
    王宗岳注于拳经后说“此乃武当张三丰老师遗教,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做技艺之末也”。他又在其著名的经典理论《十三势歌》中最后强调 “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王宗岳可算是三丰祖师太极道性命双修功法的忠实传播者。北京吴图南先师寿至105岁,人誉为当代太极泰斗!杨禹廷先 师更是谦谦一如,已达和光同尘之境,96岁无疾而终。祝大彤恩师秉承二师真传法理,极力提倡太极拳修炼、必与养生合而为一,即每一练法必合乎养生法则。祝 师传授法理以放松为原则,以松柔为主旨,以空虚成大道。其行功走架,柔弱无骨,圆通无碍,已达返朴归真之相、与日常生活中举止相同,毫无功夫形象及棱角可 言,乃是继杨禹廷先师之后的又一位太极松柔艺术家!
  《黄帝内经》中有关生理的诫言道“从阴阳则活,逆之则死!”
   祝师深明此义,所以在传拳授功中教言:务必依阴阳法理行功,随阴阳变化而成象……使自身举手投足间皆合于阴阳生化的规律。祝师显现的神奇的 阴阳顶、阴阳松功夫,即是祝师依法行功的成功明证。祝师年逾七旬,体质极佳,数十年间(自明晓阴阳相济理后)从未生病,听力极好,优异于普通之年轻人。
   诚如陈鑫公所言“人所修炼(练太极拳)者,盖一不偏不倚之太和元气耳”!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技击不过是大道显于武的一面,性情归于谦和平淡乃是文明之特徽。唯有养生才是真正太极拳被称作“天人合一”之学的命脉 所在,顺依天机,合于我身,始可臻道德完备之境。所谓:致和不迁,致寂不动,对境忘境,居尘出尘,抱元守一,弃视返听。终至自然神妙之府,脱俗而成真,唯 一念之间矣!
   树人按:北京穆师弟来信道“祝师一生追求太极真谛,已达忘我之境--”诚然,祝师所学博古通今,其神足以知来,其智足以藏往,余所述者, 不过是一得之管窥,昔达摩祖师东来少室,面壁九载,始证如来般若实相无相泥洹妙法,了却生死,立成菩堤,此所以证我中华地之灵也;今大彤恩师师古法道,继 先贤之遗教,九年苦行,承正道之遗泽,福佑后来,此所以证我中华人之杰矣!

太极拳养生原理在于调和人体阴阳、使之平衡(阴阳互济)而无偏颇。
   考人未生即具平衡之能力,如婴儿在母腹中,整日头下足上亦不觉不妥。此“心之无也而和气归”的境界,其乐也自在自得而他人不知。随着后天识 神亦即认知思维的增长,逐渐远离了先天元神或可说识神逐渐在占领元神的居住空间,从而逐渐使人丧失了本能的直觉和自然调和阴阳的能力。识神愈多而元神愈 损,元神离体则阴阳两分而魂魄无所主即散亦!老子早就指出“民(人)之所以轻命早终者,民自令尔。非天地毁鬼神害。以其有知而形动故也”。由此而告诫“人 欲长久(当)断情去欲,心意以索,(则)命反归之,形神合同,故能长久”,这是大道(养生)无为之原理本源因由。数千年来,欲成仙者众而从无为得道者寡! 无为即是保持身心的自然状态,不强行为任何事,以符合自然(道)的运行规律。关于无为之理老子在《道德经》中再三指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
   “是以圣人之治(身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心神意识)无知无欲使夫(神识)知不敢为。为(因为)无为(身心)。则(身心)则无不治(阴阳调和)”(第三章)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不为自己所作任何事) 故能长生(第七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手?抟气之柔,能婴儿乎?(能象婴儿哪样吗)(第十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徽”(第十四章)
   “知虚极、守静笃”(第十六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 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功成不名有……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上德不(追求)德,是以有德。”(第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无为故弱)道之用 (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第四十三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无为)常足矣”(第四十六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第五十二章)
   “知者不言,言无不知”---“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
   “我无为而民(身心)自化(同于自然),我好静而民(身心)自正(中正合道)我无事(不扰乱)民(身心)自富(自然充实),我无欲而民(身心)自朴(返朴归真)。(第五十七章)
   “治人事天(让自己的身体合于天地自然),莫若吝(不费神不劳形)。”(第五十九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损有馀以补不足。”(第七十七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善者不辨,知者不博 ,圣人不积(任何东西);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实际上作为华夏文明主流的道学源泉,《道德经》几乎通篇都是在讲述“无为”而有益身心的道理。老子就象一位和蔼的慈父,不厌其乏的、为子女们指出自然生 活的根本,希望子女们都能怡然自得的享受真正的生活乐趣;又象一位至亲的慈母,反复唠叨这件事,希望子女们都能真正清楚了这个道理。又真的去做了。
   然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真能“执古之道”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清静为天下正”者,亦难矣!
   是故老子指出:“(唯有)圣人(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百姓心为(己)心,(而)常善救人。无为故无 败(不为达到什麽目的做事情、自然也不会失败),无执故无失(不为得到而得到的,失去也不觉的失去),既以为人己愈有(把自己的一切都用之于众人、自己拥 有的就更多)”,所以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多取而不足。
    俗人以多食美味为养生,以坐卧高广为养身,追求名利为养心安神之本,乃南辕北辙、了无成效。正如老子所说的“民之轻死(人之早死),以其求生之厚(事因为有了追求长生的欲望而产生的无知恶习如:
    食求美味,行求代步,穿着有名,坐卧宽广---此非但不能养生,凡足以使精神更加放逸,乃求速死而已。
    关于名利之争,古来早有戒言:
    名为造物之深忌,利是人情之所必争,故名利杀人胜于戈矛!何也?戈矛杀人,人知避之;名利杀人,死而不悔。(《无字真经>)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使心神怀柔于和气之中,慎用并节俭,不要让心神处指导地位,而去干涉气血的自然运行。
   这些经典形成了太极拳被动行功的指导思想,慈则求和,俭则无为。不敢为主,正是舍己从人,随曲就伸之理。
   既然劳心费神使人不得长寿。那麽无欲无为的道理就很容易理解,是清静而不让心神操劳。而长处于太和元气的滋养之中,为之抱元守一,俗称为养神。此所谓无为!无为则“神不出身”,久之自然“与道同久”。
   祝大彤老师在太极拳学修炼领域倡导之“被动练拳、减法行功”,亦正是老子“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天道正理。“天道减盈满,利虚空,毁强盛、益 衰弱 ,损思虑、归童蒙,塞邪知、成正明。”将自身识神产生之拙僵劲力减尽,则元神安居即重阳祖师“身安而虚,道自来止”之教,祝师所说“空净身体心神, 则太极内功自然上身”正符合老子之教旨:
   身之虚也,而万物至;心之无也,而和气归。
   综上所述,故知祝师“心脑不接”之旨也正是摒弃识神及有为之法的经典指归。
   数百年来,太极拳风行四海,皆以技击为能事。经典也多从手谈释义。实则已背弃大道正修途径。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之结语之论(此乃武当张三 丰老师遗论,欲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一百多年来,也并未引起世人认真的关注。由错误的理解经典而导致行功方法的错误,其结果自不待 言。
   祝大彤老师师法先贤、洞明古今,所授功法皆深契老子“道法自然”本意。圣人之心,千古一理,信不为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