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藏 | 广西省博物馆典藏陶瓷类精品赏析(二)

 天宇楼33 2018-08-28





名称:德化窑白釉暗花蝉纹碗

尺寸:高5.2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3.1厘米

时代:明代


直口,弧腹,圈足。器体轻薄,胎质洁白坚致,施白釉,釉色莹白。口边外壁饰暗花蝉翼纹边饰。

明代德化窑白釉,色泽白润,有着鹅绒白或象牙白的美誉,蜚声中外。

名称:清道光青花人物故事图扁瓶

尺寸:高46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15厘米

时代:清道光


直口,圆形扁腹,平底,椭圆形圈足。胎白质坚,白釉泛青。以青花装饰绘画纹饰,口边为回纹和如意边饰纹,颈部为蕉叶纹和如意纹,颈肩部对应装饰青花螭龙。腹部正背面以青花双弦纹镶凸弦纹开光,一面绘三国演义“空城计”故事图,另一面绘诸葛亮率众将乘车马在山间奔走的画面,其周围饰缠枝莲纹和卷枝果实纹。足胫作蕉叶纹。

名称:悬山顶四俑带圈陶屋

尺寸:纵20厘米, 横17厘米, 通高19.6厘米

时代:东汉

来源:1954年广西贵港市新村4号墓出土


胎色灰白,坚质。陶屋构造平面呈曲尺状,为悬山式瓦顶,两间长方形屋,屋后建露天围栏猪圈。正屋面墙于右侧开门,中部作四镂空直棂窗,侧屋后墙于左侧开门,旁作二镂空直棂窗。棂窗装饰刻划枝条纹、网格纹。屋墙上端设三个小长方形孔。猪圈为镂空直栅围栏,饰刻划枝条纹;圈栏一角开一拱门洞。正屋内塑三俑,表现劳作场景,有的舂米,或为帮手,或背向簸米去糠。侧屋门央立一俑,面向圈栏,作饲养状。

名称:宋青白釉席地缠枝纹花口碗

尺寸:高7.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5.5厘米

时代:宋代

来源:1986年广西河池县长老乡古马村背古马山窖藏出土


六出花瓣形敛口,微弧壁,平底,圈足。底足无釉,露坚致白色细砂胎。满施青白釉,釉色泛灰,釉面开片。器内装饰阳纹印花,为席地缠枝菊花纹。纹饰模糊。此器是广西藤县中和窑产品。

名称:清雍正款珐琅彩百花纹五孔尊

尺寸:高9.5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7.1厘米

时代:清雍正


尊口微撇,矮束颈,弧坡肩,肩部竖起四个短圆管,圆弧腹,平底,圈足。胎细白坚质,器内壁施松石绿釉,口沿描金彩,外壁从珐琅彩绘画蔓草百花纹。器孔口边和足部作兰彩卷纹草边饰,肩部和胫部绘兰彩如意纹缀红珠边饰。底部落青花双圈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款。

名称:清同治黄地粉彩花蝶纹香薰

尺寸:通高6.5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4.8厘米

时代:清同治


侈口,平沿,深直腹,平底,圈足。盖折沿,盖面平展下凹,插入器口。盖心镂钱纹气孔。胎白质坚,内壁和底施白釉,外施黄釉。粉彩描金绘画纹饰,口沿、底边和盖面饰金彩弦纹,气孔勾矾红框填金彩。盖面用淡水绿、白、红、金彩绘画九只彩蝶,器外壁用淡水绿、白、墨彩绘饰折枝花卉纹。底落矾红“同治年制”楷书款。

名称:清乾隆款斗彩花卉象耳瓶

尺寸:高30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9.6厘米

时代:清乾隆


撇口,高颈,两侧对称附象耳,丰肩,弧圆腹,平底,圈足。胎白坚质,施青白釉,以斗彩装饰纹饰。由上而下依次为: 联珠纹边饰,蝠磬勾莲纹,叶脉纹边饰,贯套盘肠纹边饰,如意纹边饰,缠枝花卉纹,莲瓣纹边饰,如意纹边饰。底落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名称:青瓷弦纹圈足簋(Guǐ)

尺寸:高8.6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9.6厘米

时代:东汉

来源:1973年荔浦县兴坪1号墓出土


敛口,深腹,弧壁,凹底,圈足。口边下及上腹部刻划双弦纹。器内外施青黄釉,器底部露胎,底心和胫部有旋胎痕。簋腹一侧釉面不匀聚釉斑。

簋,为盛装熟粮,如黍、稷、稻米等饭食。商周时,簋是重要的礼器。

名称:青瓷弦纹高足碗

尺寸:高12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1.1厘米

时代:东汉

来源:1954年广西贵港市新村1号墓出土


敞口、高足。胎色灰白,内外施青釉,釉面不均,有泪釉。腹壁刻划双弦纹。

名称:明嘉靖青花双龙纹梅瓶

尺寸:高32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10.6厘米

时代:明嘉靖


浅洗口,高颈,弧腹,直胫下张,平底,圈足。胎体较重,施青白釉。青花绘画纹饰,颈、肩、胫部分别以边饰纹装饰,为蕉叶纹、锦地开光月影折枝花卉纹、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双龙珠纹。

名称:明弘治款黄釉盘

尺寸:高4.5厘米,口径21.7厘米,底径13.3厘米

时代:明弘治


侈口,微弧壁,坦底,圈足。胎白坚致,内外壁施黄釉,底落青花双圈“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

明代弘治时期江西景德镇黄釉器最为著名,它的釉色像鸡油脂般娇嫩鲜艳。

名称:陶卧羊

尺寸:高15.5厘米,纵21厘米,横9.5厘米

时代:东汉

来源:1979年广西梧州市出土


陶羊为卧姿,后肢前屈,前肢前伸,昂首趴地而卧,粗眉,大眼,微张嘴。

自古以来羊是吉祥的象征,汉代艺匠把器物塑为安详温顺的羊,并殉入墓中,这些器物无实际用途,是徒有其形而虚无其实的明器。活灵活现的牲畜形陶制陪葬品反应出东汉的陶塑工艺已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显示出汉代畜牧业的发展与兴旺。

此尊陶卧羊形态生动,表情欢乐喜庆,被网友们戏称为古代萌物,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名称:陶卧羊

尺寸:高14.5厘米,长21厘米

时代:东汉

来源:1959年广西梧州市白石村出土


陶羊为硬陶质,卧姿,后肢前屈,前肢前伸,趴地而卧,昂首向前定睛凝望。体态肥硕,动态可爱逼真。

在古代,羊代表吉祥,无论是瓷器上的图案,还是上古以羊为造型的陶器,都是古人期盼吉祥、崇尚幸福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尊陶卧羊因面部祥和,憨态可掬的形象,而被网友们戏称为古代萌物。

此类圈养的牲畜形陶器只发现于墓葬之中,不见于建筑遗址中出土,可以得知不是为生人而造,而是专为死者而烧制的明器,并且反应出当时仙化得道思想的流行。

名称:藤县中和窑摩羯水波纹印花瓷碗模

尺寸:高6.4厘米,直径13厘米,柄长4.5厘米

时代:宋代

来源:1964年出土于广西藤县中和窑


印模呈蘑菇形,圆形实柄,印面尖突。印面阴刻摩羯水波纹,模顶刻团菊纹。胎质灰白。该印模与同一窑址内出土的影青印花摩羯水波纹碗纹饰相同。

此印模图案清晰,线条流畅,为藤县中和窑的代表作之一。瓷印花碗模与用此模烧制的瓷碗的同时出土,对于研究宋代广西制瓷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名称:原始瓷单柄三足罐

尺寸:高15厘米,口径9.5厘米

时代:战国

来源:1974年出土于广西平乐县银山岭108号墓


子口,圆腹平底,三足。腹一侧置弓形鋬耳,耳的上端截切成锯齿状,两侧刮削起棱;下腹近耳处有刻划符号,腹部通体饰弦纹,胎质坚硬,呈灰褐色,器表有少量晶莹薄釉。

名称:粉彩山水人物图螭耳大瓶

尺寸:高71.8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23.3厘米

时代:清乾隆


洗口,高圆颈,颈两侧贴塑螭耳,丰肩,长弧腹,高胫,平底,圈足。胎体坚质厚重。粉彩绘画八层纹饰:口边,颈部和胫部为洋红轧道花纹地,腹部以红、蓝、绿、墨彩绘松下九老对弈赋诗图。器内和底部为松石绿釉。口部、肩部、胫部分别作彩色底粉彩花卉边饰。耳部勾填蓝彩。

画面中的九位老者面容慈祥,均为文人墨客姿态。有的在苍松翠柏下下棋,有的在吟诗作画,有的站在松柏下畅谈,有的抱琴弹奏,有的对天仰望。每位老人身旁都伴有童仆,或端茶侍奉,或煮茶温酒、备办佳肴,或侍候笔墨,或聆听长者论道。图绘以石径和松柏为主线,整体上看,瑞松摇曳,梅花绽放加以点缀,远处瀑布飞流,仙雾缭绕,环境清幽淡远,实为人间的“桃源仙境”。

在唐代中期,出了个闻名九州的“香山九老会”,至今仍被称颂,百世永流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代文人吉旼、刘贞、卢贞、白居易等九位士大夫对当时制度的不满,看不惯世俗,又因志趣相投,在河南洛阳龙门之东的香山结成“九老会”,他们曾共同在洛阳香山履道坊作九老诗,绘九老在香山聚会宴游图。我馆所收藏的这尊瓷瓶所描绘的便是该典故的内容,图中刻画出这些文人退身隐居,远离世俗,忘情山水,耽于清淡的场景。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九老中,白居易最小,在香山立会那年74岁,而最长者李元爽136岁。隐山遁水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居士晚年向往的一种具有恒久魅力的文化行为,香山九老的形成记录了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也给自然山水风光打上了浓厚的人文印记。

此题材从唐开始就非常兴盛,在瓷器、画卷、雕件上都多有体现,使得这种具有历史典故的题材能够较好的继承下来。

名称:青花釉里红梅竹纹碗

尺寸:高7.9厘米,口径22.4厘米,底径7.5厘米

时代:清康熙


敞口,斜壁,圈足。胎细白质坚,施青白釉。青花釉里红装饰。碗内口绘青花釉呈红折枝梅枝纹,底心为适合图,青花地釉里红白梅纹,外壁青花釉里红梅竹图。底落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双竖行楷书仿款。

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而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红色,因此在釉里红瓷器的烧制中对窑室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又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同施于一器,并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并非易事。

康熙时期青花釉里红工艺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对铜元素成色机理比较了解,运用在瓷器的制作上把握比较准确,绘画线条灵活,烧成后在釉下显色清楚,釉里红作为点缀色夹在青色之中,青红配合默契,静中寓着律动,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名称:粉彩凤耳百鹿尊

尺寸:高4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24.5厘米

时代:清道光


直颈,溜肩,鼓腹,腹部对称附螭耳,平底,圈足。底落矾红彩篆书“大清道光年制”款,器身粉彩绘画苍松百鹿纹。

百鹿尊为清代皇室大型陈设器,多见青花器和粉彩器,以乾隆时期最为著名。此器身绘山水鹿苑,山峦起伏,溪流回环,花草争艳,大小鹿群玩耍于山石林间,前一只鹿回首张望,后一只鹿追赶鸣叫,或是鹿群在苍松林中奔跑,在草莽间漫步,或卧于草地上嬉戏,或立于山石上踟蹰。这件百鹿尊画面景致丰富,层次清晰,疏密有致,是不可多得的清代陈设用器。

名称:陶纺轮

尺寸:径2.3~3厘米

时代:西汉

来源: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


陶纺轮为细质灰陶,轮制,器形皆算珠形、中有穿孔,大小不一。

秦汉时期广西的制陶业在原来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制陶规模也有很大的发展。广西各地发现的陶窑和大量陶器是有力的证据。汉代广西陶制品已经突破了日常生活用具的范围,向更广阔的领域伸展。纺织工具以陶土制成明器随葬,也说明了汉代广西纺织手工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

名称:藤县中和窑影青印花摩羯水波纹瓷碗

尺寸:口径13厘米,底径3.7厘米,高4.1厘米

时代:宋代

来源:1964年出土于广西藤县中和窑


碗作斗笠形,敞口,斜壁,小圈足。碗心印一朵菊花,内壁印摩羯水波纹,纹饰与印模相同。胎质轻薄,呈灰白色。内外施青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

藤县中和窑是广西发现的规模较大的瓷器烧制遗址。其产品在追求外地名窑瓷风格的同时还有所创新,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以烧制青白瓷为主。装烧方法早期为一钵一器仰烧法,晚期兼用一钵多器叠烧法。器形以碗、盘、碟、盏为主。装饰工艺多为模印技术。常见的纹饰有缠枝菊、莲、牡丹纹和攀枝婴戏纹等,少量出现摩羯纹。摩羯纹装饰在广西青白釉瓷上,表明广西地区的文化与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交流。但中和窑青白釉瓷某些纹饰取材又有所创新,如以席纹、珍珠纹、菱形锦纹托衬缠枝花卉或缠枝蝶叶等样式,既烘托了主题纹饰,又鲜明地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名称:长方形五俑三眼红陶灶

尺寸:通高21.5厘米,长28厘米,宽18.8厘米

时代:东汉

来源:1954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东湖新村22号墓


陶灶呈长方形,红陶质,前有火门,后有烟囱,灶上三眼,分置釜、双耳锅和甑各一件,二俑在灶旁操作,陶灶左右两侧各有一缸一俑,二俑亦在操作,火门前还有一俑,跪卧门口作看火状。

东汉时期封建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内不仅生产各种农产品,而且饲养牲畜和经营手工业,还制洒、醋、酱、糖等食品,此陶灶五人操作,可以明显看出是一个作坊,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庄园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

名称:细绳纹圜底陶釜

尺寸:通高15.5厘米,口径12厘米

时代:新石器时代

来源:1973年出土于广西大新县歌寿岩遗址


直口、大斜肩,腹微折,圜底,器表拍印细绳纹。夹砂灰陶,土质偏红。胎薄,火候较高。

陶器的烧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大约在距今1.2万年,广西地区越族先民已经发明使用陶器。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以夹砂粗陶为主,器形有罐、釜、钵等,器表饰以粗绳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轮制技术,器形已较规整,装饰方格纹、席纹和云雷纹。从造型和纹饰看,此陶釜是广西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中较为典型、也是少有的完整器之一,对研究我国南方原始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名称:藤县中和窑影青葵口席地缠枝菊纹印花瓷碗

尺寸:高7.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5.5厘米

时代:宋代

来源:1986年广西河池县长老乡古马村背古马山窖藏


器呈六出花瓣形。敛口,微弧壁,平底,圈足。底足无釉,露坚致白细砂胎,施青白釉不及底,釉色泛灰,釉面开片。器内装饰印花阳纹,为席地缠枝菊花纹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是中国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

广西的宋瓷分为青瓷和青白瓷,以桂北永福县窑田岭为代表的印花青瓷,属于耀州窑青瓷系统;青白瓷以桂东南的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为代表,而藤县中和窑的瓷器可与同期景德镇的瓷器媲美。虽说如此,但数十年来中和窑的崛起、发展直至湮没一直困扰着古瓷研究学者,直至80年代故宫博物院先后两次派古瓷专家到中和窑考察,中和窑的神秘面纱才被撩起一角。这件中和窑的印花碗不仅精美、保存完好而且对研究广西藤县中和窑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实属名贵珍品。

名称: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尺寸:高8.5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12.5厘米

时代:清康熙


器的内壁和底部施青白釉,外壁施豇豆红釉,腹部有暗花团螭纹,底落“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三竖行六字无边栏款。豇豆红因色调淡雅,呈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它在康熙时期较为名贵,因其用铜做着色剂,而铜在窑温里的化学反应比较活跃,要想烧得很匀净,难度非常很大,所以传世数量也极其少有。

名称:青花缠枝莲纹菱口盘

尺寸:高6.1厘米,口径33.5厘米,底径22厘米

时代:明宣德


盘作菱口,折沿,浅壁瓜棱腹,广底,圈足。青花绘画纹饰,折沿面饰卷枝莲纹边饰,内外壁盘分别绘画卷枝莲花纹和折枝花卉纹,底心作卷枝花卉纹。该瓷盘属于中国青花瓷发展史上极盛时期的官窑产品,一是采用了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青花料——苏泥渤青料,点染出的青花易晕散,呈现出了中国画的韵味;二是瓷器手感极其柔滑,触摸上去就如婴儿肌肤般细嫩;三是做成花瓣形的盘沿,盘子里外都点缀了各式的花朵,颜色深沉的部分往胎骨里面凹,这是国产料没有的一种特点,只有官窑才能烧制出如此效果。

这件青花缠枝莲菱口盘是本馆传世瓷器中最为名贵的藏品之一。

名称:龙泉窑莲花瓣粉青釉五管盖瓶

尺寸:高25.8厘米,口径8.1厘米

时代:宋代


灰胎,施青釉及底。盖作通心葫芦纽,纽中部出平檐。瓶,直口,竹节式肩,腹部斜收,平底,圈足。肩部立起短筒五管。下腹部饰刻划莲瓣纹。

五管瓶,又称多管瓶,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龙泉地区自北宋起便常在墓中出现多管造型的器皿,应为生活用品,有人认为是烛台,有人称为花插,但其用途尚难断定。

名称:永福窑青釉彩绘花腔腰鼓

尺寸:长46.7厘米、鼓面径19.8厘米、另一端径11厘米。

时代:宋

来源:1979年出土于永福县窑田岭


腰身长而细,一端近球形,另一端为喇叭形。灰胎,胎中部较厚,表面施青釉,釉层稍薄。鼓身绘釉下褐彩花纹。

永福窑位于广西永福县南2公里的窑田岭,最具地区特色的便是釉下褐彩青瓷腰鼓。早在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器》中便有“花腔腰鼓出临桂职田乡,其土特宜鼓腔,村人专作窰烧之,细画红花纹以为饰”的记载。

名称:紫地粉彩莲花八宝纹花觚

尺寸:高28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2.7厘米

年代:清代


粉彩花觚胎白质坚,内壁和外底施了松石绿釉,外壁以紫地粉彩绘图,粉彩的主题纹饰是“勾莲托宝”纹。觚的口沿、颈根、胫部、座边都用金彩弦纹描绘,口边粉彩绘如意纹,颈部纹饰上下依次为勾连托杂宝、蕉叶纹,器座纹饰由上而下如意纹、托杂宝纹、菊花四出蔓茎纹,这与花觚上半部的纹饰相对应。底是黄釉地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觚盛行于商周时期,是一种饮酒器,但这件高28cm的精致粉彩花觚显然不能作为酒杯使用,它应是作为礼器使用。

此花觚的绘制精湛,粉彩温润柔和,纹饰寓意吉祥,造型工艺更是精益求精,尽显出乾隆盛世粉彩瓷器的繁缛奢华。

名称:粉彩梅竹图梅瓶

尺寸:高20厘米,口径3.7厘米,底径7.9厘米

年代:清乾隆


此器物胎白,通体以白釉为地。腹部用粉彩勾勒出一幅清新脱俗的梅竹图,以简洁的墨彩绘出梅枝,再用胭脂红、绿、青等柔和的色彩点缀花朵及竹叶。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作盛酒用器,因口径之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

乾隆盛世的粉彩瓷器极为盛行,此器物形态饱满,简洁大方的粉彩图案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风格,可见当时它不仅作为贮酒器又是一件精美的观赏品。

名称:钦州紫砂挂釉桃式茶壶

尺寸:高12.2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6厘米

年代:民国


器形塑似寿桃,壶口与桃式纽饼形盖相楔,壶盖不易脱落。柄塑成苍枝和器肩五张浮雕桃叶相连,装饰叶片茎脉呈泥之原色与全器窑变的蟹青色相映衬托,生气盎然,腹部刻写“仙品”,背面题刻行书“己未仲春仲烷作”, 器底钤长方阳文印“钦州章”、“秀声”。

钦州紫砂器在品相上与江苏宜兴紫砂器相似,但它以纹饰在烧制中自然窑变蟹青色并加以磨光为装饰特色。

广西钦州紫砂器生产从清咸丰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古朴装饰风格的钦州紫砂花瓶蜚声海外,曾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和1930年的比利时世界陶瓷展览会上获得金奖。

名称:建窑兔毫盏

尺寸:高5.9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3.7厘米

时代:宋代


敞口,斜壁,圈足。底无釉,露出黑褐色坚质胎。盏内外壁施以黑釉,釉面析出棕褐色兔毫斑纹。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宋代著名黑瓷产地之一。建窑兔毫盏胎中的含铁量高达9%以上,在高温下,胎中有部分铁质熔入釉里,釉层中产生的气泡把这些铁质带到釉面,温度达到1300℃时,釉层流动,铁质流成条纹状,当冷却时就会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便形成了“兔毫”。

宋人崇尚斗茶,以茶汤面上浮起的白沫多且持久者为胜。用黑盏来盛茶,便于观察白沫的状况,因此黑釉茶盏大受欢迎。特色鲜明的建窑兔毫盏应运而生。

此盏釉面闪现银灰色光泽,丝丝兔毫流畅均匀,为宋代上等茶具。

名称:德化窑观音像

尺寸:高31.7厘米

时代:明代


胎质洁白致密,施白釉。观音挽高髻佩如意发簪,头微微向前倾,面颊丰满,双目垂视。胸襟半袒,佩莲花坠璎珞。身着披肩宽袖长衣,衣褶流畅。左手握持净瓶,跣足半跏趺坐于波浪木椎之上。

德化白瓷有“猪油白”、“象牙白”“中国白”等之美誉。此观音像雕刻精湛细腻,线条流畅,充分展示了德化白瓷的魅力。

名称:青瓷鸡首壶

尺寸:高22.5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2厘米

时代:西晋

来源:1958年出土于广西梧州市螺山9号墓


此器为生活用品。盘口,高颈,鼓腹,胫底渐收,平底稍内凹。上腹饰二道弦纹。肩部作鸡头形流,相应的尾成圆条形柄,头尾前后对称,两侧装桥形系。通体施青釉,釉色玻璃质感强,积釉处成青绿色,开冰裂纹。口沿磕伤一处,鸡冠残缺,部分釉已脱落。

鸡头壶始见于三国(吴)晚期浙江越窑,以壶嘴做成鸡头状而得名。一般是在小盘口壶的肩部一面贴鸡头,另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西晋时的鸡头壶短小无颈,有的鸡头是纯粹的装饰,为实心,有的作为壶嘴,可通。

此器在广西出土,反映了我国古代地域间制瓷业的相互交流。

名称:青瓷鸡首壶

尺寸:高20.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2.4厘米

时代:西晋

来源:1958年出土于广西梧州市云盖山1号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