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苏轼 http://www./shici/mingju/412557.html ------------------------------------------------------------------------ 【原文】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 ... - 小故事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的意思及翻译赏析 - 唐诗宋词名句 ------------------------------------------------------------------------- 【译文】 霜降之后,淮水失去了盛水季节那种宽阔的气势,河面变窄,只听见水声潺潺,那是颖河在幽咽悲切。醉翁在颖州作的词,至今歌女仍在唱。哎,时光如电光一闪而过,至今已经四十三年了。
草上的露珠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到了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当年识得醉翁的人,如今除了我,只有这西湖波底的月亮而已。 ----------------------------------------------------------------------------------- 【赏析一】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将河水拟人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叹,时间如同闪电一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欧阳修在颍州期间,颇有政声,建树多多,深得当地父老的敬重与爱戴。颍州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作出的贡献,不但世代传唱他在颍州创作的诗词,还立祠以表怀思。四十三年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 下阕体例与上阕基本一致,均为由景及情,前面两句写颍河的晚景。“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南朝鲍照有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南朝萧统《文选》为其作注释日:“二八,十六日也。”在这首《木兰花令》里,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苏轼少年求学京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与提携。后来两人又政见相同,诗文相和,成为忘年之交。在苏轼的人生中,欧阳修对其行文、为政、处事,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叹与思念才显得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而此词更出彩的一点,在于词人将内心的真情揉碎于水光月色之中,缠绵悱恻,娓娓道来,氤氲进人的内心深处。 ![]() 【赏析二】 这是一首追和之词,所和者为欧阳修咏颍州西湖的《木兰花令》词。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王安石变法时,苏轼与韩琦、欧阳修等元老重臣站在守旧的一面,虽攻击新法,但并没有全盘加以否定;后来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执政,开始废除新法,他又与司马光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因此又受到旧党的排斥,只得再度请求外调,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知州。 苏轼当年京都应试时,欧阳修为主考官,对其文章十分赏识,录为第二名,曾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又说:“更数十年后,后世无有诵吾文者。”欧阳修的器重和期望,鼓舞着苏轼终于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几乎都取得了“独步天下'’的成就。苏轼和欧阳修师生情深,来到颍州游览西湖之时,想起往日欧公所吟西湖之词,遂步其韵和作此首词。 ---------------------------------------------------------------------------------- 【赏析三】 这首《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苏轼通过对颍河秋景所见所感,抒发了对欧阳修无尽的怀念之情。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所见所感,触景生情。词人写道:”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 ”霜余“指词人在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当时已经是深秋时节,故称。我们都知道,春华秋实,深秋也就意味着枯木的季节,当然也是最惹人伤感的季节。加上深秋时节,雨水减少,使得淮河没有春夏时节那样水势浩大,具有宏阔的景象。这是词人眼前所见的情景。于是,词人接着写了这”霜余已失长淮阔“的河水清澈,只是听到潺潺水声。其中的”咽“字很妙,不但写出了水浅而声低的情景,同时也将水人格化,似乎这颍河水也会幽咽悲切。词人由景及人,看似写景,实则是在写人。对于苏轼来说,这”潺潺清颖咽“的颍河,引发了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 接下来一句”佳人犹唱醉翁词“。”醉翁“即指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自己”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词“是指阳修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时所作组词《采桑子》等。我们都知道,欧阳修往往是为官一方,造福百姓,深得百姓喜爱。而这《采桑子》,即使在过了数十年之后,歌女们仍传唱,就可以看出百姓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思念。我们从《欧阳修传》中可以知道,在政治上,由于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后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他到那里,都是尽心尽力地兴利除弊,务农节用,造福于人民的。可以说,在人民中,欧阳修的口碑是很好的。接着词人写道:”四十三年如电抹。“”抹“即擦揩或拭涂。这里是说时间如电光一样一闪而过。这里,在词人苏轼看来,这次来颍州,上距欧阳修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真是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闪而过。对时光的流逝词人感叹万分,也许其中也蕴含着一些伤感。 词的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感慨和思念之情。过片写道:”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上一句承接”四十三年如电抹“,也是说,人生如”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转似珠一样,可是却倏忽而逝。这里,词人借此暗示了时光易逝,光阴似箭。下一句”三五盈盈还二八“,借用谢灵运《怨晓月赋》中的”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词人以此也暗示了生命短促,人生无常,变幻莫测。人生的遭际谁也难以预料,来的来,去的去,匆匆而过。于是,词人最后写道:”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这里,词人承”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两句而来,就是说欧阳修守颍州以后已经是四十三年了,即使当年认识欧阳修的人,到现在也许没有多少了。而在眼前,也就是只有我,以及西湖波底之月罢了。这里,词人通过自己与欧阳修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关系,抒发对欧阳修的深情缅怀。如果我们从艺术上看,最后一句”唯有西湖波底月“,以景结情,表现出了因月光的清冷与孤寂而生出的悲凉伤感。可以说,写得既含蓄,又深刻;既深刻,又境界高远。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委婉深沉,清丽凄恻;其次,秋景心境,情深意长;再次,意境幽深,意绪凄婉。 ![]() 【赏析四】 这首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空灵飘逸,语出凄婉,幽深的秋景与心境浑然一体。结尾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 全词一派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因景而生怀人之情,悲叹人生无常,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它象一支充溢淡淡忧伤的的泄曲,袅袅地流进了读者的心田。 ---------------------------------------------------------------------- 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 全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这是写实。第二句”空听潺潺清颖咽“的”清颖“写的也是实情。”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此句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 接下来一句”佳人犹唱醉翁词,“”醉翁词“是指阳修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时所作词如组词《采桑子》等,当时以其疏隽雅丽的独特风格盛传于世。而数十年之后,歌女们仍传唱,足见”颍人思公“。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而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他能兴利除弊,务农节用,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人,用以疏浚颍州境内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与长淮通“,西湖遂”擅东颍之佳名“。因此人民至今仍怀念他,传唱他的词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说明。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闪而过,因此下一句说”四十三年如电抹“。 词的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过片言人生如”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还二八“是借用谢灵运《怨晓月赋》”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可见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最后两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结合自己与欧阳修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对思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欧公守颍以后四十三年,不特欧公早逝,即使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亦已无多,眼前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识翁“,则是由于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波底明月对他特别熟悉。 ---------------------------------------------------------------------- http://www./shici/mingju/412557.html ------------------------------------------------------------------------ 【原文】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 ... - 小故事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的意思及翻译赏析 - 唐诗宋词名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