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写给恩师欧阳修的两首诗词,品味两大文豪的忘年交,深情感人肺腑

 书山有路gwj 2023-09-06 发布于陕西

对于苏轼影响最大的人,除了父亲苏洵外,就是恩师欧阳修了。

童年读书时,欧阳修便是苏轼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

图片

苏洵的老朋友吴照邻进京时,把他的文章送给好友欧阳修。

欧阳修读完后,觉得苏洵的文风与自己倡导的古文运动不谋而合,把他的文章送给同朝为官的宰相朝琦、副相富弼等人。他还特地秉烛挑灯,写了一封《荐布衣苏洵状》献给皇帝。

欧阳修不仅对苏洵大加赞赏,对苏轼、苏辙兄弟俩也有提携之恩。

图片

公元1057年,即北宋嘉祐二年的礼部试,被称为科举龙虎榜,欧阳修便是主考官。

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兄弟和曾巩,以及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门立雪”的程颢、程熙兄弟,后来担任宰相的林希、北宋名将王韶等人,都在这一榜内。

第二场考论文,苏轼的题目叫《刑赏忠厚之至论》,还被收录进《古文观止》。

欧阳修看完拍案叫绝,但又怀疑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怕别人弹劾自己徇私,愣是给打了第二名。

图片

在这篇文中,苏轼编了个皋陶杀人的典故,欧阳修没有见过,就问他出自哪本书。

苏轼告诉他,这是自己瞎编的。欧阳修不但不生气,反而夸奖他: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不仅当面赞扬,还在给朋友梅尧臣的书信《与梅圣俞书》中夸赞道: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图片

苏轼在文坛上的崛起,与欧阳修的提携密不可分。

他受教于欧阳修16年,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还为次子苏迨迎娶了欧阳修的孙女。

公元1072年,欧阳修病逝,苏轼满怀悲痛的写下了《祭欧阳文忠公文》。

而且,一向对自己撰写碑志、祭文十分苛刻的苏东坡,破例为欧阳修一家三代都作过祭文,甚至还为儿媳写了祭文,其中深情可谓至诚至纯。

图片

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任职时,在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建造了平山堂。

公元1079年,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是欧阳修逝世后的第八年,故地重游,缅怀恩师,感慨万千。

十年前,苏轼曾与欧阳修在平山堂欢聚,没想到就此永诀,次年欧阳修便去世了。

“壁上龙蛇飞动”,是指平山堂墙壁上刻着欧阳修的亲书手迹,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图片

苏轼在此悼念恩师“文章太守”欧阳修,在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下,听歌女演唱欧词,感念他的恩情。

时光飞驰,故人已逝,如今只剩下壁上遗迹和堂前杨柳,令人徘徊不舍。

千万不要回头去看,万事万物皆是一场空,人生更是一场梦幻。

正如欧公仙逝,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

词中蕴含佛家的禅意,抚今追昔,睹物思人,却又出尘超脱。

图片

公元1091年,苏轼调任颍州(今安徽阜阳)。

八月游览颍州西湖之时,想起曾在此地为官的恩师,曾有一首《木兰花令》词咏颍州西湖,于是步其韵和作了《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图片

这不是苏轼第一次到颍州。

公元1045年,欧阳修曾知颍州,疏浚颍州西湖,并写下了不少诗词纪念。

公元1071年六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陷入党争,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定居颍州焦陂。

两个月后,苏轼因不赞成新法,且为欧阳修降职鸣不平,上书谈论新法弊端,被外放出京任杭州通判。

赴任途中,苏轼与弟弟苏辙约好去探望欧阳修,两人在这里停留了二十多天。

在这里,他与恩师游览了当时颍州四县十镇,游历淮上、泛舟西湖、品焦陂酒。

图片

二十年后,苏轼前往颍州上任,自然感慨万千。

时至深秋,秋霜降后,天旱草枯,颍河失去了往日波澜壮阔的气势,

那潺潺湲湲的河水,仿佛在代他哭泣恩师的伤逝。

河上传来悠扬的歌声,原来船上的佳人在唱着醉翁的曲词。

43年飞驰而过,原来颍州的百姓,依然和苏轼一样怀念他。

图片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生命就像草叶尖尖上的露珠,转眼就会坠落,消逝在泥土中。

人生就像天上高挂的月亮,十五夜多么圆满,第二天便会开始缺损。

当年与醉翁相识的人,如今还剩下几个?

只有西湖水底倒映的月亮,曾经照耀过所有的人。

苏轼用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生的变幻。

43年转瞬即逝,恩师也驾鹤多年,只有思念不曾改变。

词中的深情融于水光月色,动人肺腑。情致宛转,韵味无穷。

图片

对于苏轼来说,欧阳修有知遇之恩,更有相处相知之情。

对于欧阳修来说,苏轼是才华横溢的后辈,更是政见与文风都相契的忘年交。

他们惺惺相惜,互爱互重,所以深情厚谊,才显得尤为深沉动人,值得千古传诵。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