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洁,花开长安——读长篇小说《花落长安》

 棋中王 2018-08-29

    肖云儒

    王洁长篇小说《花落长安》有一种东西吸引着我一路读下来,是情节的勾画,是人物命运的起落,是语言的流畅自如,更是书中描写的新题材、新人物、新生活的魅力,是蕴藏其中的这个时代独有的新的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以及流动其中的鲜活的生命力。这让我感到,随着时代新生活和新人物的成熟,它们的文学代言人正在诞生,正在走向成熟。

    这些年的长篇创作,掀起过一轮一轮的热潮,有过乡土的、村社文明的展示,有过家族文化的长卷,有过更多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题材,还有一茬又一茬青春的、轻奢的、女性的小夜曲。像《花落长安》这样揭橥市场经济密码,展示商场、情场交织中人物的苦乐和无奈的作品,也从东南向西北渐次多了起来,但到了内陆的西部和历史厚重的陕西,依然是凤毛麟角。读这部出自陕西作家的作品,不能不有点春风扑面的感觉。它让你听到了新生活在这块古朴大地上不可遏阻的脚步声。

    《花落长安》走出了言情小说和职场小说的层面,亦即走出了以感情的纠结缠绵和职场的斗智争利层面,开始进入对市场经济生活内在规律及其心灵、感情波澜的深层剖析。整个故事能放到国内外经济走向的大趋势中展开,能够很自然地写出市场起伏中主人公的命运和感情折光,以及在性格、心理层面引发的变化。很自然地写出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生涯中,潜藏在各种细微言行表情之下复杂的心理争斗、心理暗示、心理默契。人与时代、命运与性格、遭遇与感情,是那样圆融无碍地浑然一体。

    秦幽若的形象真实、多彩而有精神内容。她的市场拼搏与感情波澜相交织又相区别,在冲撞中互证互激。她不满在原单位上班下班的庸常生活,内心有一股青春的创造激情,想去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时代潮头实现自我。向上拼搏的初衷使她毅然辞职下海测试自己的能力,但商场的沉浮又使她面临向上与向善能否得兼的考验。历史的市场化趋势某种程度上纵容着道德自律的松弛。历史和经济的发展与道德的坚守,二律悖反地拷问每个人,也严峻地拷问着秦幽若。她在向上的商业竞争和向善的道德自律中沉浮、挣扎,终于在美善的生命追求中救赎了自身。她是商场中的胜利者,情场中的失败者,文化人格的坚守者,因而,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能够挽回她在精神上逃离的孤独命运。

    秦幽若感情生活的几度幻灭,是和她命运的几度变异以及她人生追求的不断提升相匹配、相同步的。最初是为了生存,为了在这个城市立足,和刘江组成了家庭。但两人人生志趣的差异,尤其是男方缺乏搏战商场所需的勇毅和气质,使他俩无法牵手前行,而悄悄容纳了一直爱慕她的老同学孙德浩的感情,却又严格地控制在底线允许的范围内。在容纳与控制的旋涡中,两人的关系徒增了许多曲折迷离。感情与道德像海浪与堤坝的撷抗,考验着女主人公在事业发展与精神执守之间的驾驭能力。之后她与郑秉国的感情,则更多具有生命共鸣色彩。两个在商场中搏浪而行的弄潮儿在感情的交往中,终于由追求事业成功,进入了追求生命适意的境界。但郑秉国的突然出走,使这一段感情戛然中断而成为了“谎花”。最后,她对欧阳明的接纳,虽然感情依据和内涵开掘稍嫌不够,显得突兀,总体上倒也符合女主人公的价值追求,即向往文化的情调的人生境界,读者还是能够接受的。

    在秦幽若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到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由最初朴素的本色生存,到拼搏创业,追求人生的成功;在以成功验证了自己的生命能力之后,又回归到高层次的本色生存中来,这是一种悟觉了的本色生存,有文化思考垫底的气质性生存。

    《花落长安》整部作品写得很放松,这是很不容易的。不故求华丽,不故作深刻,也不故显萌态,一路流畅地写下来。作者让自己对这一段生活的感觉和思考,自然而然地从生活的流动和人物的行动中显示出来。放松是好作品和好的写作状态的一个标志。情节的布设不密实拥堵,人物的性格不浓墨重彩,文字也多少在流畅中显得疏朗。放松的原因,我想一是因为这部作品的自叙传色彩,你以你笔写你心,焉能不放松?二是与作者所追求的(也是秦幽若最后所追求的)稍显恬淡的人生境界有关。这种人生追求当然会折射到她的文学追求中来。三是,恐怕也多少反映了当下青春和网络群体的审美和阅读偏好。

    放松不等于松弛散漫。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整部作品的内在节奏。言行、情景与内心世界交错,疏与密穿插,商场与情场二重协奏。作者能把握长篇创作的一个秘诀,那就是“断开”:一个场景写到当写之处,断于当断之时,然后转到另一个场面、另一条线索上去。情节在许多“断开”的连缀中延伸,情绪在许多“断开”中接续,却又从不同角度聚焦于女主人公的命运和内心世界。作者善于铺排商业聚会的大场面,以很简约的笔墨将人群交流聚散的气氛勾勒出来。更能够以女性的细腻来描绘人物心理,恋情中的种种暗示默契和潜台词写得尤好。运用现代生活的一些元素,例如手机短信来穿插人物的内心语言,也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一部长篇,目前的文本线条还嫌单一,故事也略显单纯,基本上是围绕着对秦幽若一个人的“跟摄”展开,这多少影响了长篇小说对当下变革时期社会生活复杂性和深刻性的展示。另外,秦幽若对郑秉国的拒绝和对欧阳明的接纳,也可以在心理感情上作更充分的描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