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辨真假流媒体后视镜的4大标准

 非线性co7vtwr8 2018-08-30

从2017年初,凯迪拉克CT6祭出流媒体后视镜大杀器,一直热情澎湃的后装市场马上瞄准了这个新的热点。我们3月16日发文《流媒体后视镜,是云镜的发展方向吗》一文,预测云镜厂商会迅速跟进。到了7月14日AAITF深圳秋季展一看,果然如此!而且,其中不乏大牌厂家:

 

众所周知,后市场向来嗅觉灵敏,鱼龙混杂。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我们广大车主来讲,怎么区分这么多产品的优劣真假呢?

 

挖掘了一下流媒体后视镜的渊源,对比了目前看到的很多个产品,我们尝试提出一个简单的框架,协助大家在选购产品时有个参考的依据。

 

总纲:先看定位。一个产品的定位决定其功能。我们认为流媒体后视镜是安全件,而非车载娱乐产品。说白了,这就是一块后视镜,最大的功能是实时、清晰、宽角度展示后方路况。在此基础上带个行车记录功能是顺便的事。如果整了一堆音乐啊,云啊,社交什么的,势必要加载较大的操作系统,基本就是云镜改了个名字,把后摄像头的画面展示出来而已。而流媒体后视镜的技术要求,可不是简单展示后视画面那么简单(稍后详述)。所以,根据这个总纲,带娱乐功能的流媒体后视镜目前基本不用考虑了,同等售价(成本)情况下,又要展示高清流畅的后视,又要联网什么的,结果只能是经常死机。

 


 从安全这个总纲出发,我们提出流媒体后视镜的4大标准:低延时、高帧率、超高宽动态处理能力(超强防眩光能力)、高保真图像品质。

 

【1】标准一:低延时

流媒体后视镜图像的实时显示直接关乎行车安全,因此从 “发生”的真实场景到其在屏幕上“显示再现”之间的时间间隔做到足够小,就显得至关重要。

 

该时间间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 摄像头的成像、处理与输出准备时间;

  • 摄像头到主机的传输时间;

  • 主机接收到图像信号到其驱动到LCD上显示的处理时间。


第一部分与摄像头的曝光帧率及图像信号处理模式有关。在并行处理模式下,帧率为30fps的时间约为40毫秒,帧率为60fps的时间约为20毫秒。


第二部分与传输协议及数据格式有关。USB Video Class(UVC)协议由于牵涉到压缩编码与解码,需要额外的处理时间;LVDS数字传输需要的时间几乎为零;AHD/TVI的传输时间也几乎为零。


第三部分与主机接收图像信号及存放到显存的处理流程有关。一般而言,需要一帧的图像周期。即帧率为30fps的时间约为33毫秒,帧率为60fps的时间约为17毫秒。

 

有的厂家采用使用USB、AHD/TVI(模拟高清)、CVBS(模拟视频)等实现流媒体后视,延时大于120ms,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如果是采用低频LVDS技术,延时可以控制在50毫秒以内,可以满足行车安全的要求。

 

【2】标准二:高帧率

这里的高帧率,同时指摄像头输出图像的帧率以及主机刷新LCD屏幕显示的帧率。二者缺一不可。

前已提到,高帧率的摄像头图像输出会提升延时性能,即帧率越高,延时越小。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高帧率的图像输出与显示刷新,会让整个视频看起来更加流畅顺滑,轻松应对各种场景的变化特别是相对速度很高的场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