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西婚俗

 顺益兴四合院bj 2018-08-30

  

  ■张昕

  在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中,婚俗是一件人生的大礼俗了。据史料记载,我国“婚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后期,后由于时代的发展,地域的差异,各个时代、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又都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不同婚俗。

  北京地区民间婚俗原是极具汉民族特色的,但自元朝建都后,各色人等云集京城,文化、贸易、交通往来十分频繁,特别是自清进关后,又将很多满族的民间婚俗带了进来,与北京原有的汉民族婚俗互相融合,使北京地区的婚俗呈现出兼具蒙古族、满族、汉族等多元文化要素的特色民俗。

  依据结婚新人的民族不同,北京地区的婚俗大致可分为满族旗人的婚俗、蒙古旗人的婚俗,汉族旗人的婚俗,本地汉人的婚俗,南省侨居此地人的婚俗,乡间的婚俗以及京西特有的婚俗等。

  京西门头沟区距市中心25公里,区域面积1455平方公里,区域面积中98.5%是山区,其婚俗主要是本地的汉人婚俗,但山里、山外的婚俗又有较大差异。山外以门城地区为代表,离京城较近,交通方便,对外联系广泛,其婚俗与北京大部分地区相同。山里以斋堂川为代表,相对比较封闭,交通不便,对外联系较少,其婚俗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的特点。

  合八字

  儿女成年了,父母要给她(他)张罗成亲之事。男方觉得哪一家的闺女合适,就托媒人去提亲;或媒人觉得哪一对男女结合合适,就去双方家里撮合。如果双方父母和青年男女都没有什么意见,就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写下来进行合八字。如果八字相合,这门亲事就可以订下来了。

  山外人合八字是看男女双方的属相和生辰八字是否相克,有所谓“白马犯青牛,牛鼠一旦休,蛇虎如刀剉,猪猴不到头”之说。而斋堂川(斋堂镇和清水镇)则另有方法。写上男女双方八字的纸张称为“龙凤帖”,写好之后,由男方家长带回家,放在祖宗台(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上,如果三天之内,家中没有发生失火、死亡、生大病、出意外事故等灾难,就算是二人的八字相合,该女子不会给男方家里带来晦气,可以成亲。反之,则是八字不合,二人就不能结合。至于属相是否相合,生辰八字是否相配,一般人家并不去顾及,故而“八字”相合率是极高的。

  缘分饼

  早在清代,当北京大部分地区的人们还在吃又苦又涩的“土盐”之时,斋堂川人就已经吃上了口味纯正的大青盐了,当地人常以此为骄傲。过去大青盐一直是官卖,斋堂川有许多是军户村,因而受到朝廷的特殊优待。根据大寒岭碑刻记载,朝廷还特批斋堂贩运大青盐。斋堂川在“盐”上的优越性在婚俗中也有体现,直到1980年,每个斋堂人的婚礼几乎都要吃“缘分饼”。缘分饼是一张放有大量食盐的半熟白面烙饼,通常是一斤面粉、半斤盐。“盐”与“缘”字谐音,“盐分”即是“缘分”,盐分大即缘分大,青年男女婚姻是一种缘分。

  男方到女方家去接亲时,新郎官必须要带上一斤白面,由女方家里做成一张大烙饼,再由男方带回去。这张烙饼很特别,起码要放上半斤盐,这样做出来的烙饼里层和外面都泛着白花花的盐花。男方将大烙饼带回家去之后,家里所有的亲属都要吃上一口,并且要说“盐分真大”,取其谐音就是“缘分真大”。这是说男女双方有缘分,二人成亲是“命中注定”“天缘巧合”,将来新人能够白头偕老。同时,两家能够成为亲戚,这也是一种大缘分。

  新娘子下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喝盐水。男方家里人端来一碗放了很多盐的盐水,让新娘子喝。新娘子只要尝一下,表示一下意思即可。送亲的娘家人一般也要每个人都尝上一口,说一声:“盐分真大”,这也是求一个“盐分”“缘分”的谐音。同时,新娘会吃上一口缘分饼,人们会急切地问新娘“生不生?”新娘则回答:“生!”这样,人们来祈求并祝福新娘将来生育顺利。

  娶 亲

  门头沟虽是纯山区,但清水河沿岸各村,却均地势比较平坦,交通相对方便,因此,这些村子的新娘子一般出门儿都是坐花轿;而家住山沟里,交通不方便的新娘子则是骑毛驴;家住山上,山高路窄,连毛驴都不能骑的地方,则是雇人用背架子背新娘子到婆家去。用来背新娘子的背架子上要缠上红布,托架上放一块木板,新娘子坐在背架子上,要与背运人(背手)背对背,为了安全起见,还要用红布带子把新娘子捆在背架子上。由背手一直背到婆家去,中途不能歇脚。过去,一般背一次新娘子,背手可以挣一块大洋。

  娶亲时,女方见到男方接亲的队伍来到了家门口,家中的小辈、平辈之人立刻会把大门关上,也有把接亲的人们让进院子里而把房屋门关上,或把人们让进堂屋,而把新娘子的房门关上。这样,人们不让新人见面,从而刁难刁难新郎,以此来提高新娘子的地位。通常而言,把门的一般是新郎的小姨子,即新娘子的妹妹。在新郎和小姨子之间会有如下问答:

  新郎倌前去敲门。

  门里问:“谁呀?”

  门外答:“是我,×××。”

  “干什么来啦?”

  “接到我们家去。”

  “接她干什么呀?”

  “我们家缺当家的,请她去当家。”

  “我们家的姑娘漂亮吗?”

  “特别漂亮。”

  “过门之后你怎么待她呀?”

  “好好待她,绝不让她吃苦受累。”

  诸如此类的问题会提出很多,小姨子让新郎一一回答,想尽办法难为新郎。新郎为了能够叫开门,要一次次地向里面递红包。闹过一阵子,管事的人(一般是长辈)见火候(闹得程度)差不多了,才让人把门打开。娶亲的人一走,新人的房子要立刻锁上,以防戴孝的、毛毛女(未出嫁的姑娘)或“不全人”(寡妇、鳏夫)进去,给新人带来晦气。

  斋堂川人娶媳妇讲究天不亮花轿就得抬到婆家。如果女方家住得比较近,花轿可以半夜去接亲。如果路程远,那么新娘子头一天就要住到男方附近的亲戚家,或者是在头一天晚上,男方就去接亲了。斋堂人一定要在天亮之前接亲回来,主要是为了避免在路上遇到穿孝之人以及毛毛女。斋堂人相信这两种人会冲了新人的喜气。一旦在路上遇上了穿孝之人或是毛毛女,新娘子就把自己的裤脚撕开破解“晦气”。

  娶亲时,男方要带上许多小块红纸写的喜字。在娶亲回来的路上,凡路过大树、碾盘、墙角、三岔路口、小庙、石碑时,都贴上一张,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有鬼魅精怪或“不干净”的东西存在,花轿经过时会出来捣乱做祟,贴一张红喜字就可以把这些东西镇住。

  三拜和扔墩子

  新娘子进门之后,先要进行“三拜”,即拜天、拜地和夫妻对拜。新娘到了男方的家里,先要拜人家的天,人家的地,让天神和土地爷接纳自己;夫妻对拜是夫妻的成亲之礼,然后才能进屋。新娘子进屋时要从院子的大门口踩上红毡子,一直通到新房门口。有钱的人家把红毡子从大门口一直铺到新房门口,而没钱的人家可以用三小块红毡子,往前倒,即把新娘子走过的红毡子立刻挪到前面去,继续让新娘子踩,总之,不能让新娘子的脚沾地。

  在新娘子刚进院门时,男方家的一个小男孩,把一个木墩子扔向新娘子,并说“扔墩子,抱孙子”之类的吉祥话。之后,新娘子可以进到新房里,暂时休息。

  连三席

  ·“三拜”之后,新娘子进新房稍事休息。新亲(女方送亲之人)到堂屋里吃茶点,等候吃喜宴。吃饭讲究“连三席”,这是婚礼喜宴的三种不同的席面,分别是下马饭、正席和邀席。

  下马饭又叫新人席,是新娘子专用的席面,吃子孙饽饽(饺子)和长寿面(面条)。过去生活条件差,白面很少,因而白面是最好的饭食。此时,只有新娘这一桌下马饭才可以享用子孙饽饽和长寿面。下马饭是新娘子过门儿后在婆家吃的第一顿饭,新娘子坐在正位子上,由别人侍候她,例如盛饭、布菜、斟酒、斟茶等等。在下马席作陪新娘的一般是小姑子、嫂子等平辈的姐妹。

  正席又称“新客席”,是招待新亲的。新亲是上等宾客,要在堂屋里吃饭,男方家人作陪,因而称为正席。邀席又叫偏席,是招待帮忙的人们的,由男方家中未上正席的其他人员作陪。因为等典礼之后,几十桌喜宴一开,他们就各干各的活儿了,而没有时间吃饭了。新人席和正席都是八个座位、八副碗筷,但只能坐七个人,空出来的一个坐位是留给老祖宗的,意思是请老祖宗回来同喜共乐。男方家在办喜事的头一天就要把老祖宗请回来。其方法是到祖坟去,点上一炷香,捧回来之后插在堂屋的香炉里,就这样用香把祖宗的灵魂引回来。喜事办完后,再把老祖宗送走。正席和偏席过去是吃炸糕,用当地产的黏谷面制成,这在当时就算是上好的饭食了。

  拜三堂

  吃完饭后,就要举行结婚典礼了。此时新娘子换好衣服,吹鼓手吹喜歌,放鞭炮完毕,新娘子由姐妹扶上来,与新郎并肩而站,在天仙(司仪)的主持下,开始“拜三堂”。三堂指祖父母、父母和长兄、长嫂。如果男方家中“三堂”人员不齐全,可以请同族的远亲代替,如果实在凑不全,则可以取消这个仪式,有父母的拜父母,有兄嫂的拜兄嫂。

  拜完三堂后,开始认亲邦,拜其他的亲属。认亲邦是按照亲属的远近、辈分的大小为顺序进行排列,一般先是舅舅,之后是叔伯,最后才是其他亲属。认亲时,长辈一般都要准备红包,新人磕完头后,要给新娘子红包,叫做“给拜钱”。此时,账房先生必须在场,因为有的亲属家中较穷,送完了结婚的份子礼之后,就没有能力再给新娘子拜钱了。这时候账房先生就在旁边高喊一声“拜礼收过”,以给人家一个台阶下,免得尴尬。同宗之中和姻亲之中的长辈以及比自己大的人都要拜,受拜之人(一般为夫妻)端坐正中,新人跪下磕三个头,然后站起来,该叫什么叫什么。一般几十位亲戚,要拜上一两个小时,磕头上百,新人很是辛苦。

  “动家境”吃喜宴

  典礼完毕后,就开始吃喜宴。喜宴一般是七八桌子甚或十几桌同时开席,凡送了份子礼的亲戚、朋友、邻居都吃喜宴。而同村之人一般家中的男女老幼都上席,特别是亲戚,全家都来,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动家境”。显然,在村子里,结婚完全不仅仅是新娘、新郎之间,亲家之间的事情,而是整个村庄的事情。全家人一同参与吃喜宴,既是对新人的祝福,也是人们对喜庆的追求,同时,也意味着事主家良好的人缘和面子的大小。因此,喜宴常常是百十人同时就餐,热闹非凡。这样,事主家也就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尤其是“动家境”的数量,以免出现席桌、饭食不够的尴尬场面。在过去,所吃饭食主要是粉条、豆腐、葫芦条、土豆、泡菜等加猪肉做成。

  由于喜宴几乎是整个村庄的乐呵事,所以亲戚邻里通常都会主动前往帮忙或者听从总管的安排、调度。请来帮忙的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各负其责,并将负责每项工作的人名用红纸写好,贴在墙上醒目之处,这张红纸称为“执单”。有了执单,人们要办什么或找什么东西,就知道应该找谁了。执单至今仍是山里人婚礼的特色。执单中通常都列有下述角色:总经理、总管、天仙、执客、账房、厨师、大厨、帮厨、大灶、端盘、请客、司菜、站堂客、借家具、爨洗、杂使、陪新人等等。有的角色是一项一人,有的是一项多人。实际上,同在一个村子,什么人能做什么事,什么人会做什么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在多数时候,前来忙的人都会各就各位,并尽心尽力地做好,就像是自己家的事一样。这样,在吃喜宴时,所有人仿佛都是自家人。

  入洞房

  拜完三堂后,新人入洞房。这时,姐夫、小叔子都来闹笑话(开玩笑)。在洞房门前,由小字辈人组成一道“防线”,他们在这里提出种种要求,刁难新郎新娘。闹了一阵子之后,由新郎把新娘抱进洞房去。进入洞房后,新郎把新娘放在炕上,新娘面朝里,盘腿端坐,新郎则站在炕上,双手叉腰,大声咳嗽,摆出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如果新娘此时回头,就是怕了他。一般新娘此时都不搭理新郎,新郎只得把新娘抱转过身来,让新娘面朝外。揭下盖头之后,由新郎给新娘子佩戴饰物。饰物分三饰和五饰。三饰是耳钳子(耳坠或耳环)、镯子和戒指,如果再加上耳挖勺和剔牙针,就是五饰。耳挖勺和剔牙针这两件东西穿成一串,挂在上衣的大襟上。饰物一般都是银的,穷人家则用铜的。在这整整的一天里,新娘子都不能上厕所。因此,在结婚的前三天,新娘子就要少吃饭,少喝水,特别是结婚的头一天和当天,一般只吃几个煮鸡蛋而已,以防到时坏了规矩,让别人笑话。

  天黑了,新人要上炕睡觉了。喜床是事先铺好了的,铺喜床的人必须是“全合人”。“全合人”指公婆、丈夫、儿女齐全的妇女。婆家把喜床铺得很厚,希望新娘子过门后“厚道”。女方家自然也懂得这一套,为了使女儿到婆家后不受欺负就事先嘱咐新娘子,到了婆家后,在睡觉前,要把床上铺的东西揭掉几层。

  过去,家里照明都是点油灯。在新婚之夜睡觉时,新郎和新娘都耗着,谁也不去把灯吹灭。因为山里人相信,新婚之夜,新郎和新娘谁吹灭灯,谁就先死。于是,有缘分并已经走到一起的新郎和新娘通常是把油灯放到窗台上去,把窗户纸捅个窟窿,让风把灯吹灭。如果没有风,小叔子也会从外面把灯吹灭,或喷一口水,把灯浇灭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婚俗也随之有所改变。例如,吃炸糕、小米饭改成了吃馒头、大米饭;坐花轿改成了坐汽车;磕头改成了鞠躬,等等。但是,大部分传统礼仪都还保留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