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角兽,毒角兽

 足迹2607 2018-08-30


作者丨唐十三



滴滴出事了。


应该说,滴滴又出事了。


这次出事,大家不认为是偶然了,于是陆续又挖出了滴滴的许多事。


我内心那阴暗的角落里,有个声音说,让滴滴死去吧,该!


人们喜欢看到幻灭的景象——不是我说的,雨果说的。


另一个声音却说,网约车还是要有的,要不我出门打不着车。


但是我的专业告诉我,滴滴(品牌)不会死,网约车(品类)也不会死。


更糟心的是,我的专业还告诉我,事,还会接着出。


因为网约车是一个新品类(一个互联网对于固有刚性需求的新的解决方案),一定会成长起来,无论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一个新品类的出生和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


高铁出过轨,我今天还在坐。停车场总出命案,我今天还在停。智能手机造就了多少少年犯,我儿子手里还拿着一个。


这件事会过去,在我的手机上,滴滴依旧会被频繁打开。


但是区别还是有的。


如果网约车品类还一直是滴滴品牌一家独大,事会出得多一些,大一些,惨烈一些。


如果除了滴滴,还有一堆前赴后继的网约车品牌,或是至少还有一个于无声处起惊雷的正面竞争品牌,事会出少一些,小一些,有挽回余地一些。


在激烈竞争中成长的品类,自我修复的过程大量转化为竞争者的商业成本。形象地讲,一个品牌的解决方案有风险,很快就会被大量对手发现并转化成对手的竞争优势,迫使该品牌修复解决方案,整个品类由此前进一步。而在一家独大状态中被催生成长的品类,中间留个许多坑,可怕的是,这些坑,需要高昂的社会成本或政治成本去一个个填平,品类前进的任何一步,几乎需要用人命去推动。


今天,就是因为只有滴滴一家独大,所以,只要网约车品类不死(或者说大家不愿意网约车品类死),滴滴就不会死。它一次次履险而不死,就会更加一家独大。于是,网约车品类只有通过在滴滴身上发生的一次又一次更多、更大、更惨烈的代价,来完成自我修复。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人类大脑信息处理系统设置了一个规矩,就是每个需求,可以自动链接两个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想喝可乐,脑海中就会自动出现可口和百事,想吃快餐,就会出现麦当劳和肯德基,想喝一口好酒,就是茅台五粮液……


从这个角度讲,一家独大,是反人性的。


另一个角度,一家独大,也会带来品类活力不足,比如圣象木地板,在强化木地板品类中常年一家独大,以至于多年乏新可陈,给其他铺地材料留下发展空间,瓷砖、地板砖、地胶甚至竹地板这些当年低廉简陋的品类,迎来了长达十多年的春天。


再换一个角度,一家独大的这一家,实际上很难承受整个品类在自我修复过程中的代价风险。也就是说,我说滴滴不会死,是不会赔死,但不保证它会不会在网约车品类最终成熟的前夕,被大家厌恶死、唾弃死、迫于民愤被赐死,或是自己无法面对镜子而恶心死。反正那时候网约车品类已经成熟,甚至相关法律业已齐备,分分钟出现另一个滴滴。我出门不愁打不着车——只是可怜了那些女孩儿,她们的名字会永远出现在人类网约车发展的历史资料上。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有一家独大呢?


因为有个词,叫独角兽


有了这个词,政府平添了多少政绩,投资人平添了多少光荣。


平时看书少,就不知道这个词反人性。既然反人性,就不仅仅是让人买不买的事儿,背后就一定藏着个让人活不活的事儿。


这是科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随人“美好”的愿景而改道。有人被死了,就一定有人挨骂、丢官、坐牢、自杀,社会也一定会随之动荡一下。这也是科学。


《品类十三律》第七律“互动扩张”写道“有对手要上,没有对手制造对手也要上”,不光是为了企业,不光是为了那些女孩儿,也是为了你们。


要看书。




「唐十三」


品类三剑客之一

品类咨询机构董事长

若水合投联合创始人/GP/品牌顾问

硅谷未名天使会成员

硅谷SVtech(思危)底层科技基金LP

中关村众筹研究院联合创始人

率先揭示13条品类定律及29条推论

出版《品类》《品类十三律》

曾策划全案项目逾200例

客户包括真功夫、百合网、乌江榨菜、

仁和药业、味千拉面、晨光文具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