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家七经俱毁

 jiezhukuaile 2018-08-30
七经俱毁

西汉初年,长安作为统治阶级的国都开始设计修建时,丞相萧何就在未央宫中主持修建了天禄阁与石渠阁。

汉未央宫前殿遗址北面约六、七百米处,有两处驰名古迹,一所叫天禄阁,另一所叫石渠阁。天禄、石渠两阁,成一条直线,东西相对而立,间距52米,东为天禄阁(在今未央区天禄阁小学内)。西为石渠阁(周河湾村东一座土丘)。

汉武帝更积极地收集整理书籍,命令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成帝时又遗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并分类整理。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秦末散佚的图书又被发掘和整理出来,集中到长安的书籍共有596家,13269卷,藏于天禄阁与石渠阁。后来司马迁就是参考这些书,写成了五十多万字的不朽巨著《史记》。

天禄阁与石渠阁同为汉宫御用藏书典籍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


《三辅黄图》记载:“天禄阁,藏典籍之所。《汉宫阙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至子歆,从授其术。”《雍录》云:“《三辅故事》曰:'在未央大殿之北。’天禄,异兽也。即扬雄校书处。”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汉成帝下令谒者陈农到各地搜求遗书,同时,将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秘室藏书集中到一起,由光禄大夫刘向负责、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医李柱国、黄门郎刘歆等参加,对中秘之书,进行系统的整理编目工作。

由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校定本既成,概由刘向写一叙录,随书奏上。刘向所写叙录单行录出后,汇编为《别录》 ,计有20卷。公元前6年刘向死。汉哀帝刘欣命刘歆继承父业,将新校本集中于天禄阁,综合编目成《七略》7卷。其中便有所谓的医家七经,包括《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以及旁篇。

到现在,我们只看到《黄帝内经》。各位不觉得有点奇怪?分类收藏的书籍,居然其余六经都全毁失传,单剩下一部那么多卷。唯一可能的真相是:七经俱毁。为啥?因为王莽篡汉,引发了战火,不过,就算没有王莽,也会有别人来搞的,反正都已经民不聊生。

《汉书·王莽传》所记,更始元年(公元23年)汉军攻入长安后曾火烧未央宫,“未央宫烧攻莽三日”,王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关于这次未央宫遭受的破坏,《后汉书·刘玄传》云:”初,王莽败,唯未央宫被焚而己,其余宫馆一无所毁,宫女数千,备列后庭。自钟鼓帷帐、舆辇器服、太仓武库、官府市里不改于旧。更始既至,居长乐宫,升前殿,郎吏以次列庭中”。也就是说,更始帝入长安时,除未央宫遭受了严重破坏外,其他宫室保存尚好,据同书记载,更始二年(25年),“便始徙居长信宫”。

当赤眉军入长安时,更始遂禄肉袒诣长乐宫上玺授于盆了”。赤眉军入长安后,使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破坏。《王莽传》云:“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墟,城中无行人。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综合文献记载可知,经赤眉军之后,汉长安城总体上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有一种说法,莽新时期王莽不重视档案文书作用,毁了天禄阁和石渠阁,作为铸币场所,天禄阁便只留下一个地名了。王莽本人属于知识分子,博学善辩,改制也完全依据《周礼》(周官)这本伪书,为啥是伪书,周代春秋战国,没有书里面写的制度和官职,可见全是想象的乌托邦。而依据这样一本伪书来不切实际的复古,想不失败都不可能。所以,王莽并不坏在他本人的伪,而是被西汉一帮士大夫的宏伟蓝图,准确说是刘氏父子的蓝图画饼,给送了。所以,各位历史学家对于王莽的评价,正反截然相反,甚为有趣。

无论是王莽不重视图书也好,还是绿林、赤眉起义军焚毁攻陷也好,总之,给大家留下一部书,绝不是偶然。

观现存《黄帝内经》分为灵枢亦即针经,和素问。据《后汉书郭玉传》记载,涪翁避王莽祸,隐于涪水,连名字都不要了,最后“乃著《针经》、《诊脉法》”要么后汉书胡说,要么,《针经》根本就不是七略所言之《黄帝内经》。而显然,黄帝内经同样毁于战火,才合理。

所言《外揣》讲以脉诊为核心诊断,浑束为一、四诊合参,而仓公所传《 揆度阴阳外变 》 不外也是司外揣内之法,揣即是揆度。《素问 大奇论》:“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更所谓“疾高而外”者,即病在经脉,经脉也即来自脉诊。 凡涉及外之一字,皆可以脉代之。是以,所谓《黄帝外经》之类,其实就是脉经、诊经。 

而有能力写《针经》与《诊脉法》的医家,在西汉末、东汉初,就只有这么一个人:李柱国。因为。医家七经,都是他校勘的。而所谓的各种《外经》,其实就是《诊经》。也就是说,医家七经,都没有失传,都保存在现在所谓的《黄帝内经》里面。是以,涪翁即为李柱国,因国破家亡,孤身一人,身怀绝技,隐姓埋名以乞讨苟活,无非为了医学,免于因战火失传。

现今解《灵枢》经者,多有误会,曲解经文,流散无穷。而《素问》构建之五行生克论,实为医学歧途,读者若了解五行理论发展史,及其种种自相矛盾,起码四五种五行配例,便可知端倪。

中医学之希望,便在于张仲景之伤寒金匮,纯以阴阳不论五行,实为执简驭繁,拨乱反正之力作。奈何时也命也,几乎埋没
,千年误会,思之令人浩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