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金石草堂 2018-08-31

乾隆时期玉器的仿古,在器形、纹样的复原上,主要得益于这些民间征集的出土古玉,我们可以把清中期仿古玉器分为宫廷仿古与民间仿古两种类型加以研究。宫廷仿古玉器一般出自于造办处玉作和苏、扬等地的御用玉器制造地。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图1 战国 龙形佩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图2 清中期 仿战国龙形佩

此造型仿古玉器多见仿战国时期的蒲纹璧、两汉出廓璧以及鸡心佩、璜、剑具等。这类仿古玉大概也是以那些品相完整、器形传承有绪的实物作为设计参考,造型、纹饰没有明显的失误。由于乾隆皇帝的仿古目的在于对玉厄现象的矫枉过正,所以在造型、纹饰的设计上,更加注意的不是与原器百分之百的契合,而是仿古结果所凸显出来的那种依旧符合乾隆本人审美需求的时代精神。龙形佩是战国时期的典型器形,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1号墓曾经出土了一件龙形佩(图1,战国 龙形佩),清中期也有造型、纹饰都比较接近的龙形佩(图2,清中期 仿战国龙形佩),显然是乾隆时期的仿战国,通过两件玉佩饰对比可以发现,各自的时代特征表现得都很彻底完全,清中期仿战国龙形佩只仿了外造型,细节部分包括卧蚕纹、边缘向内斜铲的刀法,以及光工对地子的处理等,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时代审美需求和时代工艺。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清中期仿古玉器制作所施用的刀工,更多地是仿战国的那种游丝描雕,清中期处理得非常细腻,已将刀痕化尽,了无痕迹为最佳;而汉代的霸气正是凭借着刀痕的若隐若现来支撑的,一旦被打磨成清中期的那种光滑的圆棍,精美固然精美,可是味道完全丧失殆尽,这就是清中期仿古与古代玉器原作的根本区别。

清中期仿古玉器的光工有两种特征表现: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图3 清中期 白玉龙首带钩

1.具有清中期本朝时做玉的特征,玉件表面被打磨出蜡样的哑光光泽,这种光泽很奇特,为其他时代所没有。这样的蜡样哑光只出现在清中期宫廷玉器上面,比如这件清中期的仿战国龙首带钩(图3,清中期 白玉龙首带钩),玉质的脂性、色度和密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钩面不着雕工,打磨出的光泽就是典型的清中期的蜡光效果。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图4 战国 苍水玉谷纹玉璧

2.仿战国玉器的玻璃光。在战国玉器中,有一种光反射温柔的磨光,俗称“玻璃光”,又叫“玻璃沁”。比如这件战国苍水玉谷纹璧(图4,战国 苍水玉谷纹玉璧),表面所携带的就是玻璃光。玻璃光的光泽娇气,很容易消失,现在传世的战国玉器比如苍水玉质的玉璧,绝大多数这种玻璃光都已经不复存在。大概乾隆时期带有玻璃光的战国玉器还能时有一见,所以这一时期仿战国玉器的玻璃光既不是战国玻璃光那种高光反射,也与明代玉器特有的玻璃光有所不同,清中期仿战国玉器的光泽不贼,亮而温雅,还是有哑光的意味在内,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清中期光工特征的轨道。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图5 清中期 白玉双龙纹璧

清中期的宫廷仿古属于不做旧一路的仿古玉器,用料都是和阗玉,在各种颜色材质中,以白玉为最普遍、墨玉最少见。这一时期仿古所使用的和田白玉,即使是料头宽大的山料雕件,其脂性、色度、密度也能达到上等的籽料水平。乾隆皇帝仿古首先是为了满足其嗜古的需求,同时也是匡正已经走向极端的“玉厄”,仿古玉器整体神态依然是清中期的特征,达到了清中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图5,清中期 白玉双龙纹璧)。

民间的仿古主要是乾隆仿古的风从影动,但是制作目的则大相径庭,民间仿古玉器主要是用于商品的交易,所以与宫廷仿古的区别很明显。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图6 清 仿汉玉蝉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图7 清 老提油太平圈

首先,民间仿古器的目的是要达到乱真老三代玉器的效果,中国玉器收藏史告诉我们,从赵宋收藏形成规模开始,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之前,老三代玉器始终是古玉收藏的重镇,仿制老三代玉器入土后的沁色,成了民间仿古最为关键的技术组成。做沁最常见的手法就是所谓的“老提油”油煨玉(图6,清 仿汉玉蝉),使玉器表面出现黑色的斑块儿,其效果类似于古玉的水银沁。老提油的特征是斑块儿的黑色均匀,因为缺少细微的深浅变化而显得呆板,同时与未沁处交界的边缘清晰,缺少渐变的过渡(图7,清 老提油太平圈),老提油做沁现在比较容易辨识。另外,还有所谓的“羊玉”、“狗玉”做法经常被人们传诵于口中。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图8 殷商 白玉鱼

羊玉、狗玉所要达到的仿制效果,很明显就是老三代古玉中的“血沁”。一件玉器被埋瘗了三四千年,土壤里的二氧化铁通过玉材质的结构通道浸入玉质内部,呈现出各种红色沁色,这就是老三代血沁的形成(图8,殷商 白玉鱼)。

清中期流行于民间的各种仿古玉器,其材质特征之一就是一定不用密度很高的新疆和阗玉,所用多见一些地方杂玉比如南阳玉、岫岩玉,以及更多的类玉美石(图9,清 仿战国玉瑗)。尤其是仿制商周古玉,使用南阳玉更是恰到好处,传世的一些南阳玉质的殷商古玉,有一些就是这一时期的仿制品。

乾隆时期仿古玉:玻璃沁是什么?老三代血沁又是如何形成的?

图9 清 仿战国玉瑗

清中期的琢玉工具远远进步于商周战汉,即使仿制者主观上想要达到完全复原古玉的效果,如果不是在复原工具、工艺的前提下进行,想要了无痕迹地仿古是绝对不可能的。有了这一关键的认识,鉴定仿古玉器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