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浔印象

 岁月驼铃 2018-08-31
   连续的阴雨天气终于在国庆节这一日露出了笑脸,我们结伴驱车来到了著名的江南六大水乡古镇之一 —— 南浔。
  总体印象是:南浔和其他水乡相比类似,但占地更广大,且动静结合,既是景区,也真实反映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极具亲民性和包容性。
  南浔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浓厚的江南水乡风貌,古朴的民俗风情名闻遐迩;绵远深厚的文化底蕴,藏书文化独步华夏;欧陆情调与江南古风并处,中西合璧的宏屋巨宅瑰玮奇绝,韵动中外。更有自近代以来开明、开放、开拓的独特人文精神,以及与此一脉相承的充满创造和活力的当代发展风范。
 
 

   印象一:历代石桥,荟萃一处。
  南浔镇河流纵横,密如蛛网,正如一首古诗《南浔小泊》中写道:“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称南浔为“水市”。民间则有“十步一座桥”之谚。古桥有通津、洪济、广惠、万奎、万古、垂虹、望月等八座。其中至今被称为南浔三古石桥的是: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众多的各具风姿的石桥、木桥,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广慧桥)
 

 
(广惠宫)

   广惠桥在广惠宫前,所以称广惠桥。广惠宫又称张王庙,张王即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占广惠宫为行宫,所以南浔人称张王庙。
  广惠桥为单孔石拱桥。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同治五年(1866)重建。桥长18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广惠桥的那一对精工雕刻的石狮子,狮子分雌雄两座,雌狮于怀中有一幼狮,稚态可掏,栩栩如生;雄狮子中有一缕空绣球。这对石狮子宛如浮雕富有立体感,特别是双狮口中皆有一石珠可转动,但不能取出。


(通津桥)

  通津桥位于旧时南浔镇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通津桥建于宋代(年代已失考),为单孔石拱桥。原名浔溪桥,后改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75)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早在清朝道光年间,辑里村人温丰在《南浔丝市行》中写道:“蚕丝乍罢丝市起,乡人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干言万隙袭入耳。纸牌高揭丝市广,沿门挨户相接连。喧哗鼎沸晨午至,骈肩累迹不得前。”清朝邢典也写道:“万户周遭见,千艘日夜通。”曹仁虎《浔溪竹枝词》也有:“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口贩船多”的描述。这就是当时通津桥头、丝行埭一带盛况的反映。


(洪济桥)

  洪济桥坐落于南浔镇东栅,雄跨运河,俗称新桥。桥南堍在下塘东街,北堍为东大街。明万历(1573—1620)《湖州府志》已有。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

  印象二:园林巨构,营造一绝。
  南宋以来,江浙兴盛园林,南浔属出类拔萃。南浔一镇之地,拥有五园,而且都是巨构,这在江南也仅所见。


(小莲庄一景)

  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面积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

  张石铭的巨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4000多平方米,前区为中国传统厅堂,后院藏有西欧式洋楼,宅内汇集石雕、砖雕、木雕及法国玻璃雕工艺精华,被誉为“江南第一巨宅”。  


(张石铭旧居一瞥)

  张石铭旧居第四进和第五进有不少外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体现了欧洲18世纪的建筑风格,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设有化妆间、更衣室的豪华舞厅,地砖均从法国进口。

  嘉业藏书楼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是一座二进二层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当年是以刘承干为首的刘氏家族的产业,这位有“民国藏书冠军”之誉的文化人已于上世纪中期去世,但嘉业藏书楼却完整地保存下来。该藏书楼共有房52间,包括“宋四史斋”、“诗萃室”、“希古楼”等书斋及阅览室、刊印房、工作室等,所有主要建筑外面的落地长廊,均精工雕刻六个大篆字“嘉业堂藏书楼”。嘉业堂的大书厨,用上等老杉木制作,按照传统说法为避火刻有二龙戏火珠的图案,几千只藏书箱珍藏各类善本古籍,箱内复衬夹板,不仅可以防潮防湿,还可以作为工艺品欣赏。嘉业堂藏书楼楼外有园、有河,古木参天,浓荫蔽日。

  崇德堂(又称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是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三子刘安(字渊叔,号梯青)的居处。
  崇德堂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敞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张静江故居。张静江和张石铭都是南浔巨富张颂贤的孙子。张静江1877年生于南浔,1902年被荐为一级参赞,25岁时随法国公使孙宝琦出国,赴欧途中结识孙中山,向孙中山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革命活动经费,走上国民革命的道路。
  张静江故居系其父张宝善于1898年所建。故居中堂之画系谢公展的手指佳作。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和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还陈列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酒德颂》(作者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板屏六块,系用银杏木镌刻,为国内珍贵文物。

  印象三:老宅民居,在水一偶。
  南浔以中西合璧、古今贯通的文化风韵独步华夏。飞檐雕梁的民居大宅,将江南古风与欧洲风格融合为一,韵动中外。


  南浔的老宅民居——百间楼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特色是依河立楼,顿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最集中的一段是河东岸的莲花桥到长桥,房屋较为整齐,密密扎扎地布满了河岸。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花墙、卷门、廊檐、河水流淌,船只往来,呈现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

  整条百间楼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房舍间山墙高耸,有做成云头;有做成观音兜式;也有做成三叠马夹墙式,高低错落,自墙黑瓦,饶有风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楼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层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轻巧通透,洋隘着水乡居居的灵气。百间楼是至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并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长400余米,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印象四:风雅人文,传承一方
  南浔更有自近代以来开明、开放、开拓的独特人文精神,以及与此一脉相承的充满创造和活力的当代发展风范。是“文化之邦”、“院士之乡”。早在明代,南浔镇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说。仅宋、明、清三代,就有进士42名。近现代南浔名人群体崛起的现象更为世人所瞩目,如辛亥革命先驱张静江、体育家徐一冰、杭州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的文物鉴赏家张石铭、著名作家徐迟、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中国航天之父屠守锷、新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人徐舜寿、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和“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等。今天,南浔籍的两院院士仍有8名之多。

    印象五:文房四宝、丝绸织造勘称一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