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浔古镇

 bmtz 2023-11-13 发布于江苏

命名

据《南浔镇史》记载,南浔建镇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淳祐末年。南浔镇的名字源于滨浔溪河,最初称为“浔溪”。后来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又改名为“南林”。之后,“南林”和“浔溪”两个名字各取首字,改称为“南浔”。[10][3][11]

历史沿革

发展历程

据南浔马腰洪城古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早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就有先民在南浔镇繁衍生息。南宋高宗时名为“浔溪”,理宗初始称“南林”,各取字首合称“南浔”,该名称保留至今。[10][3]
在元末时期,张士诚起兵反元,定都苏州,并以南浔为后方屯粮基地。在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为南浔修筑城墙,14年之后又拆了城墙,并在苏州城补建,使得城镇中心向北转移,通津桥成为南浔的中心。随之,运河两岸和桥周围的地区成为了热闹的商业区域。当时,南浔依靠富饶的物产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经济中心。[12]
浙江南浔通津桥风光
在明万历至清中叶期间,南浔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主要依靠丝织业。清道光咸丰年间,南浔辑里湖丝获得了首届“世博会”的金奖。到清末民初时,南浔已经成为了全国蚕丝贸易中心,此时民间流传着“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3][12][11][13]
鸦片战争前后,上海的开埠为南浔的商业繁荣带来了机遇,各国商人来到上海,南浔丝商利用地理物产优势,依靠直接蚕丝外贸率先抓住了上海开埠的商业契机,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同时这也促进了南浔商业文化以及南浔古镇著述、园林、艺术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5][13]但在后来,大量外国资本的涌入对南浔丝织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南浔的经济形势急剧下滑。面对严峻的形势,南浔的丝商开始寻求转型,将投资重心转向新兴产业,例如盐业、房地产、典当行等。[12]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各种乡镇企业开始崛起,在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中,南浔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古镇的价值所在,只在新区为居民建造新楼,保留了古镇的水乡特色。到2000年之后,湖州市政府和南浔镇政府开始大力整治老镇环境,发展旅游业,使南浔古镇重回大众视野。[12]

辖区变迁

南浔古镇自南宋淳祐季年(1252年)建镇以来,其辖区经历了多次变化。[5]
春秋时期,南浔最初隶属于吴国,后来属于越国[5]
战国时期南浔并入楚国春申君曾在湖州设立菰城县。此后,南浔在秦、西晋南朝、隋等时期均有不同的隶属。[5]
直到南宋淳祐季年,南浔才得以建镇,并设立镇官。[5]
自此之后,南浔一直隶属于乌程县(今湖州),直到清末时期。[5]
在民国初期,乌程县和归安县合并为吴兴县,南浔属于吴兴县。[5]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湖州城区设立了湖州市,而郊区则设立了吴兴县,南浔隶属于吴兴县。[5]
1988年,湖州市撤郊区人民政府,南浔直接由市领导管辖。[5]
1993年9月,湖州市区下设城区、南浔区菱湖区3个区工委。南浔镇隶属于南浔区。[5]
2003年1月,湖州市撤消3个区工委,设立了南浔区和吴兴区两个市辖区。包括南浔镇在内的9个镇和1个南浔经济开发区属南浔区。南浔镇是南浔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下辖32个行政村,8个居民社区。[5]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浔古镇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5’—120°26’、北纬30°52’—30°53’,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隶属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地带[10]。其东与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接壤,西距湖州市区30.3千米,陆路至上海市区120千米,至嘉兴市96千米,至杭州市124千米,至苏州市97千米[8]318国道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京杭运河以及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10]南浔镇区域总面积约为80平方千米,其中南浔古镇景区位于南浔镇老城区,占地面积达34.27平方千米。[5]

气候

南浔古镇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冬稍长。年平均气温在15.5℃—16℃之间,1月气温最低,平均为2.8℃—3.8℃;7月最高,平均为28℃—28.3℃。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平均降水量在1050—1850毫米左右,平均湿度为78%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左右,无霜期224—246天。年日照为45%,气候温和宜人。[14][8]

水文

南浔古镇以水为脉,形态与河道密切联系,是江南水乡城镇的代表。[15]南浔古镇水源充足,有东苕溪支流贯穿,又有頔塘运河、长湖申航道与市河相接[8],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曾被称为“水市”[5]。頔塘运河沟通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历经整修与拓浚,始终发挥水利和航运功能。[10][15]南浔古镇以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的十字河为骨架,主要的街道和居民建筑以河流走向分布,构成了类似“十字型”的格局,街道及布局基本保存完整,河流水系仍健存。[5]

古镇格局

南浔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时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的占地面积约为34.27平方千米,景区内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它们主要分布在自西向东的頔塘故道和自南向北的市河两大水系两岸。南浔古镇保护范围的东界至宜园遗址东侧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起,北界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为1.68平方千米,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约为0.88平方千米。[6][12][16]
南浔古镇以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的十字河为骨架,其间又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河流,街道和民居沿河分布,并以南东街、南西街为串联,街巷肌理完整,河道水系基本保存,构成了十字型格局。十字河两岸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与大宅园林交相辉映的街区特色。[16]
南浔古镇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已经有三大功能区。其中,第一区块是以南东街、南西街为主的旅游景点富集区,同时也是以张石铭旧宅刘氏梯号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主要景点包括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张石铭旧宅、俗称“红房子”的刘氏梯号、南浔商会旧址南浔史馆、求恕里南浔丝业会馆等;第二区块是由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江南水乡一条街、文园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是以嘉业堂藏书楼为代表的众多建筑组成的景观带;而第三区块则是以张静江故居百间楼东大街为主的东北区块,主要景点包括张静江故居、百间楼等。[2][9]
嘉业堂藏书楼
南浔古镇之江南水乡

建筑特点

南浔古镇内的建筑主要包括千年古桥、百年民居、名人旧宅、传统街巷以及经典园林等。古镇内的传统民居具有“清丽典雅、别致内蕴”的特点,而古镇内的大宅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基础之上,渗透和融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在恪守传统的同时兼容海派,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南浔古镇实现了交流与碰撞,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超越时代的、“中西合璧”的江南宅第建筑艺术。[9][16]因此,在南浔古镇,游客可以观赏到许多融中西风格于一体的建筑、陈设和装饰艺术,例如张石铭旧宅刘氏梯号嘉业堂藏书楼辑里湖丝馆等。[17][18][19][20][16]

主要景点

张石铭旧宅

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为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张石铭旧宅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号称“江南第一巨宅”。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从地砖、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头等,处处都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体现了欧洲十八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同时,其砖雕、木雕、石雕以及从法国进口的玻璃雕被称为“四绝”。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豪华舞厅,设有乐池、化妆间及更衣室,地砖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则由红砖瓦砌筑而成。洋房前庭院中栽着两株已有两百余年树龄的广玉兰。2001年7月,南浔古镇景区张石铭旧宅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21][3][9]
张石铭旧宅

刘氏梯号

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是一座面西的西式两屋建筑,为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的第三子刘梯青所建。整座建筑几乎以欧洲建筑为范本,同时又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为主体,大宅高敞,并融入了欧洲罗马式风格,是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又一经典之作。[20][3][9]
刘氏梯号

小莲庄

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位于南浔镇西南万古桥西,占地27亩(18000平方米),内有御赐牌坊、匾额和碑廊、家庙、净香诗窟等经典建筑,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小莲庄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经四十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全面建成,并于2001年7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3][9]
小莲庄

嘉业堂藏书楼

嘉业堂藏书楼是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由“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口字型回廊式厅堂建筑,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的楼名“嘉业”源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该藏书楼鼎盛时有宋、元、明、清各种古籍60万卷,共约16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孤本和珍本。1949年,江南解放时,周总理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9]2001年7月,嘉业藏书楼被列入中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9]
嘉业堂藏书楼

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位于南浔镇东大街,由张静江的祖父张颂贤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所建,整体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保持了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其中颇多名人遗物。[23][3][9]
张静江故居

百间楼

百间楼位于南浔东,相传由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和仆人而建,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江南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沿河民居建筑群之一。百间楼的特点是依河立楼,即沿着河道蜿蜒而建,长约400米,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各楼之间均有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24][3][9]
百间楼

辑里湖丝馆

南浔辑里湖丝馆是一个占地面积为950平方米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历史上是南浔商会,由南浔商会会长梅屐中等人于1926年发起并开始建造。解放后,它一直担任南浔镇政府所在地的角色。1998年10月,镇政府搬迁后,南浔辑里湖丝馆被改造成了南浔史馆,共有五个展厅,是一个集科普教育、历史记实、人文体验、产品展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17][3]
辑里湖丝馆

頔塘故道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浔也因此成为湖州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国内首个整体荣膺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25]頔塘运河沟通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历经整修与拓浚,始终发挥水利和航运功能,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及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15]
辑里湖丝馆

广惠宫

广惠宫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是历史悠久的道教福地,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始称广惠宫。广惠宫佛道结合,既供黄大仙,又奉观世音菩萨。传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曾占广惠宫为行宫,因此广惠宫又名张王庙[26][3]
广惠宫

其他看点

特产

特产
简介
南浔藏谷酒
浙江省南浔古镇城郊的辑里村藏谷桥,千百年来保流着传统的酿酒工艺,至今仍有很多人家还延续着用传统工艺自家酿酒的习俗。南浔辑里村藏谷桥的杨梅酒、桑葚酒、青梅酒等系列果酒一直以来都深受江南地区百姓人家的青睐[27]
野荸荠
野荸荠原是南浔镇一茶食店的店名,系百年老店,曾是南浔镇东大街上一茶食南货店的店名。这家老店已有百馀年历史,三开间门面,是乌瓦粉墙的砖木结构旧式楼房。门面上方有老店的标志,是一幅“白鹤翱翔、松柏常青“的浮雕,象征着吉祥美好之意。茶食店现做现卖传统特产桔红糕、定胜糕,麻酥糖、糖年糕、百果糕等各式潮式食品。其中以桔红糕和定胜糕最为著名[27]
善琏湖笔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上品),笔居首位。湖笔,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笔中之冠。明代的《湖州府志》曾有这样的记载:湖州出名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到了明、清时期,湖州是全国的制笔中心[27]
辑里湖丝
辑里湖丝,又名“辑里丝”,是南浔古镇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0]。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用湖州南浔辑里村产的生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并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随着上海申博的成功而被唤醒。南浔——清末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古镇,有“辑里湖丝”故乡的美誉(浙江湖州)。辑里湖丝,起源于七里丝。该丝的源产地距浙江北部湖州南浔有七里之遥(今属湖州市南浔乡横街乡),因而被唤作“七里村”,七里丝因此而得名[27]
重麻酥糖
南浔的重麻酥糖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最早源于唐代,享有:“茶罢一块糖,咽而即消爽,细嚼丹桂美,甜酥留麻香”的美誉,为历代名人所称赞[27]

活动

活动
简介
雕版拓印
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刻书始于1913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历时24年。来南浔古镇,可亲自体验雕版印刷,亲手制作一幅独特的印刷品[28]
水乡婚礼
南浔古镇的传统水上婚礼不同于新式婚礼,而是由几条披红挂彩的嫁船在水上进行的,两位新人端坐其中,喜娘在旁伴行,唢呐锣鼓齐鸣,不绝于耳。等迎亲的船队一靠岸,身着凤冠霞帔,头戴红色盖头的新娘在喜娘的搀扶下掀开帷幔,站上船头,接受来自两岸群众的祝福[28]
炊糕制作
每年腊八之后,南浔家家户户都有蒸松糕的习俗。在春节,游客可在南浔古镇景区体验桂花糖年糕制作,还可以为年糕签盖自己喜欢的吉祥图案[28]
湖笔制作
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镶嵌、蒲墩、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故大小工序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28]

相关文化

传说典故

百间楼的传说

相传百间楼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的女眷和家仆而建的住所。由于楼房建在一条河的两岸,共有大约一百间,因此得名为“百间楼”。据说当时,董份的第五个孙子和南浔区花林乡白华楼主茅坤的孙女结成了姻亲,正在准备迎亲,然而,茅家嫌董家的房子不够宽敞,董家表示可以马上建造一百间楼房,每个婢女住一间。之后,茅家又抱怨董家的大门太低,董家表示会建造一个高大的六扇大墙门楼房来满足茅家的需求。[29]

洗粉兜的来历

在战国时期,吴国的都城姑苏以南百里处有一个村庄,住着一位姓张的老婆婆。有一天,西施郑旦两位美人以及大夫范蠡和十几个使女来到张老婆婆家中,要借宿一晚。张婆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安慰了被选入吴国宫廷服侍吴王的西施和郑旦。后来,越国最终打败了吴国,范蠡随军队进入吴国,和西施重逢,而后两人在五湖(今太湖)隐居。为了纪念西施,这个村庄的居民将西施曾经住宿洗妆的地方称为“洗妆”,后来演变成“洗粉兜”,该村庄现属于南浔镇[30]

刘家巧计免灾

刘锦藻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儿子,他建造了一座祠堂“刘氏家庙”,但大门却朝南,湖州知府前来借铜钿,但被拒绝后告御状称刘家有欺君之罪。刘家找来一位名叫“智多星”的文人商量对策,文人建议将牌位改为上祖刘备的名字,钦差前来查验时,刘家表现得镇定自若,将钦差带入祠堂后,让他看到最上面的牌位上写着“刘备”的名字,钦差无法抓住任何把柄,刘家也因此避免了潜在的灾祸。[31]

历史人物

“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是明代用来形容南浔文人辈出的俗语。[10][32]近现代南浔名人群体崛起:
历史名人
介绍
张静江
张静江(1877—1950)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在结识孙中山后便开始对孙中山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辛亥革命期间以巨款资助孙中山革命经费,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33][10]
庞莱臣
庞莱臣(1864—1949)是浙江吴兴南浔人,字莱臣,号虚斋。他的父亲庞云鏳是南浔镇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庞莱臣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始,与他人合资在杭州拱宸桥、德清塘栖(今余杭塘栖)开设了世经、大纶缫丝厂和通益公纱厂。三十年秋在上海与人合资创办龙章机器造纸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此外,他还在南浔、苏州、绍兴、杭州等地开设了酒坊、米行、当铺、中药店、酱园以及钱庄等大小企业,并在以上地方拥有大量田产和房地产[33]
刘梯青
刘梯青(1876—1950)字渊叔,号梯青,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三子刘安泩。他与庞赞臣等人集资28万两银子,于民国16年(1927)在余杭塘栖创办了崇裕丝厂,当时该厂有职工1340人,引进了492台意大利式5绪坐缫丝机以及日本的先进技术设备,年产白厂丝40余吨,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该厂在当时是浙江乃至全国一流的大型缫丝厂之一,解放后更名为杭州新华丝厂,成为国有大型缫丝企业[33]
庞青城
庞青城(1875—1945)为孙中山莫逆之交,长期倾囊资助孙中山的革命大业,光绪二十七年(1901)独资创办浔溪公学,与兄庞元济创办浔溪医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10]
除了以上的几位名人,南浔还有著名作家徐迟、杭州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的文物鉴赏家张石铭、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徐舜寿等。南浔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十分重视教育,因此培养了众多读书人。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多达41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80多位南浔籍专家学者在全国享有盛誉。如今,南浔古镇更是拥有8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3]

民俗文化

民俗活动
民俗介绍
喝茶
在南浔古镇,饮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主要流行于成年男性中,尤以古镇周围的壮年和老年农民为多。这些人即使在风雨交加的情况下也会早早起床前往茶馆,与人交流最新的轶闻新闻和农贸市场买卖行情,同时还能在茶馆边上卖掉自己带来的农产品,比如鸡、鸭、蛋等等。除了早茶,午茶和晚茶也是常见的。大多数喝茶者都是当地居民。一些较大的茶馆还设有“书场”,供应茶点瓜果,可以边喝茶边听书,是南浔古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4]
端汤
女儿出嫁后通常会住在男方家中,而在生孩子前的一个月左右,女儿的娘家需要准备一些衣物和食品给女儿,这被称为“端汤”。不同家庭的端汤礼物可能会有些许差别,但通常包括一些营养物品,比如红糖、鸡蛋和奶粉等,也有一些人会自己缝制小孩的衣服和尿布作为礼物。除了女儿的娘家,其他亲属、公婆和男方家中的亲戚也会为女儿备上“端汤”礼物[34]
吃“撑腰糕”
撑腰糕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通常是农闲即将结束,春耕季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增强体力和防止劳动时腰部受伤,当地农民会食用一种被称为“撑腰糕”的米粉糕点[34]
三朝面
三朝面
新生婴儿出生的第三日,俗称“三朝”,一般人家都要吃“三朝面”。主人家以加盖鸡、鱼肉等菜肴的面款待亲友,以及分送给邻居。现在,这一传统习俗仍然存在,有的家庭在三朝日会到面店购买“交头”面票,分送给同事和朋友来庆祝[34]
南浔善琏含山蚕花节
南浔在每年的清明节期间都会举办南浔善琏含山蚕花节,近年来,“含山蚕花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十万人以上从含山附近的乡镇赶来参加。“含山蚕节”期间,主要的节庆活动包括:赛船、拳船武术表演、祭蚕神、轧蚕花、吃蚕花饭、评蚕花姑娘、参观善琏湖笔制作过程、选购湖笔等[34]

重要事件

南浔古镇景区宣布自2023年1月18日起向世界各地游客永久免费开放其占地2.18平方千米的古镇街区,但是对于小莲庄等6处被设为收费景点的文物建筑,游客需要支付一定的门票费用才能进入参观。[35]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03年1月,南浔建制区成立,并将区委、区政府设于南浔镇。南浔区委、区政府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南浔古镇,与上海博大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投资23亿元用于联合保护性开发南浔古镇。[5]
南浔古镇自2012年确定争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来,先后斥巨资对景区的消防设施、管网、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并且在标识系统上严格按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建设。[3]
2014年,南浔古镇景区启动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4]同年7月,南浔古镇与康辉旅行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旅发集团,由旅发集团负责古镇的运营、营销等,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利用市场化竞争提升古镇的活力。[3]
2016年3月,南浔区政府提出了“南浔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为南浔古镇的发展以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供了“以南浔古镇城市复兴推进南浔古镇景区旅游产业的提升和发展”的行动指南。[3]

保护

1983年,湖州撤地建市后,各级政府对南浔古镇的恢复性建设加大了力度。在90年代初,南浔区工委会建立,同时由南浔镇政府成立湖州南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古镇旅游的保护开发,在该阶段,南浔古镇基本上通过修缮恢复到了清末民初的南浔原貌。[5]
2004年,南浔古镇景区编制并实施《南浔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浔古镇景区成立了南浔区文保所。[4]
2005年,南浔古镇景区成立南浔古镇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委员会,并编制了《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
2011年,南浔区委、区政府正式收回了南浔古镇的经营管理权,并成立了南浔古镇管理委员会,负责南浔古镇辖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及保护工作。[5]
2018年开始,南浔区政府开始主导南浔古镇景区的保护工作,通过古镇专项规划、协同发展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等举措以推动古镇保护工作。[2]

所获荣誉

获得时间
荣誉/称号
2003年
南浔古镇景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4]
2004年
南浔古镇景区成功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定[4]
2014年
南浔古镇景区成功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4]
2015年
南浔古镇景区成功获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
2016年
南浔古镇景区成功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