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家踏上人生最后的旅程,他们站出来与死亡“说和”

 万宝全书 2018-08-31

记者|姚怡莹

“我现在在家中保守治疗,每天身上都疼痛难忍,连呼吸时都会痛,希望你们能够帮帮我。”

家住江川路街道的刘老伯身患肺癌,由于发现时已是癌症晚期,加之年事已高,他如今只能靠保守疗法维持生命。每天,他都在阵阵疼痛和呼吸困难中饱受折磨,如何能在家里就可以随时获得癌痛精准治疗指导,有尊严地走向人生终点,成为了他迫切的心愿。

长在患者身上的“痛点”

看大调研如何解决

面对普通患者,医护人员最大的心愿是看着患者治愈;而面对饱受病痛折磨、即将告别人世的癌症晚期患者,医护人员则希望能够尽全力做好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每一次治疗、护理和慰藉,让患者离世时安详而坦然。

如何减轻即将离世的癌症晚期患者身心之苦,让他们生命最后一段旅程有质量,成为了区卫生计生委在大调研工作中的一个焦点,当遇上满目渴求的刘老伯、面对这个长在患者身上的“痛点”时,入户调研的工作人员将问题带了回去。

这个问题不能拖延,随即,他们为刘老伯请来了闵行区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主任医师,上门为他看病、指导用药,并在日后继续派科内医生,定期上门服务。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随访后发现,这个办法帮助刘老伯有效减轻了病痛折磨,患者本人和家属都表示非常满意。

与死亡“说和”,

“肿瘤医院+社区”走入患者家中

然而实际上,有着这样困扰的,并不止是刘老伯一个人。有不少晚期癌症患者选择回家保守治疗,在家中就能获得专业疾病指导对他们而言非常有必要。通过调研,区卫生计生委在以往“无痛病房”的经验中找到了更好服务癌症患者,特别是院外癌症患者的方法。

所谓无痛病房,就是医护人员通过积极治疗尽可能地减少病人痛苦,使其轻松度过治疗过程。早在2015年,区肿瘤医院就已获批上海第一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3年来,肿瘤医院的无痛病房利用多学科协作为癌痛患者提供了“诊断、治疗、康复”的一站式服务,还还对出院回家的患者定期随访,逐渐形成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在这样的基础下,结合大调研中老百姓的诉求,借助“肿瘤医院—闵行”医联体,区肿瘤医院增加对院外“少数”癌症患者的治痛方案,设立了家庭癌痛病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机制,由专科医生携手社区医生定期上门服务指导用药,为癌症患者减轻疼痛。

2012年就成立临终关怀病房、2017年成为全国临终关怀示范(教育)基地的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社区家庭病床建设的试点之一。这里通过团队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全面照护,病情评估,制定止痛治疗方案,指导家属护理知识,为患者营造平和、安静、舒缓的生活空间。此外,病区还引入上海交通大学“守望”临终关怀志愿者协会,为临终关怀病房的患者开展长期志愿服务

而通过建设社区家庭病床,则可以帮助癌症晚期患者在家中快速、长效减轻癌痛,更好地做好舒缓治疗工作,体现人文关怀。来自上海交大的黄梦玲就和社区的医护人员一起走进病房、走入患者家中,通过配备止痛药物、陪患者聊天,在帮助他们缓解疼痛、控制病情的同时,也帮助患者家属正确认识了癌症。

截至目前,通过“闵行肿瘤防治专家+社区”模式,将无痛病房止痛延伸至家庭病房止痛的服务,已在古美和江川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两个社区现有10多位癌症患者得到了家庭癌痛病房服务。

闵闵了解到,区肿瘤医院计划年内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区内更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采取定期对家庭医生开展有关“癌痛概述”、“癌痛三阶梯止痛”的培训以及根据辖区内患者的病情共同探讨癌症病人的全程化管理等措施,真正让那些“少数”癌症患者不出小区就能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大调研寻找到一条温暖的道路,通过不断去关怀、安慰,真正缓解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的“痛点”,让他们的人生旅程不再孤单,让他们时刻与爱相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