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CSCO | 从人文关怀到病房建设——林丽珠谈中西医肿瘤治疗

 肿瘤医学论坛 2022-06-16 发布于广东

林丽珠,博士,教授,博导,国内著名中西结合肿瘤学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兼教研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九大党代表,广东省十二大党代表,广东省名中医、中国好医生、全国最美中医、广东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广东省优秀临床科主任;担任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中医肿瘤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物评审咨询专家;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SCO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南方中医肿瘤联盟主席等。

2018年CSCO大会上,全国劳模、十九大党代表林丽珠教授在这场中外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的学术交流大会上,做了一场名为“肿瘤人文病房的构建与实施”的专题报告,诠释了如何在病房里让肿瘤病人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树立信心,携手抗癌。

林丽珠教授做这场报告可以说“谋划已久”了,在恶性肿瘤的中西医临床治疗事业摸滚打爬已经30余年了,对于这个给人类带来巨大身心痛苦的疾病,没有人比她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她提出,我们国家的医学人文教育是不足的,刚上临床的年轻医生,往往容易片面追求疗效,从而为病人打上标签,在他们眼里,病人可能成为一个简单的疾病符号:这是个肺癌、这人是肠癌……他们忽略了肿瘤患者跟我们一样,是一个个拥有温情、苦难、向往、彷徨、精彩、失落等等一切完整生活体验的鲜活生命。这样的情况,正是林丽珠教授以及她带领的团队想要努力改变的。

1

“大医精诚”誓言,中医药人文观

在报告中,林丽珠教授首先提到中医也有人文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唐代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他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成为每个中医人入门前的必修课。从前行医是很体面、很受尊重的,而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如此落差令人深省,林丽珠教授提出医疗界需三省吾身,不要走得太快,把灵魂落下。

林丽珠教授提到,关注肿瘤患者心理和肿瘤治疗一样重要,肿瘤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最恐怖的疾病,“癌症=死亡”的错误观念深深印入人们的头脑中。所以一个人一旦患上癌症,不仅在身体上、心理上更是会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从六年前开始,林丽珠所带领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通过人文病房的构建理念,让医学生志愿者们和临床医生护士一起,就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努力,更全面了解肿瘤患者,打开了患者的心扉,帮助许多绝望的病人实现“身心同治”。

2

肿瘤康复俱乐部,医患共建心灵家园

在林丽珠教授的支持下,广中医一附院肿瘤中心于2016年底成立了“肿瘤患者康复俱乐部”。该俱乐部为非盈利、互助性、公益性组织,秉承“生命之光,不离不弃,敬畏生命,携手同行”的宗旨,以年轻医护为主力精心策划每一期活动。俱乐部以肿瘤患者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肿瘤患者最迫切客观需求为导向,以追求舒适与尊严为目标,让患者在分享抗癌历程中共勉,在康复的同时影响周边更多的肿瘤患者,达到广泛服务社会的更高目的。

通过严密组织,充分动员,现已开展“冬季养生与食疗”、“从心治癌”、“我与癌症那些事”、“癌症患者居家护理”、“医患云溪生态行”、“音乐疗法”、“医患面对面—抗癌路上,我们身处何方”、“一周年茶话会”、“癌症康复从心开始”、“叙事疗愈工作坊”等十期特色活动。因为对精彩活动的喜爱,许多病友跟家属不辞辛苦从上海、温州、深圳、中山、珠海、东莞等地远道而来,事务繁忙的林丽珠教授每次都亲临现场,在她的鼓舞下,肿瘤康复俱乐部涌现了很多“抗癌明星”:爱好作诗摄影,曾写下“无限风光有限身,屈指还剩几宵晨”的肠癌患者李叔,在林丽珠教授的身心同护下,积极参与到俱乐部活动来现身说法鼓舞更多的人。喜山乐水的他遍游祖国大地,一改悲观心态,写下“驰山骋水乐暮年,莫负春晖在眼前。总是平生潮汐事,守望人间未息肩”的壮美诗句。还有陈先生分享的正念疗法,他说感恩肿瘤让他思考生命,提倡以正面、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还有乐观美丽的开心果姐姐,卵巢癌康复至今已经6年多了,环球旅行、朗诵、舞蹈……她的生活比之前更加精彩。

3

医学生志愿者,张开“天使之翼”

林丽珠教授建设人文病房另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医学生志愿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她强调,医学生志愿者既是志愿者也是未来医生,他们参与到人文病房的工作中,不仅能切身体会到对病人的关心,能够收获许多看病问诊感受不到的东西,接受人文观念的灌溉熏陶对他们日后成长为有温度的临床医师大有裨益。她组织科室年轻骨干,组建志愿者讲师团,累计指导成立医学生志愿者团队38支,志愿者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00多次,服务时间近300小时,服务病人近13300人次,完成志愿者日记266篇,叙事医学文章75篇。今年,肿瘤中心投稿《苦难似海,彼岸有花》、《他们教会我的》获得“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优秀论文,获奖志愿者陈怡说:短暂的7天肿瘤中心志愿者工作实践,对于成为一名好医生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有了不一样的思考。我相信这颗医学人文的种子已经埋进了我的心中,会慢慢发芽,慢慢长大,茂盛!

“当你的眼睛眯着笑,当你说睡眠胃口好,我想祝福你,想对你说一句,加油加油,一天比一天好。”这是医学生志愿者黄晶富为病友们写的歌曲,因为引用林俊杰歌曲《当你》的旋律,多家媒体用“广中医林俊杰为病友唱歌”为主体做了专题报道。一位微信名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的病友住院后由衷写道,“这次入院,是最开心、最温暖的一次,因为有你们(志愿者)。谢谢你们陪我玩“你画我猜”,即使我没能记住你们的名字,但我一定能记住你们每一个人的笑容……谢谢你们在我最无助、枯燥、无聊、烦躁的时候带给我温暖,谢谢你们在元宵节带给我们欢乐……”病人发自肺腑的声音,让医生志愿者体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医学生志愿者组长陈紫莹,在她的叙事医学文章《你成就我,我成就你》中写道:医者成就患者,患者成就医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理解,互想协助。让医者与患者共同携手,在遍布荆棘的抗病之路,积极前行,共迎健康之神的光辉。

4

大医心怀仁慈,人文精神实践

林丽珠教授还讲述了她与几名患者之间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临床中的巨大实践意义。

年轻肾癌患者何先生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肿瘤复发。他在网上找到了一名声称能99%治愈疾病的“名医”,可是治疗一段时间花费了近十万元后肿瘤依旧复发转移了,何先生悲愤交加质问“名医”,“名医”竟推诿道何先生就是那不幸的“1%”。所幸在林丽珠教授团队的关心与治疗下,何先生的病情日趋好转,生性开朗健谈的他变身俱乐部志愿者,积极参加每期活动,并现身说法,以自身经历鼓励其他病友。

另一患者小华,2011年发现“子宫颈癌”在医院手术,2年后复发,家属在妇科打砸闹事,医院领导反复斟酌,决定将小华转到林丽珠教授所在的肿瘤科继续治疗, 面对出了名的“医闹”,林丽珠教授团队深知“身心同治”才能化开她冰封的内心。一年半后,小华临终的那一天,她提出了一个大家谁都没想到的要求,她想抱一抱每个用心照顾过她的人。在林丽珠教授的手上如此案例绝非个别,正因为心怀仁慈,她才能做到给予病人身体与心灵同等的关注,帮助病人在抗癌道路上从容应对。

医疗器械的冰冷,我们用有温度的关怀来温暖;病痛的折磨,我们用有温度的关怀来驱散;抗争病魔的决心,我们用有温度的关怀来坚定。林丽珠教授在最后勉励年轻医生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如果生命的长度有限,那么我们就来扩展生命的宽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