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看什么是真正的富养

 郭永宪 2018-08-31

01

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数度热泪盈眶,人世间最朴实的情感,最真挚的诉说,先生娓娓道来:我们仨走失了,我已不知道哪里是我的家,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看着先生写得一件件日常生活中的趣事,非常羡慕这一家,儒雅博学的丈夫,贤惠持家同样博学的妻子,还有一个可爱有爱心的女儿。杨绛先生说,我们是世间最平凡的三人,是呀,有夫有妻,再生上一个孩子,很容易组成幸福温馨的一家。但是杨绛先生笔下的三人,实在太有爱,看得我们平常人不由自主的羡慕,我们能不能有这么幸福的我们仨。

在杨绛先生仙逝2周年后,最近朋友圈一直在怀念她,转载关于先生的名言,比如《杨绛先生给年轻人的十二条忠告》。一个百岁老人,一个临终都在坚持创作的智慧老者,她的每一句忠告的铿锵有力。我不由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我们仨》。

02

杨绛先生以93岁高龄出书《我们仨》,在看尽人世沧桑后,用最平实的文笔说起仨人的一生。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固然伉俪情深,但行文中那浓浓的母爱同样令人动容,她说:女儿阿圆是她平生之杰作。

在全书的描写之中,我最羡慕的人就是阿圆。杨绛先生说,每个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和钟书不想再多生个孩子来分走我们对阿圆的爱,所以我们只有阿圆一个。

人这一生何其有限,大多数人有劳动产出的生命不过短短几十载。我们这一生,延续生命的方式就是生一个孩子。但是,做父母是最易的也是最难的。说是易,就易在成年男女,不需要任何培训,双方结合就可以成为父母。当然,做父母也很难,我们可以看看,世间的父母有多少能做到“合格”。

现代心理学流行一种学说,叫“家庭原罪论“。它把成年人歪曲的,不正常的行为和性格,从原生家庭上找原因,从家庭环境和小时候的阴影来分析后天行为的反常。

我觉得所谓的原生家庭,不是指你所成长的地域,你所受过的教育,甚至是你父母的富裕程度,所谓的原生家庭,就是看你有没有在童年弱小无助的时候,享受到最饱满真挚的爱。

从我们看到的这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看,看到能成长在一个好的原生家庭环境并不易。

我们仨中的阿圆,她所成长的原生家庭,是我对人间最美好爱情和亲情所能想象的极致。

智慧的父母,他们相守一生的爱情,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包容,通过先生描写的件件小事,能看到他们仨人,对彼此由衷的欣赏。

阿圆有宽容祥和的母亲,有哥们儿一样的父亲,她是幸福的。抛开家庭背景本身不说,但就平凡的家庭来说,又有多少孩子有她这般福气?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视孩子如朋友?又有多少家长能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

我们爱孩子,仅仅是因为她太美好,仅此而已。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会通过生儿育女去培养一个“杰作”,一个沿袭我们生命,承载着我们希望的杰作。杨绛先生花了很大的篇幅写她的女儿钱瑗。在杨绛先生笔下,阿圆是世间最美好的生命。

03

宽容与有爱的家庭到底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还记得那个走上哈佛毕业演讲台的中国年轻人何江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他在讲到自己湖南农村老家,讲到自己的农村父母时,所流露出来的深深自豪感。

当时非常惊讶,一个偏僻乡村走向世界最高殿堂的年轻人,是什么给了他这么强烈的自信。而后,在关于他的采访中,我好似看到了答案。

何江说,他父亲为了他们兄弟两人,从未出去打工,不想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每天种田之余就是陪伴他们读书讲故事。他们尽管生活贫困,但是一家人很和睦的在一起。从这个小小的侧面就能看出,他的成长坏境必是充满了爱与温馨,这才能让他站到哈佛最高讲堂,依然为自己的家乡和父母而自豪。

关于原生家庭,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种说法,在三类家庭,大知识份子,一般小知识份子家庭和贫穷家庭中,比较容易成功的孩子,一般会出生在第一种和第三种家庭。第一种家庭,在大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非常容易变得优秀,因为他们的父母有足够的高度和智慧,在他们人生的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导,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在第二种和第三种家庭中,为什么有经济条件的小知识份子家庭还不如贫困家庭呢?这是因为,有点知识的市民,非常爱安排孩子的成长路径,孩子失去了最起码的思考力,而父母又没有足够的智慧为孩子指引,往往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既不能吃苦又没有冒险精神,只能泯然众人矣。而贫穷家庭长大的孩子,父母能提供吃喝就不错了,孩子全部靠自己,我们不要小看一个人的反思和成长力。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一开始可能会碰的头破血流,但是等到他们把所走过的路悟成自己的人生道理,他们会成长为敢想敢干真正有能力的人。

04

为什么看似要强的父母培育不出来出色的孩子,反而尊重孩子的爱好,氛围民主,或者干脆不管的家庭更容易出人才?

当然,我们要明白,要强不是真强,这类父母最爱有攀比心,赋予读书很强的功利色彩,他们把孩子当成实现他们未竟愿望的工具。

而在氛围民主的家庭,他们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没有赋予读书过多的功利色彩,反而成为孩子一生享之不尽的财富。

曾看到一篇这样的文章,说孩子在小时候是积蓄力量的时刻,这个时候不能总是比较,不能显摆,不能总是强调结果,容易伤了孩子的元气,让孩子没有后劲儿,走不远。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对杨绛先生这样的大家,这样世代书香的家庭,只能望其项背,但人间的亲情都是相通的,我们对孩子的爱也是相通的。

给孩子播上一粒阳光的种子,用爱浇灌他成长,在他偏离方向时,用木棍支撑扶正,在长出过多的枝叶时,要时时的修剪,这就够了(单谈爱,而不去修正,很容易成为溺爱)。

至于孩子是梧桐,是红杉,是木棉,尚或是银杏,还是普通的白杨树,我们只需静静的等待,孩子自有他的花期。

最后,我想对原生家庭仍不能心有释怀的人说一句,我们不能左右自己成长在什么样的家庭和环境,如果你仍对原生家庭心存怨念,请让悲剧从我们这一代终止,做一个有智慧的父母,用爱与宽容浇灌我们心爱的花朵。

真正的富养从来不是物质,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有没有足够爱的养分去浇灌;在孩子关键的人生节点,你有没有足够的智慧给予引导;在孩子成长路上走入弯道时,你有没有足够的包容和耐心,让他们有继续前行的勇气。

作者:靓鱼的小茶馆   来源:美文阅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