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再睁开眼睛,你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从省城八一广场出发,沿着中山路一路向西,向西。穿过熙攘的人群,掠过满眼的霓虹,地铁只需5分钟,坐汽车也才10分钟,就能来到另一个商业繁华的所在——南昌万寿宫商城,也就是南昌人俗称的“万寿宫”。 因商业而繁华的万寿宫,在很多年轻人的记忆中,它只是一个商业场所和地名。而想象不出,在它沧桑的身躯之下,还隐藏着一个数历史中最时髦元素的痕迹。去年7月,随着传说中的许逊镇锁蛟龙的“锁蛟井”被发掘,这个“最时髦元素的痕迹”,逐渐走进了世人的眼中。 原来,“万寿宫”下真的有座万寿宫,它的名字叫南昌铁柱万寿宫,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晋代。 万寿宫玉皇阁遗址。 万寿宫俯瞰图。 八角“锁蛟井”。 万寿宫早期柱础。 焚帛炉基座。 非常特别雨水窨井。 历史 被湮没的铁柱万寿宫 南昌因水而兴。水,又曾是南昌的心腹之患。 相传,1600多年前的南昌,有一蛟龙兴风作浪,为害生灵。曾出任蜀郡旌阳令的南昌人许逊,施法术,斗蛟龙,收妖孽,并铸造铁柱将蛟龙锁在一口深井里,铁柱高出井外几尺,下面安置八条铁索,钩锁地脉。从此,南昌风调雨顺,黎民安居。这口井,也被称为“锁蛟井”。 公元374年,许逊去世,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南昌“锁蛟井”旁立“许旌阳祠”,后扩建为“铁柱万寿宫”,是南昌繁华市井中的景观,历来以旺盛的香火和周围翠花街的玉翠、金银等经营品种闻名遐迩。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曾经巍峨的“铁柱万寿宫”,也不可避免地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如今的万寿宫街区,已成为急需改造的棚户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保护并修复好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对南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去年6月底,由省博物馆、市博物馆和市民俗博物馆专家,共同组成的考古队进驻铁柱万寿宫遗址,开始进行系统性考古发掘。 发现 传说的“锁蛟井”重现 去年7月13日,万寿宫遗址发掘现场,一名施工人员正在清理土层,他小心翼翼地掀开一块石板。突然,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一口幽深的古井赫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闻讯后,万寿宫项目部负责人和考古专家立即赶到现场,发现这口古井位于铁柱万寿宫正殿遗址之前,与之前发掘出的正殿前两处焚帛炉底座呈三角形。而且,古井跟其他普通的井不一样,井壁由不同颜色的砖块拼砌而成,青、灰、红、黑等颜色层次分明。尤其是从上往下数第5层的红色砖块,颜色鲜亮,十分抢眼。 经过进一步发掘和测量发现,古井分为上下两个井口,井口相距222厘米,均为正八边形。上井口边长100厘米,下井口边长为87厘米,两井口之间为正方形直筒井壁,边长250厘米。 古井重现天日后,其“身份”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猜想。有专家结合历史记载,认为这口井就是相传许逊镇锁蛟龙的“八角锁蛟井”。遗憾的是,在此后的发掘中,这口古井和附近都没有发现传说中许真君镇锁蛟龙的“铁柱”。对此,专家认为,万寿宫自晋代以来多次重建翻修,铁柱可能由于年代久远和近代城市建设等原因遗失了。 范围 发掘面积约4920平方米 据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上海介绍,南昌铁柱万寿宫在原址上为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学,正殿及后殿大部分位于校园范围内。万寿宫以西的附属祠庙持志堂仍保存完好,而持志堂的东墙可能是万寿宫的西墙,北墙可能与万寿宫的北墙平齐。由此基本可以判断,1915年重修后的万寿宫的“四至”——东至翠花街、西至持志堂东墙、北与持志堂北墙平齐、南至萝巷,具体发掘范围为南北长90米、东西宽54米,发掘面积约4920平方米。 据介绍,“锁蛟井”是整个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建筑,也是南昌古城的重要地标。铁柱万寿宫遗址自从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原建筑拆除后,便进入发掘阶段。发掘过程可谓惊喜不断,不同时代的建筑基址,以及原来万寿宫大殿前一对焚帛炉的底座、两对疑似元代的石兽和砖瓦瓷片等一批古物陆续被发现。 遗存 发掘惊喜不断 文物丰富 铁柱万寿宫保存下来的建筑基址主要为三个时期。首先是明代,从地层上来说,处于最底层。该时期的遗迹多被晚期叠压或打破,保存下来的遗迹较少。建筑用材主要是加工精致的红岩石材质,青砖铺地。其二是清代(以雍正时期为代表),这时期整体布局沿用前代风格,红岩石材质仍被继续利用,但已经较多地使用青石质材料,墙体结构多采用青石板贴面的双边墙体。其三是同治年间至1915年,平面布局有所扩大,建筑基址保存最为完整,青石、麻石是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 去年9月,发掘区的考古发掘与清理工作圆满结束,发掘出来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历史遗存非常丰富。王上海告诉记者,其中,代表性的遗存有正殿、后殿、焚香炉、八角锁蛟井、二门以及庑房、配殿、生活用水井、墙基、排水设施、钟鼓楼等建筑基址。其中,反映正殿平面布局的重要遗存有回廊、墙基、柱础奠基、月台、神台、正殿前通道等。 变迁 屡毁屡建 原址未变 历史上的南昌铁柱万寿宫究竟“长”什么样子,又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呢? 据清道光《南昌县志》记载,南昌铁柱万寿宫始建于晋代,正殿是真君殿,在真君殿前设有敕书亭,设前门和二门,殿后建有玉皇阁。历史上铁柱万寿宫屡毁屡建,但原址未变。在平面布局上只是建筑数量略有增减,规模和等级略有变化而已。 据史料记载,万历年间,铁柱万寿宫两度起火,均得到朝廷资助而得以重建。第一次是万历二年(1574年)万寿宫重建玉皇阁。第二次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万寿宫毁于火灾,当年即制定方案并开工兴建,万历三十六年(1610年)落成。这是历代重建规模最大的一次。 清代,铁柱万寿宫又经历了多次重修重建,记载较清楚的有雍正元年(1723年)万寿宫因火灾重建,雍正三年(1725年)建成。 同治十年(1871年),地方官员募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毁坏的逍遥山玉隆万寿宫,其时铁柱万寿宫也有所倾颓,故一并重修。 1915年,铁柱万寿宫正殿与后殿被焚毁并重建,两座殿堂的规模和等级在原有的规模上均有扩大,重建后的玉皇阁改成了凌霄宝殿,铁柱万寿宫的规模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意义 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铁柱万寿宫虽然已毁,但在原址上留下了大量残损的建筑构件、生活用品及极具宗教色彩的供奉用器、石狮等遗物,加之原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学建设时收集和保存下来的釉瓦、铭文砖等,都是反映不同时期历史文化风貌的珍贵实物资料,是今后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成立的南昌市民俗博物馆进行陈展的重要藏品来源。 采访中,王上海还表示,铁柱万寿宫的遗存,是南昌市城市历史的缩影,也是南昌市明清时期商业文化、会馆文化等传统文化的见证。谈及对铁柱万寿宫原址的保护,王上海建议,铁柱万寿宫遗址在当今社会已属于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原址保护,建议由省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以达到充分发掘南昌铁柱万寿宫遗址的潜力,更好打造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