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级教授钱超尘

 勇敢面对168 2018-09-01

-

北京在谦文化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的“国学专业教育师资培训班”2018-2019年度,将举办12期培训课程。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国宝级教授——钱超尘教授来为我们讲授《说文解字》


2018年6月的首期培训里,83岁高龄的钱老以其温煦谦和的气质、深厚扎实的学思功力,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师友。


钱超尘教授简介

钱超尘教授,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专家。1936年3月17 日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即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故乡。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恰逢我国第一届古汉语研究生招生,由于成绩突出被推荐为该校中文系古代汉语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古汉语专家陆宗达教授,学习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而成为乾嘉学派正统传人。钱教授兢兢业业、勤勉治学,积数十年精力所萃,倾注于考据与训诂中,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和考据学等作为研究中医古籍的手段,在中医文献研究及中医经典著作的语言研究方面开拓出许多的新领域,填补了多项学术空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古籍相关学科的传承与普及作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了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老的师承

读其书必知其人,知其人必知其事,知其事必知其世。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术传承,现将钱老传承谱系展列如下:

俞樾(1821—1907,号曲园)

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

黄侃(1866—1935,字季刚)

陆宗达(1906—1988,字颖民)

钱超尘(1936—)


钱老学术简况

在章太炎《伤寒论》论文指导下写有如下著作:

1、《伤寒论文献通考》;

2、《宋本伤寒论文献史论》;

3、《影印孙思邈本伤寒论校注考证》;

4、《影印日本安政本伤寒论考证》;

5、《影印南朝秘本敦煌秘卷伤寒论校注考证》;

6、《影印金匮玉函经校注考证》;

7、《校勘元本影印明本金匮要略文集》;

8、《唐本伤寒论》;

9、《影印清儒内经音韵训诂文集》;

10、《中国医史人物考》;

11、《章太炎医论》;

12、《祭仲景文》(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撰文立碑河南南阳医圣祠);

13、《中医颂》(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撰文立碑广东省中医院)。


    太炎先生说:“从来提倡学术者,但指示方向,使人不迷,开通道路,使人得入而已。”太炎先生的《伤寒论》论文便具有指引方向、开通道路的作用

以乾嘉小学及章、黄、陆一脉传承的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医经典,写有如下著作:

-

1、《国医论衡》;

2、《国学与中医》;

3、《内经语言研究》;

4、《清儒黄帝内经古音研究简史》;

5、《中医古籍训诂研究》;

6、《黄帝内经太素研究》(收入1997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第三集);

7、《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与温长路、赵怀舟、温武兵合作,获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8、《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与李云合作);

9、《本草名物训诂简史》;

10、《傅山医书考辨》(与姜燕、赵怀舟、王小云合作);

11、《影印勘误明俞桥本金匮要略》;

12、《伤寒明理论校注》(与黄作阵合作);

13、《清儒<黄帝内经>小学研究丛书》(主编);

14、《黄帝内经文献史》;

15、《影印日本摹刻明顾从德本素问》(书末附《黄帝内经文献简史》)。

抢救将亡之书:

1、《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与赵怀舟合作),确证《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汉书·艺文志》所载《汤液经法》;

2、《金刻本素问校注考证》(与钱会南合作);

3、南宋孤本《伤寒要旨药方考注》;

4、南宋孤本《洪氏集验方考注》;

5、日本金漥七朗《素问考校注》(与萧红艳合作);

6、丹波元简《素问记闻校注》(与萧红艳合作)。

运用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改正中医古籍的讹字误训:

1、《伤寒论》“几几”(shūshū)当读jǐnjǐn辨;

2、《伤寒论·平脉》“盻(xī)视”当作“眄(miǎn)视”辨;

3、《伤寒论》《金匮要略》“搏”字当作“抟”字辨;

4、《内经》“豆”字指大豆是汉代词义;

5、《内经》“涕”字指鼻涕是汉代词义;

6、《伤寒论》“抵挡汤”之“抵挡”指水蛭辨;

7、运用上古音证明《素问》“七篇大论”成书于东汉考;

8、宋本《伤寒论》九百余字为明赵开美(1563-1624)妄增考;

9、宋本《伤寒论》四十余个讹字考;

10、中药“桃仁”“杏仁”之“仁”字宋(含)以前作“人”考;

11、校正《灵枢经》六十余个讹字。


钱老之志

为学必先立志,立志必法先贤

钱老曾说:“超尘一孑书生,一生与书为伍,偶写小册短文,为民族为国家几无贡献今已暮年,深感惭愧!唯有不惧残年,加倍努力,勤勉写作,以报国家、报民族、报学校养育人才深恩大德耳!超尘心存国家、心存民族、心存学校,心存民族文化,立志把自己一书一文与所存精神联系起来,于是精神陡然而起,投入写作。数年来,我就是如此度过的。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深契吾心,亦自戒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