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MAY的学习簿 2018-09-01

  

  

  

  楷书

  行书

  草书

田蕴章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244

每日一題

    清代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和《南帖北碑論》。清代書法家包世臣,字慎伯。乾隆年間著《兿舟雙楫》,對古代書法和書學論著進行評點。書兿、書論兩方面。康有為的《廣兿舟雙楫》更側重揚碑抑帖。當時碑板、墓誌、拓片已經大量出土。素材充實。書法史上,凡是超一流書法大家似乎在書學理論方面不多,只有簡短論述。蘇軾多為書畫題跋上提及。孫過庭《書譜》是書法史上的璀璨明珠。他的草書水平一流。二王的水平是超一流。孫過庭在書法理論家中,書法水平最高。阮元雖然提倡碑學,但是平生寫帖。包世臣的字碑味兒也不足。康有為先寫歐陽詢,再學趙孟頫,后碑帖相結合。康的書法水平不算一流。

每日一字

    学写“飮”字。左撇起笔不要太锐,右点要短一点,不要影响了右边。接下来的一点也靠左一点,基本写到了第一撇的中间并与之想连。右边的第一撇是两头尖,接下来的一横撇,撇要和第一撇的方向相同。最后可以写个长点,也可以写成捺。写右边的欠字的起笔时不能低于左方,而最后一笔也尽量地往下写。因为右边的笔画比较少,写楷书的每一笔要定型,那笔就在那个位置上,不要瞎蒙着写。写欠字的下面的一撇时,基本是靠在左撇上的低处的,不在横折那个横的位置的中间起笔。行书的第一撇成了顿撇,接下来写两个点。行书的最后一笔是写成点不能再写捺。草书一定不能楷化了,一定要用游丝圈眼和草书笔意写完。用楷书笔画的结体写草书是不行的。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歠也。从欠酓聲。            ——《說文》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伸舌头向酒坛饮酒。小篆演变为“飲”,隶书作“饮”。本义:喝。——《汉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斯文人饮酒,是先把酒斟入酒杯,然后再慢饮细品。而甲骨文的饮字,则像一个人弯腰低头,伸着舌头抱坛痛饮的样子,可见古人饮酒也是豪兴过人。饮的本义指喝酒,后来才引申指一般的喝,如饮水、饮茶等。
   饮水思源:北周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后人取其意,以喻不忘本源。又作“饮水知源”。
   饮鸩止渴:饮毒酒解渴。比喻不顾后患而用有害的办法解决眼前困难。
 
另:
 
   【构造】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人张口伸舌就坛子饮酒形。金文口与舌脱离开人,并讹为今,而人则变成了欠。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是“饮”的初文。

  【本义】《说文·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部》:“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歠(啜)也。从欠,酓声。”“酓”非声,也不是独立的字,而是“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的省略。本义为喝。

  【演变】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本义为喝。如:坐树~河,还其所息。由于“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太繁,又作了偏旁,后遂另造了会意字“飲”。

   ,从食从欠会意。如今简化作饮,读yǐn,本义指①喝:冬日则~汤,夏日则~水;~水思源。用作名词,也指②饮料:一箪食,一瓢~;冷~;引申为③含忍,吞,自古皆有死,莫不~恨吞声。又引申为④没入:~弹;~羽。又读yìn,用作使动,表示⑤使喝:~之食之,教以诲之;~马。

  【造字】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欠部。凡从㱃取义的字皆与喝等义有关。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表意,甲骨文象人俯首吐舌捧着酒器就饮之形,金文、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㱃”,又作“飲”。本义读yǐn,喝,引申为喝酒、可以喝的东西、心里含或忍着、没(mò)入等;又读yìn,引申为给人或牲畜水喝。《异体字表》以“㱃”为“飲”的异体字。《简化字表》把“飲”类推简作“饮”。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这是“早饮朝露”的“饮”字,这个字很复杂。甲骨文①左下部分是个酒瓶(酉)形,酒瓶之上是个大舌头,舌头之上是人张的大口,从“口”再接一条线弯转到右边就是立着的一个人,表示一个人弯腰低头在伸舌喝酒。金文②变成酒瓶上有个三角形的酒瓶盖子,右边是面朝左站着一个人,张大嘴,其中有一个舌头表示喝。小篆③的酒瓶(酉)上是个“今”字(表声),右边变成了“欠”(“欠”原为张口形)。④为由小篆变来的楷书形体,但书写不便,后又将左边换成了“食”,这就成为楷书⑤,变为会意字。⑥是简化字。

   “饮”的本义是“喝”,如《荀子·大略》:“饮而不食者,蝉也。”这是说:光喝而不吃的是“蝉”。后又引申为可喝的东西叫“饮”,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食饮与缭同。”就是说:衣着吃喝都和缭(人名)是一样的。但“饮马长城窟”中的“饮”字,是使马喝的意思,马是主动者,所以必须读为yìn(印)。

   你读《吕氏春秋·精通》时,会见到“矢乃饮羽”的话。“羽”是指箭尾上的羽毛。“饮羽”是指把整个箭都射进了物体,连箭尾的羽毛都不见了,形容发箭的力量极猛。
——(左民安《细说汉字》)

痛饮不止——“饮”字趣释

  “饮”的繁体字为“飲”,它的古字为“㱃”。“饮”字最早创制于商代,其甲骨文的形体为“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其中“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即为“人”,像是一个将脖子伸得长长的人;“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为人之口,张得很大;“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即为“舌”,像一个从口中伸出的舌头;“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为“酉”字,古代盛酒的坛子之类的器皿;是会意字。合起来的意思是:一个人张着大口,伸出舌头对着酒坛子痛饮不止。由此确定“饮”的本义为“饮酒”、“喝酒”。

  对于甲骨文的“饮”,康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其中的“”像今天人们喝饮料时所用的吸管,因此,他认为全字的意思是像一个人俯身张口,手执长长的吸管吸饮器皿中的酒的样子。古人的这种喝酒方法与现代人饮汽水的方式相同。他认为这种饮酒的方法,在我国西北的民间和南方的某些兄弟民族中仍然保留着。康殷先生还认为造成“饮”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不同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商人和周人饮酒方法的不同。(参见《文字源流浅说》第497~498页)

  “饮”的金文为“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仍然保持了甲骨文“饮”字的本义,只是结构有一些变化。金文将左上变为“今”,作声符,右边是一个面朝左站着的人,张着大嘴,嘴中的舌头仍然可见。从“酉”,从“人”,“今”声,是一个形声字。

  小篆的“饮”为“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隶定为“㱃”,左边继承了金文的形体,只是右边的“人”变成了“欠”,“欠”为张口吐气不止的人。可见“饮”仍然保持喝酒的本义,由“喝酒”引申为“喝”。如《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热水),夏日则饮水(生水)。”

  “饮”由“饮酒”又引申为“喝的东西”或“吃的东西”。如《战国策·秦策一》:“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其意思是:安排了乐队,摆上了酒席,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苏秦)。

  简化字的“饮”在结构上更科学,学者们将左边的“酉”改成“食”字,指所有的食物、饮料,去掉声符“今”,右边仍保留“欠”字。其意思是:人吃食物,又喝酒等饮料,富有浓郁的现实感。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陈政《字源谈趣》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王力古汉语字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244-飲(饮)-简评《广艺舟双楫》(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