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最需要你时,你在哪里?

 自由的觉察 2018-09-01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后来是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和那个时候所有军人的孩子一样,我是在群宿环境中长大的。一岁半送进保育院,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两个礼拜回一次家,有时四个礼拜。

 

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每次需要别人指给我,这个人就是你爸爸,那个女人是你妈妈。

 

说来可悲,我十岁刚从保育院回到家每天最紧张的是不能一下认出自己的父亲。

 

在我们院里,不光孩子认不准父母,父母也经常认错孩子

 

。。。。。。

 

王朔在他的小说《致女儿书》中追忆着他的童年,他和母亲还有这样一段对话:

 

王朔:“你知道你会给人一生造成什么影响么?”

 

           “我最需要你时,你在哪里?”

 

母亲冷静地说:“你在幼儿园”。。。

 

我吸着长气,调整着呼吸,眼前开始模糊,已经看不清书上的文字,于是我轻轻合上书,想暂时逃离王朔那段童年记忆,但自己童年的记忆碎片却像不善良的飞絮一样扑面而来。

 

回想今早,儿子不听话时,我还扬言要送他去寄宿学校,一周才能回一次家,为了震慑他,我还狠狠地强调“一周都不能见到爸爸妈妈”。但话一出口,我就被自己吓了一跳,我曾经不是发誓绝不让我的孩子去寄宿么,绝不让他重复我的经历么?

 

这一番狠话,对他其实毫无感觉,因为他对那样的寄宿生活全无概念,而我却陷入了一个人的沉思。曾经无数次的内心对话,劝自己别那么矫情,别老跟那两年寄宿幼儿园生活过不去,但它就像一个黑匣子深藏在我的心底,即便关于那段时光的内容记忆已经空白,但它却没有消失,心头偶尔还会有一抹委屈和自怜时不时涌上来堵住喉咙,如鲠在喉。就像王朔说的,在我们最需要人关爱的时候,我们是住在幼儿园里的。

 


此刻,伏案坐在窗边,温和的阳光洒在桌上,似乎想用温暖的色调帮我调和一下那段无色的历史。我的思绪慢慢恢复了平静,再次翻开王朔的书,继续走进他的记忆,倾听他对女儿的诉说:

 

小时候特别想见到你爷爷奶奶,这是我最近才想起来的,我以为我一直都不需要他们,其实不是的,是因为总见不到他们,就习惯了,就忘了。

 

你大大去世后,我陷入了空虚。爷爷去世后,这空虚更无边际。他们是我的上线,在的时候感觉不到,断了,头顶立刻悬空,躺在床上也感到向下坠落。。。

 

在这一刻,我也许有机会明白,我们这样组成一家人,到底为什么,特别怕像奶奶那样,她还活着,我也对她充满着感情,可我们在一起就像生人一样。。。

 

那次我陪奶奶扫墓,我们在大大和爷爷墓前各站了一会,摆上花,奶奶说我们来看你们了。。。她只有这一句话,然后就是站着,捂着鼻子哭,表达情感是很困难的事奶奶还能说一句,而我一句也说不出来,心被压在好多层棉被底下。。。

 


读到这里,再次泪目。表达情感,对我来说也同样是件困难的事。每次扫墓,都感到自己旁观地、抽离地、仪式化地站在那里,很难入情入境,很难对亲人说出思念的话,动情的话,觉得难为情、尴尬,宁可静静待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但每次离开后又心怀悔意,怕亲人万一真能听到我们,而我什么都没说,他们会多遗憾难过?可是下次再去,依然重复,依然难以开口。

 

为什么说不出来?为什么情感这么卡呢?

 

因为情感被压在了好多层棉被底下;

因为表达情感的通道被切断了;

因为缺少情感流动的亲密互动体验;

我们如此,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也是如此。

 

情感,如同一件娇贵的瓷器,为了抵御外界的风吹雨打、颠簸流离,我们小心翼翼地为它包裹起一层层的棉被,保护它娇柔的内在免受外界的伤害,确保它在跌宕起伏的人世间能完好地存在下去。

 

情感,其实始终在心里,只是因为环境,被隔离了、压抑了、隐藏了、变形了。

 

我的好友在看完王朔这本书后与我分享:“王朔其实是一个饱含深情的人,很干净、淳朴,只是在以反向的方式表达他对生活的深情。”对此,我深以为然,我甚至感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干净的、淳朴的情感,只因生活环境时代背景不同,有些人可以自如表达,无需裹上棉被便可安全地存在,而有些人则无法表达,只能经过一层层防御加工才能安全地生存。这样的防御,也是出于人性本能的善意,对自己的善意,防止自己被他人破坏,同样也是对他人的善意,防止自己破坏他人。

  

心理防御本身并无好坏、对错、优劣之分,它们在不同情境里发挥着不同的心理功能。心理咨询的角色就如同一位慈祥耐心的陪练员,陪伴我们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觉察、体会、探索和尝试,陪伴我们在关系的体验中逐渐意识化自身的情感模式和防御特点,发现自己的盲点、家族的盲点、甚至时代的盲点,从而为我们引入和带入更为丰富的关系互动方式和情感交流方式,帮我们突破旧有模式的循环往复,跳出潜意识的自我限制和束缚,让我们的内心重获自由,回归到情感的初始设置——流动、通透、整合。


 

和王朔一样,我们兜兜转转想了很多办法,付出了很多努力,甚至走了很多路,去了很多地方,去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为自己的心寻找一个宁静自在的“家”,但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之后才发现,那个我们想要的“远方”也许并不在远方。

 

当人与人之间,尤其家人与家人之间,放下评判、对立、隔离、冷漠,放下旧有的重复模式,阻滞我们情感的高墙便会慢慢消融,“情”便会从心间款款流出,形成真正的连接和亲密,我们那孤单飘摇的、无处安放的内心便可以在情感之“家”里找到归处,“远方”便不再遥远,就在此时此地,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文作者:祁 悦 Cheryl Q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