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3》你看懂了吗?我没文化,所以只爱我的家乡菜

 江苏常熟老李 2018-09-01
好好的《舌尖上的中国》变成了“锅边上的中国”。其实,美食跟用什么锅没有多大关系,食材本身的味道和恰当的火候方是根本。话说饭店的菜再好吃、再美味,你也不会天天到饭店去吃,会上火、会腻。

但能让你吃一辈子的还是家常菜。吃货们翘首期待的《舌尖3》一片差评,看样子是失败了。我觉得原因无非两点:有文化的看不上,看的人又没文化。

美食文化其实是“非文化”,因为中国虽说有八大菜系,各种地方名菜,但是大部分中国人吃的是口味,而非食材。刚刚过完春节,相信你一定是大快朵颐了自己的家乡菜了吧?

其实,有时候所谓的美食也就是你朝思暮想的那个熟悉的味道,往往用料简单,工序也不复杂,但就是好吃。秘笈也不过是一食材新鲜,二做法地道,三火候恰当。

你比如,一道西红柿炒鸡蛋,极简单的菜,百吃不腻。但是,能真正做好这道菜的人其实不多。

我们安徽菜其实是偏咸,口味偏重的,以红烧菜系为主,而且要烧的特别烂,特别入味那种。其实就是酱油味。其关键就在于汤汁的熬煮上。还有每年冬天会腌制各种咸货,比如咸鸡咸鸭咸鱼等等,实际上食材本身吃起来已经没多大区别了,但就是那个“味”,让人欲罢不能、难以忘怀。

当然,美食是需要创新。比如四喜丸子这道菜本是山东菜,但是我们过去的徽商却将它发扬光大变成了红烧圆子(丸子),成为安徽菜的一道名菜。

当然,各种地方名菜我也尝过,比方说鲁菜的九转大肠,杭帮菜的东坡肉,苏州菜的松鼠桂鱼,扬州菜大煮干丝等等,但是都难吃得到正宗的了。记得前几年去杭州西溪宾馆吃了一个东坡肉竟然还是凉的,用小瓦罐装点的倒是挺精致。

至于大煮干丝嘛,那刀工还不如我。可惜,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美食文化,光有羊头,没有内囊了。记得去长沙,在黄兴路后面的小街店吃浏阳蒸菜和臭豆腐,味道倒还不错。

现在八大菜系其实没几人吃过正宗的,倒是开始流行起所谓农家菜和私房菜了,其实呢,不过就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说一盘鱼香肉丝,我到八个地方,能吃到八种不一样的同一道菜,还美其名曰特色,其实就是用普通猪肉替换了里脊,木耳或者笋尖又沽清了。

说来说去,还是餐饮的门槛低,满大街都是饭店、小吃店,所谓“民以食为天”嘛!大部分顾客没时间也没精力挑三拣四,尤其是上班族可能会秉承这样一个理念:只要不是太难吃,就凑合吃吧!

话说《舌尖3》也是这样的吧,各种虚头巴脑的东西,弄得跟微商一样,大谈文化的同时其实亦是在背离美食的主旨。实际上大道若简,地道的美食其实往往做起来并不复杂。我做菜就是如此,油盐酱、葱姜蒜即可。可惜啊,商品经济社会就是如此吧,牌子打的响,吃起来就一般,CCTV也不能免俗。

说到小吃这一类就更加呵呵了。我媳妇是甘肃人,我去了兰州吃了正宗的牛肉拉面以后,才知道以前吃的全都不是“兰州拉面”。到了厦门吃了正宗的5元一份的葱香拌面之后,也才发现全国的沙县小吃多半也是山寨的。现在客居成都,冒菜啊,串串啊也是经常吃,但是真正地道、好吃的也就那么几家。

不过,有时候也会有惊喜。比如说云南菜是不入流的,但是太安洋芋鸡倒是特别好吃,我每次去丽江都必去象山东路吃一顿。

所以,美食这个东西大谈文化其实是很可笑的一件事,看看肯德基、麦当劳有什么?几十年了,一如既往不过汉堡、鸡翅、薯条,但是在全国开了五千多家店了(肯德基4000多家,麦当劳1000多家),作为我堂堂美食大国,汗颜否?

赘述一句,想当初,我也是做过几年餐饮管理的,但还就真没想过开一家饭店。因为若做不出那个正宗的味道,岂不是蒙骗顾客么?这种事,我干不来。

张锋 戊戌春写于成都翠彧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