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宠辱观与人生境界

 芳草屋845 2018-09-01

老子的宠辱观与人生境界

老子的宠辱观与人生境界

老子为何天下第一

  • 以“道”为本源。开创了中国哲学的先河;
  • 以“无为”为原则,开创了中国理国理身思想的先河;
  • 以“柔弱清净”为要旨,开创了中国养生学的先河;
  • 以“不争”为特点,开创了中华民族谦恭的为人处世品格;
  • 以“道法自然”的取向,开创了中国生态伦理的先河。

古今中外忆老子

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

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朱熹)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吕氏春秋·贵公》

老子的宠辱观与人生境界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的宠辱观与人生境界

老子的宠辱观与人生境界

道德经与心理健康

老子的宠辱观与人生境界

在老子的视界中,宠辱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他率先提出“宠辱若惊”的命题,认为宠与辱都是一种对人格独立的侮辱,真正的人生当做到宠辱不惊。至于如何做到宠辱不惊,老子提出一条心理解决方案,既从“吾有身”世俗境界向“吾无身”的圣人境界升华。

老子的荣辱观与人生成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十三章

一、宠辱若惊:老子对宠辱性质的基本看法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第十三章

河上公本“何谓宠辱?辱为下?

想尔注本“何谓宠辱为下?

宠辱是外界对你的评价,应该置之度外。

(一)辱为下

“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说文》曰:“辱,耻也。”

《玉篇》曰:“羞辱也。”

辱,是对个体现有状态的剥夺,是在个体不情愿状态下遭受的待遇,此种待遇大多危及其身心健康,使个体处于恐惧的状态。

辱可为上乎?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二)宠为下

《说文》曰:“宠,尊居也。” “宠为上”是世人的思维定势。对此,用老子的话评价是“人之谜,其日固久。”

(第五十八章)于是老子提出“宠为下”的振聋发聩的主张。

宠何以为惊?

“心是恶源,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得失之念起,而宠辱若惊”——严灵峰(中国台湾)

“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河上公(汉代)

宠为辱根

有宠易有辱,是以达者非特失宠若惊,其得宠亦若惊,至于功成名遂而身退,故无辱也。——宋代:范应元

二、知其荣,守其辱:老子对待荣辱的基本态度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一)知其荣

“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二)守其辱

守辱,守黑,乃存身安身之道。

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守辱,不是求辱,而要“知足不辱”,从正面而言是获得真正的长久尊荣。老子追求人生价值观的长久,即可持续发展。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三、贵大患若身:宠辱若惊的破解之道

老子只在于说‘身’是一切的根源,大患的渊源也来自 于‘身’。从上下文看来, 老子很明白的表示:“如果‘贵身’自然可减除许多外患(外患的由来都于‘为目’——纵情纵欲的贪求);如果‘贵身’,则清静寡欲,自然会漠视外在的宠辱毁誉。 这样的人,才能担当大任。” ——(台湾)陈鼓应

即治身比治国更重要,或只有喜欢把身体当天下一样看待,才能把天下交给你。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庄子让王》

贵身与无身的矛盾

“‘无身’之‘身’重在一己之利,是世俗利益之身,必然会引起利益纠葛,祸患 缠身,因此与‘大患’同等。 ”

“‘贵身’之‘身’是生命之真,是脱离了世俗利益之纠缠的真身。一个贵身胜于贵 天下的人,必定是没有权欲、 没有野心,不懂贪婪之人。 把天下交给这样的人,才可 以放心无虞。” ——刘笑敢(香港)

身重于天下

“人不知贵其身者,以天下为重,而以身为轻尔,故不知贵其身。人不知爱其身者,以天下为大,而身为小尔,故不知爱其身。老子之道,以身为天下,可贵、可爱者,皆在身,彼天下特其外物,故可寄托焉。”——黄茂才(宋代)

马其昶《老子故》:“宠辱之所为患者,以吾有身之存念,则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安往而不逍遥哉!”

“ 范应元:“轻身而不修身,则自取危亡也。是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故终身无患也。”

贵身者,不贵宠,不入辱,亦即宠辱不惊,唯道是守。达此境界,老子认为天下可寄托,也可以说,才可以得天下,天下归心,人生价值得 到最大实现。

老子是追求负阴抱阳充气为和,以“和”作为安身立命的理想境界。在荣辱面前,老子讲究的是知进退,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四、涵养超越宠辱的人生境界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 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礼为德之末,道为礼之本

  •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音乐不美食易迷失心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为腹不为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

道为天下贵

“‘腹’指内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感觉世界。”——林语堂

故立太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认识你自己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我们离自己最远

“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 己,我们不是‘知者’......”——尼采

人乃宇宙的精灵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注: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