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赵丹阳 现在谈论任何一个私募基金经理的浮沉都过早了。 在基金行业,每个人都喜欢用“退潮后的裸泳者”来说明哪些人才是成功的基金经理,但是,什么时候算退潮?是否已经退潮?谁也无法给出最准确的判断。 但从2001年到2006年,如果说6年时间也有潮起潮落,至少在2007年初之前,“赤子之心”基金经理赵丹阳就经受住了这种考验。 2003年1月16日,赤子之心与国泰君安(香港)合作,推出投资于海外上市中国概念股的“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2003年加权收益率为 46.51%,2004年加权收益率为23.86%,2005年加权收益率为31.64%,2006年截至11月16日加权收益率为119.45%,从成 立起至2006年11月16日累计加权收益率达到424.28%,累计分红率达160%。 到2006年底,他已经管理了4只基金信托模式的基金,不但为投资者带来了优秀的业绩,而且其管理的资产规模也不断增长。 2007年,赵丹阳由于对宏观经济运行开始担心,对市场判断趋于谨慎,从而降低自己管理基金的持仓比例,他的谨慎,也给他带来事业上的暂时困境,由于信托基金业绩增长落后,他的基金被投资者赎回很多,也引发了业界争议和投资者怀疑。 但这些,对包括赵丹阳在内的投资者来说,或许都不算坏事,因为投资本身就可能需要经历高峰和低谷。而且,对赵丹阳来说,暂时的淡出对他本人的发展也有益 处。最起码,他本人可以不处在私募基金行业的风口浪尖上,他可以静下心来,休息一段时间;他可以去沉淀自己灵魂,获取事业发展的新动力;甚至,他可以有更 多的时间去体会生活,由此领悟投资的真谛。 正如赵丹阳自己说的,“活着才是第一位的。投资的精髓是复利,只要保住本金,然后每年都有一个稳定的收益,哪怕回报很低,多少年后也是相当惊人的”。只要赵丹阳不离开投资这个行业,我们就无法以短期的业绩评论他的输赢。 如果我们要长期关注私募这个行业,那么让我们把时间拉得足够长一些,或许,几十年之后,我们会用另外的视角评价2007年赵丹阳的行为。 第一篇:从看多到谨慎
之一:初战告捷 2002年,赵丹阳加盟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公司,但这之前,他已经为一些客户开始打理资产了。 从一开始,寻找业绩优秀和真实的中国企业始终贯穿于赵丹阳的投资理念中,正是这种理念,让赵丹阳和他的客户们尝到了甜头。 从2001年6月起,赵丹阳开始关注同仁堂科技这只股票。他先后拜访过同仁堂公司十几次,从公司领导到基层工人,都详细了解细节,“我甚至每月都去药店,看看同仁堂六味地黄丸的生产日期,来观测库存情况”。 “我在国内外一直从事风险投资,和企业打交道很多。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至少在判断公司业绩真假方面,我自有一套办法。”赵丹阳介绍,早在2000年,赵就断言蓝田股份业绩有问题,为此还和一位国内同行发生了“激烈争论”。 赵丹阳在调研后,认为同仁堂科技的业绩优秀、可靠,“我们认为定价至少在8元以上,可是2001年经历9·11事件后,同仁堂科技在香港的市价曾一度跌至4元以下。” “虽然那时香港股市一片恐慌,我们却认为难逢的机会来临了。很明显,同仁堂科技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赵丹阳用“狮子捕猎”来形容他和客户在4~5元港币区域的大肆建仓,“决不轻易交易,要做足功课,彻底了解目标物,一旦目标物进入价值区,大举重仓”。 此后,随着同仁堂的业绩稳定增长,以及香港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同仁堂科技股价连连走高,直至目前的8~9元附近。赵丹阳和客户都从中获利不小。 之二:进军私募 其实,股票做得较好的投资者在国内比比皆是,但赵丹阳对国内私募基金行业的最大贡献是,他是国内第一家采取信托模式发行私募基金的人,这种模式,揭开了国内私募基金行业的新篇章。 事情还是从2002年开始讲起。 由于2001年赵丹阳为客户资产创造了优秀业绩,使得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最终拍板,推出了“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 据赵丹阳介绍,自原百富勤清盘后,华资投行在香港一度衰落,香港资本市场为欧美投行巨头所把持。国泰君安香港集团一直致力于成为香港的华资大投行,随着它在香港的经纪、投行等业务羽翼渐丰,这几年开始进军资产管理和基金业务。 国泰君安香港集团为此成立了国泰君安(亚洲)资产管理公司,专门拓展资产管理和基金业务,目前旗下已经有多只基金。 在2002年,国泰君安(亚洲)资产管理公司推出“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其原因也是长期看好中国经济,因此在香港市场上,推出第一只大中华区投资中国概念股为主的开放式基金。 香港是个市场化极高的地方,在香港证券市场,证券行、银行、基金公司都可发行基金。相比之下,国内发行基金还只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专利。据业内人士介绍,“香港基金业竞争非常激烈,发行一只基金,初始规模能有3~4个亿,就非常不错了。” 能否为基金持有人赚钱,是基金规模能否扩大的关键。事实上,这也是对基金经理的考验。赵丹阳就指出:“你如果发掘出优质的公司,控制好风险,能使你的客户赚到钱,那么,你也就随之发展壮大。”
之三:看多中国 2002年,赵丹阳在深圳注册成立深圳市赤子之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当中国内陆和香港股市连续下跌挫伤投资者信心之际,国泰君安香港证券集团旗下的基金经理们却“看多中国”。 此时赵丹阳的名字伴随着他的大胆放言而冉冉升起。当时他的观点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从国际视点看,中国内陆、香港、台北的资本市场是大一统的”,当时赵丹阳指出,随着中国内陆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三处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分割在将来都会打破。 “只要能顺应这一趋势,就能获得巨大回报。”赵丹阳的理由在于:从新加坡、韩国等新兴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看,产业经济的先行必将推动资本市场的繁荣,证券市场巨大的历史机遇就在开放的过程中。 赵丹阳由此认为,大中华地区目前在世界一片萧条经济中最具活力,中国政府又积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与世界接轨,这其中的机会是巨大的,没有理由不看好这3个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著名全球资产管理机构DWS也指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七经济大国,估计它还将以年均8%的速度继续迅速发展。同时,由于中国 的国内需求巨大,它的经济可以相对独立于世界范围的经济波动。此外,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都“将会带给她新的动力”。 中国是近十年来全球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赵丹阳由此反诘:“为什么我们的投资者不能分享自己国家的高速增长呢?为什么我们的资产不能像美国人那样随着国家的强大,10年上升20倍呢?” “这些内陆企业质地优良,股权结构清晰,没有国企的通病,可以说,中国内陆最有活力的公司都到香港上市了。”赵丹阳更是大胆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微软、雅虎将会从这里诞生。 当时,赵丹阳认为自己管理基金的任务就是寻找业绩优秀和真实的中国企业。他认为,从长期衡量,企业的股价一定会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低劣欺诈企业的敌人。
之四:自香港始 由于对香港市场比较熟悉,赵丹阳的前期投资一直在香港市场操作。 “做多中国,自香港始”是最初赵丹阳写给投资者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 而资产管理公司的名称——“赤子之心”则源于赵丹阳朋友的建议,“赤子之心”本是一艘游艇的名字,意思是“游子情怀、心心相通”。 “对于在海外漂泊的生涯人才知道家的重要。”这是上述那封信中最动情的一句话。当然,此话也与赵丹阳的个人经历有关,由于工作关系,他接触过很多经常在异国他乡漂泊的中国人。 虽然赵丹阳认为中国内陆股市长期是走好的,但是当时特有的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等结构性股权分割问题仍需要妥善处理,这也是内陆股市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 事后来看,赵丹阳当时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2005年之前股市最大问题就是股权分置问题,而股权分置解决之后,国内股票市场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而相比内陆股市,当时赵丹阳更看好香港股市,尽管当时香港股市低迷,但赵丹阳认为,中国内陆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本项目的开放特别是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提速,是香港资本市场前行的直接动力,这一点已经很明显,越来越多优秀的内陆民营优秀企业到香港上市。 这种机会被反映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国内企业上,所以赵丹阳推出了投资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赤子之心中国成长基金”,此基金注册在开曼群岛,主要投资香 港、新加坡、美国、台湾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而赵丹阳的职责是将手中资金投向除A股以外、在香港、台湾地区、新加坡、美国上市的中国内陆股票。 截至2003年8月20日,香港H股指数飙升至3243点的高位,4个月来涨幅高达61%。赵丹阳认为,这主要是海外资金推动的。 “其中的大部分资金是来自海外机构的。他们肯定也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希望分享汇率升值的益处。”赵丹阳说。 2003年11月,赵丹阳再次表示,人民币资本项目会越来越松动。他预计,2004年国家对条件已成熟的资本项目的限制将会放松。 这些观点在日后陆续被引证,截至2007年10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48关口,以7.4718创下汇改以来新高,而国内QDII项目真正实施是在2007年8月之后,赵丹阳的观点依次被验证了。 赵丹阳的判断事后被证明是准确的。与国内股市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不少可以进行海外证券投资的国内券商分支机构都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到2003年11月,“赤子之心中国成长基金”的收益率高达40%左右。 不过,面对不熟悉的市场以及规模、投资经验都占优势的竞争对手,国内券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赵丹阳坦言:“国内的投资者占领香港市场, 首先要交大笔的学费,毕竟,国外的游戏规则与国内不同,投资理念也有差距,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其实,这将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运作得好,会得到长足的 发展,运作得不好,则会被市场淘汰。他的话正可以诠释目前各路资金借QDII盲目出海,但却忽视投资中的巨大风险的情况。
之五:信托模式第一人 赵丹阳是国内基金业以信托模式做私募基金的第一人。 虽然以私募形式管理基金,其管理的“赤子之心”基金实际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信托模式运作。 这种模式是:信托公司充当基金产品的发行人,托管行是基金的保管人,信托公司聘用投资顾问(或基金经理)管理募集来的基金。由于信托公司、银行、投资顾问和基金管理人多方制约,投资者在获取利润时能回避风险。 在“赤子之心中国成长基金”中,托管行角色由汇丰银行担任,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属于投资顾问,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担任基金经理。 在赵丹阳从创业到发展壮大过程中,越来越多私募基金采取“赤子之心”的运作经验。由于有了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加入,信托公司演变成一个金融产品加工厂,信托公司负责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然后选择优秀的基金管理人进行合作。 现在,深国投旗下的开放式证券投资信托计划不仅仅包括赤子之心,还包括了天马、明达投资、亿龙中国和景林稳健等其他经理人;平安信托发行的基金产品则有Pureheart中国成长、平安价值投资、Lighthorse、晓扬中国机会等。 一般情况下,通过信托模式运作的基金申购费为1%~1.5%,管理费1%,这些费用由信托公司和基金管理人分享,除此之外,托管行收取托管费,基金经理收取的20%左右利润提成则根据与信托公司的协议,单独由基金经理或者由基金经理和信托共同分享。
之六:2004年,回归境内 从2004年后,赵丹阳开始转战国内市场,其采取信托模式发行的基金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之后开始不断成熟起来。 2004年2月20日,赤子之心将投资海外市场的成熟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深圳市工商银行和深圳市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深国投”)合作,推出投资于国内A股市场的“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 在2004年的前5个交易日中,大盘一路飘红,上证A股指数已经上涨了100点,到1月8日收盘时,上证A股指数报收于1610.13点。 当时很多人认为是部分国际资本在逐鹿国内市场,赵丹阳的看法是:“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不管政府采取多么严格的管控措施,只要有利可图,资本总会寻找到突破口的。” 不仅如此,赵丹阳还看到香港市场和A股市场之间的联动性。 2004年,1月7日,香港H股指数收于5182.86点,过去半年内涨势高达100%。“过去一年中,拉升H股的资金主要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其中 也有相当部分的境内资金。事实上,前期H股的涨势已经预兆了A股的上扬,两个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赵丹阳说。 可以印证的是,国内股市的大盘蓝筹股在一片“价值发现”的呼声中冉冉上升,成为A股市场的明星。而这在过去数年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市场上所有人都在谈‘价值发现’,但真正领会并能运用自如这种投资理念的恐怕只有QFII和这些境外游资。游资会在市场上找一个宣泄口,它们肯定先找出一个核心的领军人物,而这些个股必定是宝钢、联通、长江电力这样的大盘蓝筹股。”赵丹阳说。 赵丹阳这些观点都被印证。
第二篇:超额回报的秘诀
之一:投资秘诀 从2001年到2005年,赵丹阳经受住了熊市的考验,并一直为客户取得了超额的收益。那么,赵丹阳投资秘诀有哪些? 首先,由于赵丹阳募集的资金中有国内资金和国际资金,所以他能够比较容易在两个市场之间转换。一开始赵丹阳主要投资香港市场的中国概念股,之后开始回归 国内。他多次说:“中国未来十年每年增长7%~8%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的经济增长是美国的3倍,那么中国股市的合理市盈率一定高于美国的市盈率。而作为中 国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一定会反映这种状况。” 其次,虽然赵丹阳也会因为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发生短期悲观预期,但在具体投资上他只投资自己熟悉的企业,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企业的挖掘。他说自己投资一直是不看大盘,抛弃大盘,而是寻找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 赵丹阳的这些投资理念,都是私募行业里公开的秘密。除了赵丹阳外,私募里面做得比较好的几位都有类似的秘诀。 比如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的总经理但斌的秘诀是“投资那些能够经过岁月洗礼的股票”;而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驰则“关注不会太输的机会”;明达证券投资信托董事长刘明达则在“寻找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优秀企业”。 在过去一段时间,这些私募基金也都取得优秀的业绩,2006年年初设立的私募基金其收益率大多超过60%左右;2005年11月28日设立的深国投·明 达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到2006年10月31日其单位净值增长率为73.57%;2006年4月18日设立的深国投·亿龙中国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到当年11月净值增长率为36.29%…… 之二:谨慎的原因 胆小,在其他行业可能属于负面评论,但在私募基金行业,很多基金经理人都喜欢用胆小来形容自己。 赵丹阳属于真正的胆小的人,他对经济和投资的判断部分来自悲天悯人的忧心,部分则来自对投资本身的担心。正是因为赵丹阳属于真正做投资的人,所以他经常会戴着比常人更加悲观的眼镜去分析经济,经济中的缺陷在他眼中也会被放大。 所以,如果投资也有波峰和波谷的话,那么2007年,应该属于赵丹阳事业发展的低谷。 随着管理资金的规模增大,赵丹阳管理的资金规模也在壮大,“赤子之心”已经从当初依托单枪匹马的个人发展到20多人的基金团队,赵丹阳也逐步从国内享有盛名的私募基金经理演变成一个公司的管理者。 如果把赵丹阳放在2000年,他肯定不会担心自己管理的资产过多,但随着资产规模扩大,赵丹阳的压力也在增大。 股市是经济上的晴雨表,投资者深谙此道,所以,晴雨表上任何指针的轻微变化都会触痛这些专业投资者的神经。 我们上面多次提到,赵丹阳的投资风格一直比较谨慎。同时,由于过分谨慎,赵丹阳反而在投资中错失过一些很好的机会,例如在2005年由于对市场判断悲观导致其开始兑现仓位。 当时支持其减仓的理由有,他认为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际上是失败的,原油对中国的打击十分大。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石油危机,所以都认 为危机不是很大,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在经历石油危机时,由于海湾战争,油价上涨,石油资源缺乏,导致GDP倒退,危及国内整个经济。 而且中国还处于一个高度发展、外贸依存度很好的半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十分大,很多原油、原材料都是进口。所以2005年下半年或者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特别大。 关键是,赵丹阳还看到,由于国内政府会干涉国内企业运作,一方面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存在投资上的矛盾,会导致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由于无效的资源配置,经济可能会大起大落。 考虑越多,忧虑越多,从2005年下半年,赵丹阳经常晚上睡不着觉。这在私募基金也是一个通病,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廖梓君女士就说:“私募基金也有压力,我们必须要有持续的高收益率才能吸引投资者。” 但赵丹阳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疑惑,这些疑惑困扰着他,他不断地问自己,是否还应该继续满仓投资。 这些问题在2006年仍然没有很好的解答。 此时,国内资本市场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迹象:国内证券市场开始逐步启动,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开始看多,公募基金发展速度超过任何一个时间段,私募基金纷纷回流。 此时,赵丹阳反而选择淡出人们的视野,当然,部分原因是,他极力想把公司从依靠个人奋斗的年代拉到一个有管理、能够进行风险控制的轨迹上。而招聘更优秀的人才加盟才能突破“赤子之心”发展中的瓶颈。 在2007年,国内市场一片大好形势。人们总是喜欢以成败来论英雄,赵丹阳就经常被国内投资界或媒体拉到PK台上,他的投资结果经常被一些媒体拿去做对比,这时,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对赵丹阳业绩的质疑和批评。 在一些人眼中,赵丹阳表现得有些胆小。但“活着是第一位”,这句话不但是赵丹阳的投资哲学之一,而且也贯穿到他对公司的管理当中。每当招聘员工,他会问 对方有没有亏过大钱。亏过,好,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只有那些曾经倾家荡产的人才懂得风险,知道在这个市场上赚钱是件蛮难的事情,才会像珍惜生命一样, 珍惜手中的资金。而且被重创后还能在这个行业做下去,说明他们具备了做优秀投资人所必备的勇气和意志。”
研究员:沈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