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技巧(四)|叙事技巧使你如虎添翼

 王天神 2018-09-02

叙事技巧

叙事技巧是完成一篇优秀故事必备的工具。

如果写的是短篇,字数少,没有足够的空间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把重点放在动作描述上,最好文章起头就直接进入动作线。

可以说长篇探究的是人物,短篇探究的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这并不是说长篇故事不注重动作,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故事,动作都是占据主导位置。但长篇可以增加更多生动的场景,人物的心理、背景描写,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要更加故事的真实性,可以在叙事中使用对话。然而就如同不必要的细节会干扰读者注意力一样,在叙事中也不要加入多余的对话。对话是为了叙事的目的而存在的。在对话中也不要加入背景信息,即不要让人物在对话中解释他们共同已知的内容,背景信息可以在其他地方加入。

人物内心独白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然而为了增加真实性,要在事件发生后、记忆退去之前尽快采访当事人。

在书写之前,重要的是打磨文章主题。主题可以是传达的人生意义,千百年不变的情感,或者心灵的启迪。主题能帮助读者将文章内容代入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共鸣,也就是说能帮助作者和读者进行沟通如果主人公的生活与普通人生活差距较远,作者还要想办法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让你写的东西具有普遍性,能和读者的生活联系起来。

那么,在什么时候得到这个主题呢?杰克建议,在写作之初。在打开电脑时,先想出主题是什么,然后据此画出一个场景提纲。以主题为指明灯,主题决定着留下哪些段落,哪些可以删去,以及如何组织语言文字。如果在写作前需要采访报道,主题还能帮助你寻找细节和素材。杰克建议主题里要包含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以展现主语、宾语的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是主题的精髓。

正是主题,让读者读完文章后或喜极而泣,或思索良久,正是主题能让一本书畅销百年不衰、成为经典。

电影摄影机只能展现事物的外部,这些东西人们都能看得见,可印刷作品能够探索人类心灵,那是一个看不见的未知领域。

世界提供事实,而作家需要理解这些事实的意义。

释义性叙事写作技巧

有一种叙事模式,用动作线描绘故事的发展,在动作中间穿插着位于阶梯更上方的概括叙事,谓之以“离题”。离题的存在是为了提供更大的背景、解释。整篇叙事通常包含多个人物,从而以不同角度来描述一个完整的事情,人物不是为叙事弧线存在的。甚至,这种叙事也不似之前讲的有上升、危机和高潮阶段。可以说,这种叙事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解释”,用于带领读者了解比如篮球、外科手术、地质学等话题。

这种叙事被称作“释义性叙事”。 它的结构就像一个多层蛋糕结构:想象一个从上到下有多层的蛋糕,第一层是一个场景描述,第二层是背景阐述,第三层是下一个场景描述,第四层是另一个背景阐述,如此多层重复。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箱美国俄勒冈生产的马铃薯,被运送到印度尼西亚,直到变成麦当劳的炸薯条进入了欧亚混血儿的肚子里。文章作者在上下阶梯之间来回跳跃,在下层阶梯描述具体故事的场景,在上层阶梯讨论全球经济对地区的影响以及地区之间在经济上如何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上所述,释义性叙事不像一般叙事有上升、危机和高潮 阶段,那么怎么让读者心甘情愿继续读下去呢?正是背景阐述给读者提供了提高认知、洞察力,因此得以把读者吸引在文章里。采用这种多层蛋糕方式写出来的示意性叙事故事既有场景的细节信息,又有更宏大的主题意义,层次丰富。这种写作方式也可以把非专业认识带入话题,使读者对话题产生兴趣,产生新的认知。

释义性叙事写作有几个写作技巧:
抽象阐述部分最好设置在一个动作之间,而不是两个动作之间,这样读者的心悬而未决,会被吸引着继续读下去。

释义性叙事最好跟踪一个具体的事物。在上文提到的例子里,作者跟踪的是一箱土豆。这箱移动的土豆在跨越太平洋时,会遇到不同的人,为故事带来人物特征,又把作者带到不同的场景,让作者接触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各个方面。

约翰.麦基:要有勇气离题。

成功离题的一个秘诀就是,要在正确的时刻从动作线中跳离出来,从而保持戏剧性的张力。

动作发生在抽象阶梯的低级,那里遵循的是情感原则。解释则发生在阶梯上意义占据主导的较高的层级。

其他叙事方式

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桩有趣的事情,这个故事里没有高潮,没有人解决困境,甚至可能没有主人公,但这件事情能启发一个深刻的主题,那你可以写成小品文

如果你想说明一些抽象、甚至枯燥的话题,比如热点问题、现行政策等,不妨像制作汉堡包那样写文章:上下两片面包是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火腿是议论,利用故事把读者的注意力留在中间的概括性、说理性或抽象描述上。

如果你由一个具体的故事,比如上文财务部和销售部比赛,攀登抽象阶梯,引发出一个抽象、深刻的主题(比如“成功不一定体现在记分牌上,战胜了心魔也是成功”),那么你写的就是个人随笔

如果你有什么事情可以和朋友在喝啤酒的时候拿来解闷,那么你就有可能写出一篇叙事性作品。

一篇个人随笔的终极回报,便是读者跟随作者从个别事件进入到一般现象,然后登上一个新的抽象之梯,然后返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

真实是非虚构文学的最大卖点

好故事对作者是有诱惑的,会让作者不惜牺牲诚实的品质,在作品中增加不符合事实的对话、细节。然而,非虚构叙事作者必须尊重事实,尽管事实不如人意。在事实不按着设想进展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新的叙事弧线,新的主题意义。然而,对于人物对话,是可以删去那些口语中无意义的重复、罗嗦的,以便主体清晰。

真实性之所以如此重要,并不完全是为了赢得读者信任、避免诽谤诉讼,更重要的是让读者捧着非虚构型叙事故事读下去的一大动力,就是读者相信这些是“真的”。这样故事中人物的经历、战胜困难的过程,对读者会更有意义。真实性甚至可以打败高潮迭起、具有完美人设的虚构性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