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信息爆炸,要孩子学会辨别真假,父母更是!

 长沙7喜 2018-09-02

当下正是信息充冗的时代。网络精彩纷呈,家长的媒介素养不可或缺。


尤其自媒体、微信群的增加,对于教育的不同见解像地毯式轰炸般覆盖,让父母不知道听谁的好。更有甚者,有些“专家”、媒体文章的过度解读,促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过度治疗,病症不仅没好,有些反而加重。十分纠结,万般焦虑!


本该沉稳的家长,如今却是比孩子更加“玻璃心”。父母的这份玻璃心,除了外在的客观因素,对于网络言论和文章接收的信息加以筛选、甄别,进而盲从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换言之,这类家长的“媒介素养”非常缺乏。

面对教育这个被媒体广泛关注的话题,不仅仅是孩子,对父母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小觑。父母的媒介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孩子在媒介和信息方面的辨识能力。


我们常会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我们常常会迷离于媒介所构建出的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拟态社会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拷贝,而是经过刻意筛选的真实,甚至“非真实”;我们应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媒介所报道的信息,不被意见热点盲目“带着走”。


十几年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洁博士,就一直致力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当年我在中少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工作时,曾和同事一起参与这项课题。张博士告诉我们: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记忆深刻当年她告诉我们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真实故事,很好地解释了如何正确看待媒介的信息。


请大家看看下面这幅作品“The vultureand the little girl(秃鹫与小女孩)”

这是一幅摄影作品,拍摄者为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1994年获选普利策新闻奖,这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然而在得奖四个月后,卡特却自杀身亡了。


这幅相片表现了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1993年3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


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张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在寄予非洲人民巨大的同情时,更加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命运。成千上万的人打电话给《纽约时报》,询问小女孩最后是否得救。而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甚至是在凯文·卡特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之后。人们纷纷质问,照片是否是摆拍?如果不是,那么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去救那个小女孩?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他,说他当时应当放下照相机去帮助小女孩。


事实上,凯文·卡特从一开始便处于剧烈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救济中心就在近旁发放食物,孩子正在去救济中心的路上。他只是出于记者的职业素养在追求“精彩”的镜头,而裁剪了真实的救助情况。事实上,他在抢拍完之后,实在不愿再看下去那个极端对立、极其冷酷的场面,马上便把秃鹰轰走。


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那个小女孩用尽所有力气爬起来,重新艰难地向救济中心挪动。望着小女孩的身影,凯文·卡特内心充满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他在一棵树旁坐了下来,一边抽着烟,一边流着泪。后来,他曾对人们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想:上帝啊!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就不该来这里。”


凯文·卡特之死是记者的职业素养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媒介的不完整性,诱导了观众,引起大众的不满。凯文·卡特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指责、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在获得大奖仅四个月后即选择了自我终结。


凯文·卡特的死亡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作为记者,他捕捉苦难,身临故事现场,屡屡出入生死之境,因为大家对于相片拍摄场景的质疑使他遭受了极大的折磨。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来说,不正是学会如何甄别媒介信息的极好案例吗?


试想,当父母面对孩子带来的消息,自己的观察和媒体的宣传不对等的时候,如果不能理性地剥丝抽茧来获取真实的现状,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会像那张照片的读者,不会去苛责孩子和自己呢?我们必须培养甄别筛选的能力,让父母消除“玻璃心”,从而练就一个好心态。


大量的信息产生了太多的焦虑源,而从众心理是常见的人性弱点,当一种概念、形式一出现,受到很大关注,传播极快,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去选择相信。而我们并不知道这种概念和形式是否是当前的真实,是否适合自己的现实。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这种从众心理,了解其害处,克服人性的弱点。无论何种原因,成年人都不应该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父母而言,对流行的信息进行再三分析,结合自身家庭的特点,才能为孩子的成长选择最优路径。


其次,要做好知识和常识积累。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能力心态和需求,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同时,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不同于“别人家的优秀孩子”的现状和特点,从而根据他们自身的长处“独辟蹊径”。


最后,要学会应对负面媒介信息导致的负面心理影响。对孩子某个偶然的错误进行过度的解读,不仅对孩子的自尊是一种伤害,同时你的焦虑和沮丧随之也传染给了孩子。


亲子关系会大大受到影响,而有些影响和代价直到多年以后才会一一显现。父母自身需要练就硬本领,懂得媒介素养,懂得将有效信息为自己和孩子所用,将自己的玻璃心幻化成玻璃钢,才能成为孩子心理生活上坚实的依靠,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消除焦虑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正确地面对媒体和别人的讨论,是每个父母实施好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