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不无道理(老子解蔽) 李怀乾参悟《老子》十数年心得!

 鹿文康金 2018-09-02



 

不无道理(老子解蔽)

续接上文:


这一章还阐述了“道”本身之自洽性和本然性,并不掺杂人之情感意识判断之尘对其濡染干扰。


“道”即宇宙本体存在秩序,万物皆存在于道中皆存于宇宙秩序中,因而宇宙中完全不合于“道”之事物是根本不会存在的,只是事物存在于一定范围(定域)内与道之秩序相洽程度的不同,也就是振动切“中”的程度不同。


“天地无恩而大恩生,天地不仁而大仁在”,“天地”之道性对于“万物”是一视同仁的,是没有人格神教式的私心感情的,地震发生不会因人与鼠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洪水到来不会因人与鱼不同而有所偏向照顾。


圣人秉道而行,把百姓当做了道的“象”而进行对待“观”之,百姓想要怎样的生活,圣人就引导百姓们怎样的生活。观望而不干扰,引导“弗”正而不强“弄”蛮行。天下本无天灾,有的只是源自“自我”的人祸。


围湖造田,筑堤束流,悖道而行才是人以为的天灾之根源。大水暴涨横流,对人来说是灾害,对鱼鳖虾蟹等水族生物就不是灾害。灾与不灾,害与不害,都是基于人本位,从人之自身利害的“自我”角度看待的,不是以天地大道的“道性”角度看待的。


人若不能体悟自然之道,不遵道行事,“不”之平衡振动就会紊乱失衡,灾祸就会降临。人顺承天道,心地澄明,不做主观臆断,不受情感干扰。


放弃“自我”澄明彰显“自性”,自我之“弄”就会祛除,自性之“弗”就会凸显。人应遵循大道而不是陷入迷昏,遵循大道振动秩律,发挥自身天然的能动性,天灾人祸可避免化解。


“不”之“可-中-非”定域振动本身就意味着“本位”,恪守本位就是维护好自身振动平衡,这本身就是天然存在天然合理的,是符合宇宙振动本质秩序的。


只有本位之“不”平衡振动,才有可能与更大的道之“不”谐振而达成“合和”而致“合化”。所以放弃“本位”本身就是与宇宙振动本质相背离的,发挥“自性”本身并非是放弃道之振动“本位”,而是放弃“自我”执拗僵化所造成的自性的暗昧和真正“本位”的扭曲。


所以,宣扬无边界的忘我、无私本身就是毁坏宇宙自然最基本的振动之“不”,容易将人引入歧途。专制政治宣传和人格神教宣扬的所谓无私、忘我、博爱本身就是背道而驰的迷信,是贻害无穷的社会祸乱根源。


玄牝第六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jìn)。


【今译】 

当守“中”振动达到最佳平衡状态,“不”就象水一样浸透于宇宙万事万物而发挥着神奇的生发作用,这种生发作用即所谓宇宙本体之“玄”的生发机制和原动力。振动之“中”是宇宙本体之“玄”呈现生发作用的门径,也可称之为天地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本所在。守“中”振动呈现的生发作用就以这样浸透性地存在着,“不”守中振动的生发机制无穷无尽不眠不休地作用于宇宙万物。


【解蔽】

第四章的“沖”是通过水从中出的“象”喻道的振动显序作用机制和的普遍性,阐述的是振动的“场”性。第五章的“淈”是通过水流、气流的曲折回环之“象”喻道之显序之“不”的“守中”振动约束和禁制特性所呈现的万物生成方式。这里的“浴”,“浸透”之义,是通过水来喻指道之守“中”振动显序的生发作用机制的浸透无遗性,万事万物都无遗无漏地浸透于道中并为这种生发机制所支配。


对于守“中”振动的无处不在的生发作用的“不堇”状态,可以作如此想象:身体完全浸泡在水中,身体内的所有组织器官都像吸足了水的海绵那样也浸透在水中,这种无处不达同时又无时不在的状态就是“浴”。也可以说,本章描述的是道之作用下的“生”态。现代科学的“系统”和“生态”概念在《老子》中无处不在,本书也是在自始至终处于生态系统之中使用这两个现代概念对《老子》解读


“不死”有两重意义,一是“不隐”,即部分完整振动存在显序之“不”隐藏了,变成了整体全息隐序存在之“无”了,因而这个“死”是隐藏未得见之义,就像身处水中那样无色无臭;二是“不所隐”,即显序守中振动之“不”因为无限浸透于“无”中,“无”的神奇生发作用就出现了,随之“无”呈现而“生”的“有”又是因部分完整振动显序之“不”而存在。


“玄牝”指得就是这种守中振动并从“中”呈现的生发现象状态,即“生态”“绵绵”指道之显序振动不是孤立的,而是无处不在的浸透无遗并与万物关联的,正因其浸透无遗地存在着,就像人身处空气中和鱼身处水中,空气和水容易被沉浸其中的人和鱼忽视而只是感觉上“若存”。


但是其作用是“用之不堇”,“堇”,有穷尽无遗、勤勉而不间断等多重义,在这里是描述道之“不”作用的不间断和无遗无漏的穷尽性。如果以现代科学的“真空理论”来比附,那这种“浴”就是真空理论所描述的状态,是充斥着无尽的“孤立波”和“真空能”的自振和合振的状态


但是另一方面,水处中才成“浴”,因而这种浸透性也蕴含着禁制;“浴”的浸透性同时也意味着“欲”之原力和能量的浸透无遗性,谷-欲-浴是一体同在的。如果用佛学的“空”来比附,那这个“浴”描述的就是佛学的“妙有”态。


未完待续,明日连载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