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经》导读003关键词

 昵称35641324 2018-09-02

《心经》导读003关键词


1,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玄奘譯本)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五蕴不异空性,空性不异五蕴。

         这是在权变中观二谛上讲中道——世俗谛实有(五蕴),胜义谛空性;

        五蕴与空性不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蕴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五蕴

         这是从究竟中观的境界上讲中道——五蕴与空性根本不是两个东西(不二),这是在空性上从凡夫的角度讲中道,引导着众生去证空性。


2,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玄奘譯本)


     诸法:对应梵文是sarva-dharmāḥ,一切的法,也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自以为的存在。


     空相:空对应的梵文是śūnyatā,就是空性;


     诸法空相:如果说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这一切法,还有什么相的话,这个相就是空性,也就是说凡夫境界上一切法、一切的存在是以空性为其相。


     既然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是以空性为其相,因此它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它既然是以什么都不存在为其特征的,因此这一切法原本就无生,一定无灭,因无生故无灭,这就是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垢,佛教里叫杂染、染污,净,就是清净。佛教认为,众生无明所障,因此造业,因此轮回于生死,这个生死就是垢,就是染污;由于众生轮回于生死,而众生又感受生死中有种种的苦难,因此佛陀安立了一个名言叫涅槃,涅槃就是清净;所以凡夫心中就有了生死与涅槃的二边。凡夫境界一切的法以无生为其特征,也就是佛法讲到这一重境界,要告诉我们,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生生死死其实本然就是一场梦,如梦如幻,并不真实,其实压根儿没有什么生死,既然无生死之垢,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安立涅槃之净,因此不垢不净,生死与涅槃不二。


     不增不减:增减,首先可以理解为增加与减少,因为根本无生,所以无所谓增加和减少;增减,也可以理解为增益与损减,由于凡夫增益了,因此必然会损减,见不到佛陀所证悟的真实,如果凡夫压根儿不增益,其实也就无损减可言,不增不减。


     因此,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在究竟中观上讲中道,就是以彻底地泯灭二边,来引导众生远离二边见,所以这是究竟中观的境界。


3,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 識;(玄奘譯本)

     这个空对应的梵文依然是śūnyatā,空性。这个空性中,根本就没有五蕴,没有色受想行识。

     这是在究竟中观上又引申一步,在空性上从智者的境界讲,空性中根本就没有五蕴,空性中一丁丁点儿的凡夫自以为的存在都没有,这就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意味着什么?

     佛法安立空性这个名言,就是因为凡夫执著于凡夫境界为实有,到了这段经文,从空性上看凡夫境界的实有根本就是没有。如果这个实有是彻底的根本的就没有,因此空性的名言的安立其实也就没有必要了,因为空性的安立是对治凡夫的实有,既然空中没有五蕴,这一丁丁点儿的实有都没有,因此空性的安立也就没有必要了,因此不仅五蕴没有,那个空性也没有了,这就是彻底泯灭了有、空二边而达到中道,这就是究竟中观的境界。这就是引导着众生去见实相。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也就是空性中根本就没有五蕴,就是对凡夫境界的彻底地解构、彻底地否定。

     下面又连续用了五套名言要告诉我们,空性中其实一丁丁点儿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存在都没有。


4,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 味、觸、法 ;(玄奘譯本)

     这叫做十二处。

     在佛教里面,安立了三套名言系统,或者是建立了三套对我们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分类——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

     六根就是描述我们凡夫的内在的主观的心识活动;六尘就是我们凡夫内在主观心识所对应的外境。

     空性中没有五蕴,也没有十二处。因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5,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玄奘譯本)

     这是讲十八界。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

     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十八界根本没有。


6,“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没有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无十二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无十八界;

     观自在菩萨告诉我们,空性中没有五蕴、没有十二处、没有十八界——在空性中,反复境界上的一切存在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都没有。

     根本就没有有,其实也就没有了安立“空”的必要性——因无有故无空;因无实有,故无空性——这是彻底地泯灭了有空二边,而引导众生去远离二边,这就是引导众生见实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