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锦忠:开发速度加快 期权发挥的作用不止于交易表面

 遥远的雷音 2018-09-02

布锦忠:开发速度加快 期权发挥的作用不止于交易表面

2017年12月07日 和讯

  2017年12月1日-3日,由中国期货业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在深圳召开。本届大会以“开放融合 提升服务 共赢未来——新时代期货及衍生品行业的转型与发展”为主题。上海证券交易所主办“期权让投资更安全”专场活动。上海证券交易所产品创新中心顾问前港交所衍生品部总监布锦忠以“场内外金融投资产品的互动发展——香港经验”为主题发表演讲。

  布锦忠表示,大多数人只看到期权10%-15%的潜力,还有很多看不到,还有很多是境内市场不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根据他过去20多年经验,在香港比较开放的市场里,就发现期权发挥的作用不单纯是从期权交易表面上看到的。上两个礼拜差不多200万张,现在能看到这个东西,但是5-10年以后肯定是另外的局面。

  他强调,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稍微看远一点。做好期权发展的东西,这是必须做的,但是要看远一点,看3年、5年。期权开发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大家必须有些准备,准备5年以后、10年以后,整个投资情况、环境、市场是怎么样,要做好准备。

  以下为文字实录:

  布锦忠:谢总、刘总,各位嘉宾,早上好!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对市场发展的看法或者是一些经验。

  我记得去年讲的是期权在整个投资生态圈里面的重要位置,现在差不多经过3年市场的上升,可能大家都习惯一个标的平稳发展。刚才谢总和刘总介绍了过去两年多的情况,我希望行业内的经营者有比较远的愿景,未来5-10年大概是什么境况。过去几天我有机会和期权参与者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很多认为现在只有一个标的,觉得还有很多限制。但是我和他们说还有很多空间你们没有看到,我当时说,你们只看到期权10%-15%的潜力,还有很多看不到,还有很多是境内市场不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我根据我过去20多年经验,在香港比较开放的市场里,就发现期权发挥的作用不单纯是你从期权交易表面上看到的。我们上两个礼拜差不多200万张,现在能看到这个东西,但是5-10年以后肯定是另外的局面。我昨天看到美国期货业协会的主席讲话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图表,里面有过去两年多他们的FCM,就是期货市场的数目减少,同一时间他们的交易量从期货期权来看没什么增加,平稳,但是2017年下面一大块是互换SWAP。代表现在很多投资基金活动在场外发生。过去两年多我感受到,虽然境内的只有一个金融期权,但是场外的活动发展非常、非常快,那个想象力也是很好。待会儿会有专家再分享。

  首先我分享香港的经验。大家规模不一样,但是期权的发展应该差不多,未来20年差不多都是这个路线发展,大家如果是参与期权的从业人员,应该有一个愿望,将来是什么情况,尽量准备好自己,怎么配合它的发展。香港衍生品的发展,场外有一个调查,表现在两者之间的互动。境内场内市场简单的情况,现在分两大块,主要是期货期权,这是交易所自己发的期货期权,另外一块是结构性产品,这块不是交易所的东西,但是在交易所里面挂牌。它的交易平台也是不一样,上面那个是在衍生品交易系统里面买卖,也是通过衍生品的结算公司结算,但是下面那块是放在现货,就是证券交易系统里面买卖,也是通过证券和结算公司去交割的,比较特殊。也是历史原因,待会儿我们看一些图表就明白是什么原因。这是给大家一个大概的情况,下面那块历史比较久,一九八几年已经有买卖。

  下面这个图是衍生品成交。衍生品有三十多年,但是牛熊证没有那么久。如果大家有记忆,2006年、2007年香港的市场比较波动,牛市的时候散户很喜欢买股份,一天涨10%也不够,他希望一天涨50%,甚至一倍。当时很多发出结构产品和牛熊证,牛熊证本身有一个限制。他们都是期权来的。股票期权,大家可以看一下图,上面的是通过现货平台买卖,下面通过衍生品系统买卖。那个增加也是2006年开始的。中间两个图表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已经有很简单的互动影响,这是场内的。当时香港没有这么活跃,经济不是很好,很多持有基金的人都喜欢做保本投资,所以当年银行推出很多保本的票据,实际上也是期权来的。但是他们在银行那边推,这不是在交易所挂牌的,是通过银行或者通过财务管理公司去给一些高端客户买的。

  第二季推出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杠杆及反向产品,产品很特别,因为香港的发行人,结构性产品的发行人的创新很厉害,本来他是买卖股票,可以利用他有一点所谓杠杆的效应,但是跟期货期权不一样,实际上它本身是一个期货来的,但是它是在申请证监会批准的时候,是用ETF加买卖基金的形式申请的。大家可能有经验,新的产品向监管机构申请的时候,如果你提到衍生品——刘总、谢总就明白——监管机构都担心这个东西,但是他们可以将这个包装成交易所买卖基金,相对来说可以接受,因为比较平稳,所以当时就可以出来。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复制的模式,可以用互换,我们香港的SWAP或者期货组成这个东西,但是它买卖是像ETF一样,如果有机会看港交所的网站,它是放在ETF里面,不是放在结构性产品里面,这是很特殊的安排。

  场外产品,因为很多年前大家对场外产品的数据、成交情况、参与的情况也不太懂,所以香港证监会从2012年开始,每隔两年做一个调查,因为2008年美国出事以后,大家都知道场外市场不可能不管,但是很难管得准和管得严。所以每两年做一个调查,让我们了解香港的场外市场的情况。如果你明白香港场外市场的情况就明白全世界主要市场的场外市场的情况,实际上场外市场是没有跨国家买卖的情况的。

  这是2014年的时候,大概是分四块重要的场外产品,第一块最大的是结构性产品,蓝色的那个,37%,当时香港也不多,一千多亿。对你们来讲可能是很小的规模,但是在香港当时已经很大了。黄色的部分是我们互换SWAP,两年以后有些变化,这是2016年,刚才是2014年,2016年我们看到有什么变化呢?结构性产品比重更大,黄色的SWAP占比比较低,黄色的低很多。大部分占比就给结构性产品取代了。为什么有这个变化?肯定是市场的情况有这个需求。结构性产品里面是什么东西呢?这是结构性产品的组成,主要分货币的挂钩票据,还有所谓货币挂钩累计认购期权,当时媒体报道很多,2013年、2014年出来。然后后面是2015年、2016年的时候,你会看到蓝色的那块,刚才没有那么大,现在大很多。这是针对我刚才说的,机构还有一些高端的投资者,香港所谓高端的就是有一个规范说明,最少他的投资是100万美金以上的,通常就是几千万以上的。你可以看到它的变化,很多人开始买进很多的货币挂钩累计认购期权,它本身就是不断卖掉认沽期权。买的人认为股价一直涨,每次下调的时候,都买进,不断买进,希望越赚越多,这是当时的情况。后面发生的事情就不说了。这些产品,港交所尽量将所谓场外的产品当成场内的结算,主要国家的市场现在做了所谓管理,除了报告,就是另外引进。定期的份额比较少,也不说。

  我们看到香港怎么分的?有证监会认可的产品,有非认可的产品,这两个有什么分别呢?如果你希望普通散户都可以买卖的产品,必须通过证监会才可以卖给散户。中间数量不少,只能卖给非散户,刚才的结算是100万美金以上才可以买。除了基金以外,我们看到结构性产品发展到越来越快,场内、场外产品的互动,12月21日,当天港交所有一个发布,当天发行的认购权证和牛熊证有355只,这是最高的新记录。从2017年到12月21日是整年的发行结构性产品有1.8万多只,也是历史新高。刚好21日那天发行355只结构性产品以后,大部分都是牛熊证。两天以后,港交所期货、期权的成交创新高,差不多170多万,代表有些互动。尤其是中间,场内发行,因为发行牛熊证和认沽权证的投行,它本身已经是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另外它认沽权证和牛熊证需要流通量提供者,必须要有一家做市商,大部分是自己做,自己子公司做自己发行的牛熊证和认沽权证的做市商。那个做市商很大程度大部分都是场内的股票期权的做市商,我们看到场内那块发行认沽权证和牛熊证,做市商认沽的公司是股票期权的做市商,可以做循环互动的流通量,很多可以一起做。所以互相之间的影响很大。

  这是场内。场外的因素也加进来的时候,场内和场外。他是发行投行,也是结构性产品的流通性的提供者,也是期权做市商,也是股票的参与者。整个集团里面有不同的身份,在场内可以对冲,但是场外同一时间也有,不仅仅是交易买卖的结构性产品,还有刚才说的所谓货币挂钩累计认购期权等,都是场外的东西,发行以后都是利用场内的东西避险,成本最低的就是期权。通常用证券的成本比较高,因为有一个印花税,0.1%,是非常高的。为什么有ETF经理、指数服务公司?因为他们发行的东西,这两个就是标的,可能是ETF,可能是指数,可能是个股,所以他们的中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现在境内,起码场内没有牛熊证那块,但是场外,我们已经有些类似的东西,是结构性的产品,是帮助投资者避险什么的。大概有一个场外场内的互动。看它的成交量,看到股票、期权、认沽权证都是有关系的,期权蓝色的那个和股票有关系,认沽权证也是一样的,代表他们的关联非常密切、非常大。

  场外的情况对监管机构来说越来越重要,是需要了解的东西,当然信息也不多。场外是怎么做?买卖双方有一些中介经纪,他的中介联系买卖双方,通常每天早上打几个电话,但是现在因为跨越不同的国家、不同市场,很多时候有一些所谓交易平台,你是什么产品,可以成为这个平台的会员,就可以看到报告,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买卖的东西,还有量。中介机构有很大的工作,是当你选哪个流通量时,因为全世界同业产品可以选择,他的系统帮你选择最好的,通过中介机构帮你成立。因为它是场外,所以必须有人帮你结算交割,所以也有一些提供者。我大概了解境内的情况,现在参与的不太多,只有四五家重要的参与者,我觉得这个规模肯定越来越大,主要就看刚才的图。有没有机会从场外的东西通过场内的产品避险?这个规模越大,场外发展越来越快。我们有些客户因素,我们只有一个标的的产品,场外的规模也不能发得太多,当然还有其他标的。如果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多,肯定是场外的规模越来越大的。

  监管机构主要看场外的四个重点,对手风险,这个最重要,所以他希望拉到交易所的结算公司做CCP的动作,减少风险。另外就是市场透明度,这个很难,因为我们的场外买卖的目的是不希望太多人知道我们做什么,有一个平衡。然后就是有些看不到的力量,利用这个拿一些好处。这个我们很难说,因为场外的情况我们看得不多。反而主要是经过差不多9年到10年,美国出事以后,大部分监管机构只能要他们报告他们的交易情况,我们这边也是有向协会报备场外的交易。最起码对监管机构来说,大概规模有多大,交易什么品种。真正可以做到全部降低、传递风险很不容易,因为他进场的时候,如果没有法律规定他必须进场,大部分都不喜欢进场,因为这样透明度提高,他们不喜欢,另外就是成本也提高了。现在对手也没有什么保证金什么的。香港交易所几年前成立一个场外清算公司,专门清算场外产品,因为场外产品分几类,证券类还是不能做。不能做的意思是这个规模现在不是非常大,但是进场不容易,香港这三块都是从银行体系进来的。一些所谓远期、互换的合约可以进场。

  进场的优点,比如一些货币的互换合约,减低结算风险,减低资金流动性要求,因为我们通常场外是与对方签一些协议,对手的协议,里面大家有一个单独的协议,如果资金有限,你做不到就不能做,对手不和你做,因为风险比较高。现在进场的首先是货币和普通银行体系,证券类将来有机会,但是规模不是太大,不那么容易将场外的东西放进去。境内,有些场外期权,历史不久,只有四五年时间(协会里面的数据,一些名义金额,都不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慢慢期权会越来越多。标的主要是指数和个股,因为个股的权利金占比比较大,以笔数来说应该不会差那么远,指数是差1倍左右,期权费差20倍。

  我今天讲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稍微看远一点,这几个月都是等什么标的出来,沪深300。做好期权发展的东西,这是必须做的,但是我们看远一点,看3年、5年。我们期权开发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大家必须有些准备,准备5年以后、10年以后,整个投资情况、环境、市场是怎么样,要做好准备。

  我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