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看懂冠绝全球的香港衍生品市场

 有智慧不如趁势 2017-10-24



单单看去年(2016年),根据2016年市场统计数据,香港交易所证券化产品中的衍生权证及牛熊证成交额高达4.1万亿港元,高距全球榜首。并且,这两个产品的成交额已经是连续10年为全球之冠。

 

2016年,在股票市场成交量低迷的情况下,香港衍生产品成交量依然维持强劲增长,期货总成交及衍生产品市场多项产品刷新了记录。香港交易所期货总成交量达8410.01万张合约,增长14%,其中最受欢迎的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货成交量大涨105%至53.86万张(名义价值540亿美元或人民币3760亿元)。


2016年12月30日,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货未平仓合约达4.56万张,占全球同类未平仓合约的三分之二。除汇率衍生品外,H股指数期权成交量达1947.57万张合约,较之前纪录(2015年)增加27%。恒生指数期货成交量达3231.4万张合约,较之前纪录(2011年)增加40%。

 

为何近年香港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发展如此迅速?市场主流观点认为主要归功于三方面:

 

一是2014至2016年间,A股和港股都经历了一波大起大落的“过山车”波动。波动的香港市场迫使大量机构投资者,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产生了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对冲的需求。与此同时,稳定性较高的产品更容易受到市场青睐,因而设计基金产品时,利用结构性产品作为对冲工具促进相关衍生产品成交量增加。

 

另一方面,美国缩表和加息步伐缓慢,环球市场部分热钱流进新兴市场。在内陆期权和期货限制较大的背景下,针对中国A股或H股的头寸,基金公司大多利用香港或新加坡的期货或期权产品进行对冲。相比新加坡,从产品丰富程度以及成交活跃程度来看,香港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对于个股的结构性产品方面,香港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涡轮和牛熊证市场,为机构和零售客户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使其抗风险能力得以加强。

 

人民币双向波动也为港交所创造了一个爆款产品。自人民币单边上涨趋势终结后,市场对于人民币对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香港交易所顺势推出的美元兑人民币(香港)期货和期权产品满足了贸易商和投资者的需求。不仅为数众多的在港上市内陆企业可以利用人民币期货产品对冲汇率风险,香港大部分基金主要以美元计价,在投资中国企业时配置适当的汇率产品仓位也能够有效抵御人民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不是高风险高回报么?为何反而是抵御风险?

 

事实上恒生指数期货设计的初衷,还真是因为1985年股灾后香港期货交易所为了投资者能有多一种套利模式对冲市场波动风险而设计的工具(详见《从一张黑白照说起,香港交易所是如何炼成的》)。当然,由于衍生产品具备杠的属性,因此如果投资者用来做单边策略,确实会出现高风险高回报的情况。

 

什么是结构性产品?


香港交易所的衍生产品包含衍生权证、牛熊证和股票挂钩票据,市面上有非常多的介绍,香港交易所的官网或直接输入www.hkex.com.hk就有最权威的版本。

 

窝轮来自英文warrant。窝轮和期权类似,但不同的是:期权市场上,普通投资人都可以无中生有卖出期权。但是,股市中,只有特定机构可以无中生有地发行窝轮。用A股的说法就是创设认购权证。它不是上市公司发行的,而是券商或投行创设的。窝轮到期不需要买股票或买股票交割,交易所自动把差价(市价超过认购价的部分)划到帐户上。在港股市场,不光有股票窝轮,也有股市指数窝轮;不光有港股指数窝轮,还有道琼斯等指数窝轮,甚至还有和商品期货挂钩的窝轮,比如小麦窝轮,黄金窝轮。这类窝轮实际上是期权的变种,为的是便于散户参与期权交易。

 

牛熊证是香港交易所2006年6月12日才引入的结构性产品。它是一种期权,也是一种反映相关资产表现的结构性产品。牛熊证类能追踪相关资产的表现,而毋须支付购入实际资产的全数金额。有牛证和熊证之分,设有固定到期日,投资者可以看好或看淡相关资产而选择买入牛证或熊证。


牛熊证是由第三者发行,发行商通常是投资银行,与香港交易所及相关资产皆没有任何关连。牛熊证多数是以股票或股票指数作为标的资产,但也有不少其他资产,例如货币和商品等。牛熊证的期限一般为3个月至5年;按与标的资产的价格关系区分,与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相对应,看好标的资产后市的投资者可选择牛证,相反则选择熊证。

 

挑选权证应关注的三大因素

 

由于涡轮和牛熊证的发行主体以及合约对手都是发行商,因此选择买哪个做市商的哪只产品十分重要。香港较为出名的证券化衍生产品发行商包括法兴、瑞银和瑞信等等。一般投资者做法是在决定投资方向后,根据不同的风险承受和回报能力选择收回价,然而单算恒指相关的牛熊证已经有上千只。上千只权证产品,每只都有不同的行使价、回收价、换股比率以及到期日等。即使收回价贴近,要挑选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少初学者选择结构性产品时,会以当时的成交作为考量标准,认为成交量大的流动性就越好,产品素质就越高,然而这是一个美丽的误解。今天的成交量大,不代表明天也一定大,因此更加重要的应该是观察不同发行人提供的流通量(Size),买卖之间的差价以及差价的稳定性来比较做市商的开价积极性。和内陆朋友来香港时换汇一样,买价和卖价越小意味着汇率越吸引。权证产品中越窄的买卖差价以及越大的流通量,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投资收益。部分发行商资料可以在hk.warrants.com中查询。

 

香港交易所衍生产品的“小目标”和“大计划”

 

衍生产品(Derivative Products)是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股票、利率、外汇(汇率)和商品等交易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


在香港交易所买卖的衍生产品主要是期货和期权,其相关的资产可以分为股市指数、股票、利率、定息(债券)和黄金期货等等。根据最新一个季度的数据,下表列出了2017年第二季度所有产品种类和交易量情况。


来源:香港交易所

 

从表可见, 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H股指数期货及期权和股票期货及期权是香港交易所最受欢迎的衍生产品(需要注意不同产品保证金不同)。除了香港交易所本身之外,其2012年收购的LME商品交易所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上也占有重要地位。2016年4月份,港交所还成立了前海联合交易有限公司QME(注册资本4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肖萍,李小加任董事长)。股东组成包括港交所(股权占比90.01%)和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股权占比9.99%),为期货战略埋下伏笔。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今年5月份在LME亚洲年会2017前海分论坛上公开表示:LME和QME共同服务于港交所的“两条腿并行”大宗商品发展战略。与内陆交易所互联互通,互挂互惠;现货战略——走出去买、走进去建。将“走出去”收购的平台如LME,与“走进去”建设的平台如QME有效互联互通,打造现货大平台,然后与期货贯通,与国际贯通,利用自己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增强中国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力。香港交易所也是看到中国内陆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希望把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经验带到中国,在内陆建立起一个类LME的大宗商品生态圈。

 

香港交易所副总裁李刚也曾表示:香港交易所在前海设立的交易平台实质上是价格发现中心和买卖撮合中心,服务于内陆的实体经济客户,而这些客户每年在基本金属的消费量在全球总消费量的占比超过50%,市场巨大。

 

交易衍生产品应该注意什么?

 

在香港交易所买卖的期货和期权,统一由交易所作为价格发现和买卖的撮合平台。因此不存在窝轮和牛熊证般有不同发行商和做市商的区别。和内陆的期货以及期权产品一样,投资者只需要关注相关产品的流动性是否足够即可选择相对应的产品。然而在投资的细节上,香港和内陆还有许多地方不同。

 

以交易时间为例,香港衍生产品市场与证券市场一样,在星期一至五(公众假期除外)交易。不过,各项衍生产品的交易时间(包括最后交易日、到期日及最后结算日等 )则不尽相同,投资者可到香港交易所网站“产品及服务”下的“衍生产品”栏目参阅各项衍生产品的交易日志及合约概要。以恒生指数期货为例,除了日盘证券交易时间外,还设有夜期时间,投资者在欧洲和美国交易时间也可以轻松利用对应产品来对自己的组合进行对冲或做单边的投资部署。除此之外,还有期货和期权的保证金、交割日期、相关的交易收费等相关信息,投资者应该仔细阅读产品的介绍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再进行投资。

 

由于期货及期权所涉及的风险较其他现金产品高,所以并非适合每个投资者。投资者必须衡量其承担市场波动风险及负担亏损的能力。所以在开户时所有的客户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刚接触期货和期权产品的内陆投资者,应该咨询经纪或合资格财务顾问,分析期货及期权是否适合其个人需要。

 

总结

 

作为亚洲金融中心,香港拥有多元化的投资产品和工具增色不少,香港交易所结构性产品和衍生品日益增长的成交量以及越来越丰富的产品证明了市场的认可。从投资者角度,我们即便不参与相关产品的买卖,适当的了解也有助于更全面认识香港金融市场。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在交易所网站查找更多资讯,或许能挖掘出更多的投资机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