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常用方】六味地黄丸的前世今生

 阿建2xrt3xp2dw 2018-09-02

说起治疗腰膝酸软,肾亏阴虚,想必许多人脑海中闪过的第一名词就是六味地黄丸。



的确,无论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洗礼,还是现代临床的神奇功效,六味地黄丸确实是许多中医放在手边的常用中成药。


但实际上,六味地黄丸最早的用处并不是治疗阴虚肾亏,而是作为幼科补肾专药,被用于小儿五迟之证


“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

--《医宗金鉴》


六味地黄丸脱胎于张仲景的八味丸,减去了肉桂、附子两药,弱化了阳气的补益,使得药性更为偏向平补。比起八味丸,也就更加适合长期补益了。


六味·起源


钱乙其人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著有《小儿药证直诀》,确立了中医儿科的诊疗体系。


北宋年间,民间神医钱乙,以一剂黄土汤治好了太子的病,平步青云,授紫带金,跻身于太医之列,引得妒忌无数。


人们私下纷纷议论:“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有的更是说:“钱乙只会用土方,真正的医家经典怕是懂得的不多。”


一日,钱乙和弟子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



他嘲讽地问到:“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

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忘了吧?”



钱乙笑着说:“没有忘。

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


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

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



这位大夫听了,心悦诚服,十分敬佩,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


六味·简述



方歌有云:


六味地黄益肾肝,

茱薯丹泽地苓专,

更滋阴都气五味先,

肺肾两调金水生,

麦冬加入长寿丸。


六味地黄丸为中成药,是补益剂,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最早见于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原治小儿发育不良的“五迟”证。现代多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症状。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方中六味药合用,三补三泻,以熟地黄、山萸肉、山药三补为主,滋养肝、脾、肾三脏;以泽泻、茯苓、丹皮三泻为佐,渗湿清热泄浊,寓泻于补、泻不伤正。


六味·医案


明代医学家薛立斋极其擅长使用六味地黄丸,文献中就有一则他用六味地黄丸合方治疗自己的医案。


病例



“余奉侍武庙汤药,劳役过甚,饮食失节,复兼怒气,次年春,茎中作痒,时出白津,时或痛甚,急以手紧捻乃止”。

诊断: “此肝脾之气虚也。”


组方

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加黄柏、柴胡、山栀子、茯苓、木通。


按语


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补中益气丸补脾胃之气。

加黄柏清下焦湿热;

加柴胡是入肝胆经,可疏肝解郁;

加山栀子清三焦之热;

加茯苓渗湿,薛立斋此时一定是判断自己体内是有湿气,利水渗湿,水湿去掉以后,脾气升发;

加木通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薛立斋吃了这个六味地黄丸和补中益气丸加味以后,

肝胆经郁热之气去掉了,肾阴也补足了,脾气也生发了,

身体开始恢复了正常,病自然就痊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