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六经病“欲解时”

 恒之中医养生 2018-09-02

1.   每经病“欲解时”为何是三个时辰  

        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每经病都给出了“欲解时”,遵其义反推,那六经也必都应有其各自的主时(经气旺之时)。如此,六经病“欲解时”或六经“主时”配属十二时辰,则每经各应配属2个时辰。但实际上仲景却将每经的“欲解时”定为3个时辰,这给古今学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以至于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传统上,人们多对此避而不谈,而是直接借用《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的论述,言日间为三阳经所主,以此来解释少阳为初阳主升,故病愈于平旦前后(寅至辰),太阳为三阳已隆,故愈于日中前后(巳至未),阳明病为阳消主降,故病愈于日西前后(申至戌)。但上述说法却无法解释三阴病的“欲解时”为何重叠,六经的主时又到底如何。

      其实,在明白三阴三阳的时序后,对仲景所谓的六经主时和(或)六经病的“欲解时”各为三个时辰也就不难理解了。自然界阴阳和人体阴阳一样,均处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动态平衡中,阴阳虽然各自处在动态的消长平衡中,但自然界和人体个体阴阳的量,却保持着总量的相对恒定(甚至有人将其称为阴阳守恒定律)。故厥阴之尽,必促少阳之升,阳明之降,必继少阴之收,所以少阳、厥阴共主从寅至辰时,而阳明、少阴共主从申至戌时。如此,六经中因其主时有两次重叠,故将十二时辰分于四则每经各得三个时辰。见图4。同理,六经病证也可能借助于经气旺时而解于各自所主的时辰前后。

图4   三阴三阳与十二时辰配属关系示意图

 

                    六经病鈥溣馐扁澋牧俅惨庖邂斺敚1)            

                     
  2.  关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 

        从上面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仲景所谓六经病的“欲解时”,也就是六经经气各自的旺盛之时。在六经病的过程中,如果人体正气恢复,此时最容易借助自身之力而驱邪于外,故病最可能愈于此时。但仲景所言少阴病与厥阴病的“欲解时”又为何并非是本经经气旺盛之时呢?笔者认为,要明此理,则需从阴阳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言:“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日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人体抗邪能力虽然必须以阴阳为共同基础,但主要是通过阳气来发挥。阳气日腾于天,达于外,为生机的敷布者,寿命的赋予者,故能居高临下,居外统内,从而使人能顺天气,在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中卫外御内,保持身体的健壮。故凡阴阳相继,总以阳气为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而在六经主时之中,独以从亥至丑间三个时辰(太阴主时)为阴极,因此笔者认为,三阴经主时虽分列于从申至辰上,但由于阴阳合主之时从于阳,故三阴又主要合主于此三时,这也符合古人所谓“天大地小”的说法。同理,对于三阴病“欲解时”,也均应在此三个时辰左右,此时阴阳相交,所谓阴尽阳生,阳生阴长,而邪易却。但仲景为何又言太阴病欲解于“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于“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于“从丑至卯上”呢?笔者以为,所以言此,盖主要在于示人以三阴病欲解的顺序和难易。太阴为三阴之表而主开,阳生则水谷清气入而能化,身形能长,故先愈;后天之本旺则少阴之精血得充而藏,故次愈;精血藏而后能厥出化生阳气,故厥阴后愈。                                                     

三.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既然六经病的“欲解时”为六经的“主时”,那么当各经病证在其经气旺盛之时,机体最容易借助自然界和自身的阳气而驱邪外出,从而使病可能得以解于此时。临床上,六经病证在其“欲解时”会欲解或由于正气奋起抗邪而显得病情反而加重(如阳明腑实之日晡潮热),但总体来说,都是病情发生规律性变化的时刻,对指导疾病临床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有助于由病情起伏的时间特点来判断病势的重心,或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遣方用药,还可能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具体表现在:(1)辅助诊断。如《伤寒论》第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日暮是阳明主气之时,烦在日暮,就可以确定病位在胃。“脉已解”说明邪气已去,“微烦”提示是由于病后脾胃虚弱,强令多食,食不消化的缘故。故此时可减少饮食,使脾胃恢复正常,而烦自除。(2)指导用药。仲景《伤寒论》方后注中均载有药物的具体服用方法,除了常用的“日三服”和“再服”外,还有“日三夜二服”、“日三夜一服”和“日再夜一服”等特殊服用方法,多随其证情不同,择时服药。如第351条“病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其服用方法为“日三服”,但“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条)”,服法则改为“温分五服”,这种服药方法的变化,充分考虑了人体阴阳的规律变化,能充分调动体内积极的抗病因素以增强药力。(3)预测疾病转归与预后。如厥阴病篇第332条“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说明疾病如果治疗及时恰当,再得天阳之助,在经气旺盛之际,其病最有可能向愈。但同时也暗示,如果病人不热反厥,即人体虽得天阳之助,在经气旺盛之际仍不能胜邪,则疾病可能有恶化之趋势,演变为《伤寒论》后文所论及的“除中”,预后则多为不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