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宇深度解读反杀案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武器效应

 在路上随缘 2018-09-02
你真的看懂反杀案了吗?


普通人觉得反杀案是个法律问题,焦点在于海明正当防卫是否成立。其实,在心理学家眼中,这起事件背后还隐藏着更深的心理学。通过纪宇老师的分析,会让大家对这起事件看得更为透彻。


这起事件中绝不是简单的“路怒症”可以解释的:刘海龙为什么敢如此咄咄逼人,仅仅因为他看起来像黑社会?于海明真的是靠幸运捡到了砍刀吗?他砍人的勇气究竟是哪里来的?这些深层问题要靠心理学来解释。


反杀案回顾:8·27昆山持刀砍人案


8月27日,江苏昆山市一路口,一宝马车与电动车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双方争执时,司机刘海龙从车内拿出刀砍向骑车人于海明,之后长刀不慎落地,于海明捡起长刀反过来持刀追赶刘海龙,最后刘海龙反被砍倒在草丛中。9月1日,昆山市公安局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下图为砍人反被杀的刘海龙。


      

为什么轻微的交通事故最后变成命案?


这就不得不提社会心理学中的“武器效应”。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侵犯的“武器效应”。他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受环境中的武器线索影响。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实验参加者,然后,实验安排  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电击时周围情景有两种不同设置: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另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结果,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正是看到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的“武器”有关联。正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武器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行为暗示,对其攻击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车内有砍刀,刘海龙才敢咄咄逼人欺负电动车司机。如果他没有任何武器,可能暴力事件也不至于持续升级,另一方面,如果于海龙没有拿起武器,恐怕他也没勇气去追击刘海龙。一起轻微的交通事故之所以变成了命案,这把刀对冲突双方的心理都起到了微妙的变化,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他们潜意识中发生的,他们本人都没有清晰地觉察到!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武器效应”。        


刘海龙之死给我们的教训


俗话说,人生四戒,酒色财气。刘海龙,有前科,一身纹身,车内藏砍刀,醉酒驾车制造交通事故,主动寻衅滋事殴打电动车主,最后落得反被杀的悲惨结局。刘海龙倒霉就倒霉在'酒'和'气'两个字上,这值得我们所有人警醒。纪宇老师提醒大家:“酒色财气君莫沾,没事常学点心理学,帮助自己控制情绪,解除烦恼,何乐不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