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里的泥巴房子,最美

 关陇之 2018-09-02

[插头崖游客中心]


山水聚落 


插头崖游客中心位于秦岭国家植物园田峪河谷内,距西安70公里,是植物园深度体验区的入口。原有游客中心仅有五栋一二层的小楼,建筑功能面积,形象均不能满足植物园的定位和需求,因此需要对场地和建筑进行整体的改造和提升。我们保留了一部分旧建筑,增加了一些新建筑。并通过经营位置,化整为零的手段,使建筑以聚落的形态融于自然环境,同时也使其成为游人欣赏自然风景的媒介。


▼山水间的建筑聚落


▼聚落型的建筑掩映在自然之中


 


布局重构


游客中心的场地在秦岭田峪河谷的一处河畔台地,从河岸对侧伸出一片崖壁,基地周边景色优美。原有的游客中心既没有合理的布局,在形态上也缺少对自然山水的尊重,与环境格格不入。同时,业主想尽量利用原有的建筑,五栋房子只拆除了两栋,其他均作保留。同时,场地内的高大树木也基本被保留下来。


▼布局上的散,带来了聚落型的空间体验


▼场地内的高大树木基本被保留下来


▼新的盒体与原有建筑一起将远山纳入空间的布局


▼夜景


完成了第一步的场地清理,我们首先将停车场和盥洗室规划在路西,使路东临河的场地不被过多的干扰。在路东我们将一个个功能盒体摆放到场地中,通过山水和树木自然的引导,每个盒体选择出适当的体量和位置。展示与服务面积较大,安置在相对较空的地块,餐厅临河,茶室面崖,盥洗室藏于竹林中。这些新的盒体与原有建筑一起,将河滩,崖壁,树木,远山纳入空间的布局,初步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的山水聚落雏形。


▼设计概念

 

紧接着我们对功能盒体的四面墙壁进行了形式上的拆解,保留两面实体墙面的围合感,另两个墙体,根据功能与视线的不同,或远或近的被向外推出。不同高度的墙体形成空间上的交叠。至此,游客中心的聚落式格局基本确定,它由6组八个大小不一的建筑组合而成,总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布局上的散,带来了聚落型的空间体验。建筑体量的小,伴随着拆离与交叠的空间构成,更进一步消解了体量,并让建筑与环境之间,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穿透。


▼空间的转折和透明增强了内与外的穿透


▼玻璃框出室外的景致


 

材料共融 


我们重新利用当地材料,黄土再夯筑成墙,青瓦立砌成铺装景观。于此同时,银灰色的金属横向墙面扣板轻盈而现代,透明的玻璃幕墙让立面看起来明亮通透。而在靠近河岸的茶室,我们使用窄条的木纹清水混凝土。混凝土的材质加强了建筑浑然一体的体量感,而窄板木纹给予建筑更好的尺度与肌理。如此多样的新旧材料同时使用,就需要一个使用原则。我们结合空间的操作将材料均匀混合,错落间隔。材料使用上的离散与对比,强化了设计概念中山水聚落的构想。传统的材料,带着时间的痕迹,与现代的材料构成一种富有张力的联系。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一起,为新的聚落提供了人文的表情。


▼夯土墙和金属墙板的融合与对比


▼金属表皮和透明的玻璃幕墙带来现代和通透感


▼材料使用上的离散与对比


▼靠近河岸的茶室使用了木纹清水混凝土


▼不同的肌理为场地带来典雅的氛围

 


景观加持


景观的设计仍然延续了山水聚落的构想。在景观铺装上我们借鉴传统村落,每个单体建筑之间用青石板汀步道联系,或曲或直。靠近水面,用防腐木的架空步道进行景观节点间的连接。建筑围合出来的庭院,用回收的小青瓦立砌搀白石子,制作成云形的景观图案。其余空地,用河滩上的白石散铺。树池用钢板收边。我们设置污水池进行集中污水收集,经过二次净化处理后再用于植物的浇灌。同时,在场地的低洼处设置雨水花园,收集屋顶和场地排放的雨水,通过生态化的净化处理后再将雨水排入河道。


▼建筑之间用青石板及木质汀步道联系


▼景观节点局部,各种要素在这里汇集

 


四季茶室


四季茶室是沿河放置的五米见方的单层混凝土盒子。面向沿河风景,我们在茶室设置了两个上下的取景窗。上窗观崖,利用结构的悬挑将平面的窗户扩展成“凹”字形转角窗,与此同时,上窗被向前推出,形成宽大的窗台。品水的下窗也因为上窗的延伸而离人更近。在构造上,隐藏窗框的处理使景观最大限度的开放,田峪河水仿佛就在脚下流淌。建筑的室内外都用窄板木模的混凝土现浇,平台则利用竹钢板制作,形成与建筑一体化的桌椅。室内设有壁炉,以供冬季取暖品茗。外部架设楼梯,用于夏季纳凉观景。茶室共有两处,形态一样,但位置经过仔细推敲,因此借取的景色各有不同。


▼茶室是沿河放置的五米见方的混凝土盒子


▼茶室在光影下的尺度与体量


▼细部


▼带有上下两扇观景窗的茶室


▼平台利用竹钢板制作,形成与建筑一体化的桌椅

 


综述


游客中心从功能上是一个当代的产物,因此我们设计的初衷,是尝试用一种当代的建筑方式去回应秦岭里的房子这个命题。它不应被符号式的历史文化所裹挟,也不应被城市化或是乡村化的风貌所左右。在我们的心目中,它应该简约朴素,既能让出山水,也能体验自然。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秦岭那么大,方寸间四两拨千斤。


▼茶室施工过程


▼整体施工过程


▼模型


▼平面图


▼剖面图




项目名称:插头崖游客中心
地理位置:秦岭田峪;面积:1,400平方米
业主:秦岭国家植物园

设计单位:土木石建筑 

设计团队:杨期力,白岩,李放,王栋,张文,马丽娜,陈炳光,李通,高欣妍, 原婧雯 
驻场主持:王栋,李放;摄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金凤书院]

2016年初夏,我们从秦岭脚下的金凤村顺着小道沿北坡而上,在一个三叉路停下,四周林木茂密。林间隐隐有一个小口,顺口向上几步,才发现迎面一个空置的三开间二层小楼,平顶,白瓷砖贴面。在小楼南侧靠里一些,一栋老房子已圮。拆下的砖瓦被弃置在一边,夯土墙已被压平,尘归尘,土归土。站在场地中央环顾四周,四面不同种类的树木,高低错落,将这块仅一亩半的空地围绕其中。爬上小楼的房顶,视线比树梢略低,路已隐没,而北面关中平原的村子透过树叶隐现,向西望秦岭北麓的山岭,起伏连绵,山势逼人。一个秦岭里的桃花源,这是我们第一次去现场的强烈感受。


▼金凤村旁的金凤书院

 


秦岭里的桃花源


在这之前,秦岭植物园的业主表示希望在这幽静处修建一个小型的文化设施,一是作为园区研究人员工作交流的场所,二是留出空间能对一些专业的书籍进行收集与整理。场地的选址在金凤村边,因而这栋房子取名金凤书院。


▼金凤书院鸟瞰—五面风景的院子

 

四面风景的穿透


我们想建一个院子,作为书院设计命题的回应,但它却需要有四面风景的穿透,用作对绿荫环绕的场地的回应。在这听似矛盾的前提下,我们开始在场地的东南角新建一栋一层的房子作为研究人员学习交流的工作室,间隔一定距离向西设置一个小的茶室。这两个一大一小的空间被同一个屋顶覆盖,形成一个L型的布局。同理在场地的西北角再新建一栋两层的房子用作住宿,间隔一定距离向东设置一个藏书阁,也同样构成一个L型的布局。两个L性的体块自然而然在场地中间围合出一个院子。而这两个L型又稍稍分离,且转动一定的角度,让东西向的视线和风景在院内贯通。而在每个L型体量下的空隙,又让风景从南北方向互相穿透。站在院子中央,既能感受到建筑的围合感,同时又体验着四面风景的穿透。


▼金凤书院入口


▼入口局部


▼穿透风景的院子(西北向)


▼穿透风景的院子(东南向)

 


枯山水的抽象庭院


如果说外部的绿荫围出了一个场地的桃花源,两个L型体量围合的,应是一个抽象的核心。在我们的构想中,这里是静思的庭院,抽象的枯山水是她恰当的表现方式。庭院内不种植植物,仅留灰白色的细沙和几组顽石,构成一个抽象的精神世界。而只有青石板铺就的汀步,将这抽象的庭院与外部真实的风景衔接在一起。与此同时,为了增加进入这个场地和庭院的期待感,我们将进入场地的入口进行了调整。新的入口设置在场地北侧,与场地的高差更大,也更为隐蔽。从入口进入庭院,需要更多的曲折与迂回。这也会让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更好的去体验这桃花源深处的幽静读书处。


▼抽象的庭院

 


老房子的复魅


与当代的二层平顶小楼相比,已垲的土墙和散落的青瓦似乎更带有一种场地的传统魔力。我们决心复魅已垲的老房子,虽然结构和空间已经现代化了,但我们还是把材料表达留给了传统。黄土加秸秆制成泥墙抹面,青瓦再收集依旧铺在斜屋面上。不经意间,你会认为这栋房子还是之前垲掉的那栋,只不过空间与布局,带来了熟悉中的陌生。


▼书院室内



第五面的风景


当初站在小楼屋顶去欣赏秦岭的那一刻感动依然萦绕着我们。我们设想在新建筑的屋顶上加一个平台,一个能毫无遮挡的去感受秦岭风景的地方。为了诗意的到达这个地方,一个从庭院开始的云径是必要的。之所以称其为云径,是因为它迂回上升的态势。而屋顶上的这个平台,展现出一个与庭院四面水平风景不同的第五面——跳脱的风景。


▼庭院与屋顶平台的构成


▼屋顶上延伸的平台


▼第五面的风景

 


结 语


金凤书院是土木石尝试使用不同的设计方式回应秦岭里每个具体场所的实践之一。如果说插头崖游客中心的核心理念是尝试创造秦岭中的山水聚落,而金凤书院则更像一首感性,自由的秦岭写意诗。


▼概念生成


▼分层轴测示意


▼一层平面


▼1-1剖面图

项目名称:金凤书院;地理位置:秦岭金凤村
设计单位:土木石建筑 ;业 主:秦岭国家植物园
设计团队:杨期力,白岩,李放,王栋,张文,马丽娜,樊李烨,孙瑞基,原婧雯
驻场主持:王 栋
摄 影:张超建筑摄影工作室



[新书推荐]

新微设计10大“最美系列”图书之

《大美小镇》

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 · 最佳乡村建设实践

点击下方图片订购该图书

[民宿游学推荐]

高端民宿游学之旅 · 莫干山

报名倒计时,剩余少数名额...

[9月18日-9月21日]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活动详情

如今说到民宿,必提莫干山,说到莫干山,必谈民宿。莫干山已然成为民宿的代名词,甚至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之一,这里到底有何致胜的不二法门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9月18日-9月21日,让我们一起前往莫干山,一探究竟......

温馨提示:本次民宿游学限40人,目前剩余少数名额,有意参加者请及时联系刘老师报名(电话&微信181 7945 0320  )。


给大家推荐一个超棒的设计号

新微设计 | 中国第一设计微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