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练江下游也出个余锡渠

 小城渔夫 2018-09-02

导读:

李冰 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治水建奇功,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建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余锡渠 解放后澄海县第一任县长,有赤脚县长之誉,文革受迫害而逝。在任期间大倡平整改土、兴修水利,治水是对澄海人民的最大贡献,影响惠及潮汕地区,构建了具备历史前瞻性的排灌分开体系。


建国后第一任县长余锡渠是澄海的李冰,又不仅仅是李冰。他构建出来的排灌分开体系适用于农业社会,更是领先于工业社会,并将在今后的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有时候会联想,假若练江下游也出一个余锡渠,练江会不会还象现在一样...

(一)

神奇的自然界给我们很多启示。生物学中,高等动物如以人类为代表的哺乳动物有一个科学的循环体系,动静脉分工明确,虽平行交叉但互不相混,动脉负责输送营养,静脉负责运输“污染”的血液,彻底的清污分流。而低等动物如腔肠动物则物料同进同出,食和排混合,同流则合污。这是我所理解的自然界对于分流制和合流制的初始体现。

(二)

其实潮州的先贤们已经把清污分流的思想深入骨髓,食水从韩江引来而排水通过枫江排往榕江的潮州府城,早千年于西方文明实践雨污分流和清污分流的理论,不知地处韩江入海口的澄海是否从上游的潮州得到清污分流(排灌分开)的启发?在这方面,赤脚县长余锡渠不止是一个水利工程师,可谓是一个科学家和战略家。

(三)

治水定大格局。

余锡渠就象一个老中医对人体平衡有着深入研究一样对于澄海的水利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敏感的触觉。南断牛溪口,北截鲤鱼洲,西滩蓬洞河,东移沙坝头”,把韩江流入县境的17条支流缩减为6条,兴修排灌、防咸潮工程,改良沙(咸)田十几万亩,旱涝保收,一跃改落后为先进,澄海成为全国第一批“吨谷县”,1957年粮食单产已甲全国。
他广泛搜集水文资料,“下乡访农叟,恳切问温寒”,吸取防洪御旱经验,“朝涉莲峰水,暮登程洋岗”,足迹遍及全县各个角落,对全县的水流、土壤、地势,作了深入的调查,制订出澄海县兴水利、除水害的蓝图。

1958年至1959年冬春,更是以人工兴建“三桥”大型建设工程,彻底解决灌溉和交通问题。先外砂大桥(闸)为案例,再莲阳大桥(闸)和东里大桥(闸),“一年飞架三长虹”,“从此江水遂人愿,不向东去向西朝”,土办法丝毫不逊现代土木工程队。至今三桥已被原位改造,而总体功能依然未改,只是灌溉的第一功能让位于供水。 

治水的成功,奠定澄海发展的大格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生产条件,从此使澄海人民真正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大环保观念,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和历史前瞻性。

(四)

梳理排灌渠系,打造几大围和灌区。

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要用到“知识树”,而水利渠系就是澄海诸多韩江入海口的“水利排灌树”。利用入海三角洲和河天然河床的特点建设排灌渠系,打造澄海几大围和灌区。初始应用于农田水利的排灌分开体系,与工业社会清污分流道理共通,开创了污水治理雨污分流的先河。

兴修水利、修筑三桥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从水利方面去考虑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在环保上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由于澄海水利发达,排灌分明,工厂产生的污水不会轻易进入灌溉用水,因此污染事故发生的机会就从源头上减少了。

有工业就必定有污染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澄海也从以前的纯农业县向工业强区大力发展,很多排灌分明的片区逐步演变成排灌分明的工业区,澄海在工业大力发展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有好的水源,得益于其远见的眼光,说明了他的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的。

(五)

植根排灌分开的思想。

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地表水系发达的东南沿海,完整的排灌分开渠系极为少见,其先进性无可比拟。
环保行内人士都知道,灌沟属于地表水IV类水(农业用水),按照法律规定,污水只需处理达到省标2级标准就可以排入。直至今天,新的水污染防治法征求意见稿中,方见到【农灌水质要求】的具体规定。但是在澄海,远在解放初,不论官民人等,大家都守护着一个共同的准则:污水只能排入排沟,决不排入灌沟排灌分开理念完全植根在澄海民众头脑中。

在一片地毯上放一杯咖啡,虽是好东西,但一旦倾倒,就有污染的隐患。同理,一个污染型的工厂,建设再好的污染治理设施,也会有故障、意外事故发生的机会,难免有污染事件出现。但是排灌分开可以保证不会出现大的污染事故。因此,在几十年以前就能把整个澄海排灌布置分明,确实体现了从源头控制的先进思想,具备超前思维。

澄海排渠小知识:澄海区主要排渠有“一八”围的南排渠和中排渠,主要接纳上华镇、中心城区的工农业和生活排水,苏溪围有利丰排渠、南成排渠、合昌排渠、狮尾排渠、新拍溪、隆都大排渠,主要接纳莲下镇、莲上镇和溪南镇的工农业和生活排水,苏北围中的头冲大排渠和苏隆大排渠,主要接纳东里镇、莲华镇和盐鸿镇的工农业和生活排水。

(六)

网上流传一道变态的数学聪明题,说变态的游泳池管理员,一边进水一边放水,请考生计算出池子多久才会干?

这刚好说到了点上,当增量比减量还多的时候,污染治理就是空谈,只有断增量或减增量,加大治理力度,才有可能取得污染治理的最终成功。

目前,“断源、截流、疏浚、治污”成了练江整治的关键词,而断源和截污是基础,疏浚和治污是手段,建立截污体系、清污分流是重中之重,实际上是成败的关键。

纵观截污工程和雨污分流,实际上就是排灌分开的现代版,其核心思维是一致的。上世纪50年代余锡渠已经在韩江入海口河道设计并付诸实施,其功效将见之千秋万载,如果在同期的练江整治中也贯彻这一理念,行否?

(七)

练江与韩江下游区域异曲同工。

不同之处。首先是河床高低产生了天然的优劣势,韩江的河床高,城镇污水难于自流入河,而练江的河床低,是一条天然的纳污河。其次是上游来水的差别,韩江尤如天上银河,清澈如练,上游来水水质优良,而练江上游流沙河已经污染严重,交接来水水质已经极差。第三是产业结构差异大,韩江流域的产业结构与练江流域的产业结构差别很大,相对而言,韩江流域产业清洁程度比练江流域高。

泛滥和咸潮是共同特点。“暮春苦旱田断水,枯苗叶上飞螟蛾;初夏长夜风吹雨,荒土洋中浸稻禾;秋潮冬涸盐满地,洲中人民灾难多”是解放初期韩江给人们的印象。而练江流程短、落差小,加上河道弯曲、排洪不畅,建国前常泛滥成灾。天旱时咸潮上涌,造成广泛的咸害。

截流和设闸都取得成功。在上文中已经对韩江整治有了详细的介绍。而练江也于上世纪50年代以后进行了综合整治:在上游及各支流建水库进行蓄水,干流裁弯取直16处;缩短河流长度23.4公里;山前截洪排洪,有效地控制了水旱灾;海门建桥闸,消除了咸害。

同样地处入海低洼地,抬升水位要靠入海桥闸。潮汕平原,实际上为韩、榕、练三江平原,三江下游都存在冲积三角洲,其地质水文甚多相似。韩江下游已经成功实施排灌分开,而练江究竟适不适合排灌分开的渠系,至今仍是个谜,本人还没有看到有关的研究,但觉得至少在练江下游区域存在共通之处。在沿海区域,大家的海拔没有根本性的差别,只要设计合理,入海桥闸一抬升水位,河水完全可以实现自流灌溉,排灌分开的渠系就有了基础。

(八)

排灌分开演变为排灌结合,历史的倒退。

人们一向错误的把澄海的苏隆大排灌(苏北片)和浏沟(新溪片,以前隶属澄海)定位为排灌结合。实际上两者早期的建设完全是排灌分开的,后来因澄饶联围和新溪海围围海造田,围海片区灌溉水量需求急增,不得以将排渠水倒灌补充供应,造成了现在苏隆大排灌和浏沟下游区域排灌结合的方式。而一时的急功近利,带来是的历史性的悲痛,上世纪90年代新溪水厂在新津河的取水口处于感潮断面,浏沟是其咸水倒灌时的应急补充水源,排灌结合方式给了新溪水厂很大的麻烦,直接影响到民生问题。把水厂水源的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还是接踵而来。

(河流型排灌渠系,一般没有排灌分开的设计) 

一代的科学决策是多么的艰难困苦,但福泽的是子又及孙,而一时的急功近利则是易如反掌,却吞噬了祖辈多年不懈的努力。在三角洲入海口地带,规划发展必须遵循河道切割的构局,而排灌体系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如能从围、块和水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一切迎刃而解。在尚未彻底解决雨污分流问题的时候,我们痛惜于排灌分开向排灌结合的演化,也忧心于历史脚步的倒退。

假如也出一个余锡渠,他能把练江入海口区域整理出一个清污分流的排灌体系吗?带着这个问号,我们一起来治理练江...

背景链接:

韩江 东南沿海潮汕最大河流,因纪念唐韩愈而称韩江。由梅江和汀江至三河坝汇合,至潮州市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区,分东、西、北溪流经汕头市注入南海。水量充沛,水质优良。

练江 潮汕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广东省普宁市大南山,潮阳海门入海。上游称流沙河,下游水流平缓,水质污染严重,自2015年列入广东省重点环境问题挂牌督办。

本文初始是以论文格式编写,请教过水利专家,并经长期的思考,修改多版,最终以专业性散文的形式出现,水平有限,欢迎留言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