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理顺这些关系后,学中医容易多了

 山东中医竹林 2018-09-03

学中医最容易陷入的误区


作者 陈建国

 

导读:这句话总结的好,就是中医必须从头学起。那么用方药治病首先当学《伤寒杂病论》,但其中难以逾越的就是经方的六经辨证。此文基于中医理论历史发展的视角,宗仲景见病知源原则,分析中医的阴阳和五行这两个核心理论,从而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医的流派,以图为理解伤寒论的六经理论厘清源头,通过分析发现,中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阴阳理论时代、阴阳和五行共存的时代以及阴阳和五行融合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中医发展历史上的三个流派,仲景当为阴阳流派的杰出传人。

 

中医不好学,这几乎是所有中医人和普通百姓的共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中医不好学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两条,第一个就是今人没有足够的中国文化积淀,所以学起来吃力。中医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由于近百年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所以大家都受西学影响甚深,而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中国文化重视感性思维,而西方文化依托理性思维,所以大家学起传统的中医来相当吃力;第二个原因,就是学中医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想当然”。“想当然”的意思是,我认为就是那样的,或者说,我认为应该是那样的,而事实上却往往并非那样,如此学起来当然吃力了,学了许多年中医,甚至皓首穷经,却使得他我皆坠入五里雾中,由此感慨,中医实在是太深奥了!实在是不好学啊!

何谓学中医的“想当然”呢?比如,想当然地认为,古代前贤们和我们一样都接受过中医院校教育,都读过统一的课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历代前贤们和我们今天一样,生活在一个国土面积近12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里,有统一的文字和语言、度量衡;想当然地认为,古人与我们所学的中医和西医一样,都有统一的标准化、规范、指南甚至临床路径;想当然地认为,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那么历代中医前贤们的学术思想一定是根植于这两个理论之上的;想当然地认为,古代的一本中医书,一定是一个学术观点或流派;想当然地认为,张仲景作为中华医圣,其所著的《伤寒论》里面的六经辨证,当然是涵义非常丰富,这么一位圣人的六经辨证,这个理论当中当然有阴阳观点,也有五行、脏腑、经络、气化等等内涵了!事实上,是这样吗?

在此,我要提出一个观点,解决学习中医“想当然”的问题,就是要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中医,要在基于中医发展历史认识的基础上学习中医,这样才能使得中医学起来不那么纠结了。我们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中医发展,也就会明白,以上所说的诸多“想当然”确实是误区了。

首先,我们学习中医应该明确,中医是有流派之分的,中医有流派之分的观点可是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的感悟,我们把这段话直接引用到下面:

《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穿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不遗余力地为之上下求索。有一次看到晋·皇甫谧的《甲乙经·序》,才得到了答案。

序文说:“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所以,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必须从方证的大门而入。

其实,岂止中医有流派之分,我们中国文化都有流派之分。首先,中国文化由“儒释道医”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四个流派,而其中的每一个部分也都被传承出更加细化的流派。比如,笔者最近从郑州开会回来,附近的少林寺,就是属于佛家的禅宗一派。爱读武侠小说的同道都熟悉,即使是五岳剑派的华山派,还分为气宗和剑宗呢。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基于地域、习惯、环境和研究所长等因素,有流派之分,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会不会也是这样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知道,从总体的角度看,由于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那么有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有了中西医的区别。与此相同的是,我们除了目前所了解的中医,现在仍旧有蒙医、藏医、苗医、瑶医等区别,这些是不是可以说是不同的流派呢?当然是!我们初步了解一下藏医,就会发现,由于地域等原因的差异,藏医与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中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很多的不同,这就是流派之间的区别。

从历史的观点看,中医是有流派之分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从反复研读中医经典,就会得出这个结论,这是最直截了当的认识。

如果还是难以接受这个观点的话,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可能医学各有所长,或者说孕育出不同的传统医学流派。我举一个例子,中医大约在唐代流传到日本,日本在经过江户时代以后,古方派成为传承的重点,被称为日本汉方,到了今天,在经方的方证和腹诊方面作了很多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称为不同的中医流派吧,但是其源头,都是来自我们祖先的中医。我们回归到国内,从历史的观点看,中医的发展在当年,就存在不同国家或者不同诸侯国的区别,看下面几个历代的地图,我们是不是可以清楚的理解这事呢?

 有一种说法“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那么看看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地图,由于地域和国家的区别,会不会有不同的中医学术观点或者流派呢?

再看看我们非常重视的汉代,能不能理解中医在那个年代由于属于不同的国家,而在传统医学的学术观点或者核心思想的传承上各有所长呢?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一下中医的核心理论,阴阳和五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阴阳和五行,并非中医特有的概念和理论,此为共识,不细讲。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至今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对“阴阳”和“五行”概念的产生时期及内涵,曾有众多说法,各有所当,尚无定论。阴阳说和五行说,它们从远古各自独立发展,原来并不属于一个理论系统,这也是大家所公知的。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说的“阴阳五行说”不是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简单地结合的结果,而是一个与已往的阴阳说及五行说不同的、新的理论模式。

先说阴阳。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述了阴阳家的来历和社会地位:“阴阳家之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班固认为阴阳家来源于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羲氏及和氏。这提示,上古氏族社会就有了羲氏、和氏这样观察天象的专职人员,说明阴阳学说与天文知识有关。上古氏族社会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在两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尽管阴阳观念形成于氏族社会,但由于受文字、宗教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直到西周末年,夏、商时期神事笼罩一切的宗教迷雾渐渐散开,阴阳观念才由伯阳父提出。这提示,阴阳这个理论出现在大约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距今大约有7000年以上的时间了。

一般认为的五行理论出现于春秋战国《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也就是距今约3000年,比阴阳理论出现的7000年前,整整晚了4000年!

那么,创造传统说的阴阳五行说之功仍然归于邹衍。在中国思想史上,邹衍最早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相结合起来,提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邹衍是道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汉族,战国末期齐国人(相传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

观早期中华哲学文化,并没有五行的说法,更没有五行相克之理论。而邹衍认为,天地有五行,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

我们回到医圣张仲景的时代(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那时的阴阳理论流派已经流传了5000余年,五行流派已经流传了1000余年,而阴阳五行融合流派仅流传了约500年,既然仲景“勤求古训”,一定是读了不少古书,想必也包括了以上三个流派思想传承的著作,当然,以上仅为推论。

但是,有另外一条线索是清晰的,就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这个线索,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

神农时代属于上古时代,那个时代就发展了种植,还用草药治病。其实那时神农氏就是一个大的部落的名称,之所以称之为《神农本草经》,相当于今天的《中国药典》而已,其实仍有《神农之禁》、《神农之教》、《神农占》等著述。

炎帝部落的第一个首领比黄帝早500多年,是西方羌人迁入中原形成的部落,开始放牧为生,来中原后发展农耕,炎帝号称神农的传说可能有事实依据。

无论是神农还是炎帝,那个时代使用草药治病,指导的理论仅有阴阳而无五行,因为五行理论是在那个时代的数千年之后在出现的。

我们翻看《神农本草经》,书中并无五行理论,我们再看《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归于经方派,且经方的定义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其中也遍及阴阳观点而无五行理论。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断,古人使用中草药治病,最早支撑的理论是阴阳理论,这种以阴阳为指导来使用方药治病的流派,应该是发源于神农氏的居住地,即今天的陕西宝鸡一带。医圣张仲景“宿尚方术”,所以重点传承了以阴阳理论为支撑的神农流派,用六经辨证来指导经方的使用。六经辨证是阴阳流派的发展,其中并无五行理论,特别是六经的划分,完全是阴阳理论,而并非是以五行理论支撑的脏腑理论来区分的。

后世出现的五行、脏腑等理论,由于出现于当年黄帝部落所在地,所以托黄帝之名给著作命名。

那么,既然如此,为何后世用不同的解释方法来理解六经并应用经方,同样能够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呢?这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无论是以什么观点来理解经方六经的观点,都重视经方的方证辨证,这是主要原因;第二,虽然六经辨证是基于阴阳流派的观点划分的,但阴阳理论涵盖的范围很大!正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既然阴阳是天地之道,当然是无所不包的,什么都可以解释得通,把脏腑、经络、气化等等都放进去,也是可以解释的,因为是放到“万物之纲纪”的阴阳里面了。但这里强调的是,六经的区分是以阴阳为区分的,其中并无依照五行的理论来区分的六经的依据。

阴阳被古人称为天地之道,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中医理论的发展经历和阴阳理论时代、阴阳和五行共存的时代以及阴阳和五行融合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中医发展历史上的三个流派,仲景书为阴阳流派的杰出传人。

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难住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吓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之所以如此,是大家都陷入了“先入为主”的误区,只有通过历史的观点来分析中医理论,分析六经辨证,才能还原仲景书的真面目。

同样的是,无论传承那一代中医前贤的理论或经验,只有基于历史观点的认识,才能更好的传承,准确的传承。因为古人是希望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健康问题简单明白的告诉后人,而后人却往往把本来简单的问题糅合到一起,从而搞的复杂化。

当今,支持中医的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好,但中医必须从头学起,这是几乎所有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以上笔者的分析借鉴了大量他人努力考证的资料,但这些资料目前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中医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不懈追求。此文仅为抛砖引玉,期待更多中医人、学术界同仁共同努力,进一步丰富中医史,清晰中医理论发展史,把中医传承好、发展好!

欲做真中医,必学古中医,欲学古中医,须明古代前贤之真义!我们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