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三阴三阳/六经辨证

 广源恒顺 2012-05-12

论三阴三阳/六经辨证

论三阴三阳


我的笔记






学习参考



三阴三阳,  http://ap6./encyclopedia_media/main-usesc.asp?id=6734
中医的理论基础建立在阴阳五行上。阴阳的观念可说涵盖了整个的中国医学,而阴阳之说最初可以追溯到周易。阴爻与阳爻相配成四相,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原只有二阴二阳。中医的古代学者或认为四相不够用,因此将四相加衍成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这是中医对阴阳理论应用的一种开展,与一般易学家或阴阳家之所云自有不同。三阴三阳的理论,在中国医学上应用得十分广泛,无论在诊断上、药物上乃至在经络学说与针灸医学上,三阴三阳的理论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可说是中国医学的重要基础。兹分项叙述之如后:

六经辨证

中医诊断时,首先会辨别疾病属外感或是内伤性质。外感病指感染各种外源性病邪而引起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往往由表入里,疾病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与变化规律。治疗重点为祛除病邪,与内伤病以扶助正气的方式有很大分别。

张仲景(150~219AD)

后世医家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温病两大类。根据中医的观点,他们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辨证方法有异;伤寒病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温病则以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为基础。

六经辨证最早记载于汉代张仲景(150- 219AD)之《伤寒杂病论》中,该书对外感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原则。它针对外感病的普遍证候,根据症状特点,划分为六个证型阶段。分别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以此解说外感病势,以及相互间的传变关系。实际上六经辨证基本上描述了脏腑、十二经脉病的内容,但由于只注重分析外感寒邪病,所以是较局限的脏腑辨证。

由以上看出,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而言。伤寒病开始时,之邪从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经脉深入脏腑,发病过程有特定规律。中医描述为由表入里,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的传变,往往与正气、邪气、治疗、体质等因素有关。

一般外感病的循经传变途径

太阳(小肠经、膀胱经)
阳明(大肠经、胃经)
少阳(三焦经、胆经)
太阴(肺经、脾经)
少阴(心经、肾经)
厥阴(心包经、肝经)

太阳病 指外邪开始侵犯表体阶段。又称为表证

阳明病  指外源性风寒邪转化为热邪燥邪,直接传入脏腑,影响阳明经相关部位。亦可由于治疗失当导致津液虚耗所引起。表现阳气未衰,邪气盛极的激烈情况。

少阳病 指表证未能及时缓解,病邪开始侵入内里,但又未达内部阳明水平的过度阶段,属于半表半里之证。

太阴病 病位在里,表现虚寒湿证。是由三阳病传入中焦,或脾胃素虚所致。

少阴病  表示病在心肾,出现严重虚寒,整体机能衰退情况。

厥阴病  病变的最后阶段,正气与病邪相争。但身体正气已衰,阴阳严重紊乱。证候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根据六经辨证,三阳经病及三阴经病的表现
病证基本病变主要症状
太阳
外风头痛、发热、出汗、恶风,脉浮缓。
表寒恶寒、发热、无汗、气喘、头颈痛、全身痛、骨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阳明
里热兼燥高热、出汗多、非常口渴、面红、心烦。脉洪大,舌苔黄燥。
胃肠实热身热、下午潮热、便秘、腹满痛拒按、烦躁、严重者谵语、神志不清。脉沉实有力,舌苔黄燥或焦黑起刺。
少阳
半表半里口苦咽干、视力模糊、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厌食、心烦、恶心。舌苔白,脉弦。
太阴
脾胃虚寒腹满胀、时痛时止、喜温喜按,腹泻、呕吐、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迟或缓弱。
少阴
阳虚内寒畏寒、精神萎靡、手足冰冷、腹泻、泄泻未消化食物、恶心、??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阴虚火旺心烦、失眠、口燥咽干、小便黄。舌尖红,干燥少苔,脉细数。
厥阴
寒热错杂口渴不止、寒热错杂、胸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呕吐、四肢冰冷。舌苔白腻、脉弦数。

总括来说,阳经病属表、多热证、实证;阴经病属里、多寒证、虚证。三阳经病治疗,以祛除邪气为主;三阴经病治疗,以扶助正气为先。


一、三阴:三阴是太阴、少阴和厥阴的总称。一般指三阴经,但不限于此,如难经第七难所云:「冬至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此乃指气候与脉象之关系,与经无关。然用于经者颇多,三阴经手三足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六经辨证上,三阴病系指病邪在身体深部或五脏有病,因脏病属阴故。三阴又指太阴经的代称。按照伤寒病由表传里的发病次序,在三阴经中,太阴经首先发病,故称「三阴」;其次是少阴经,叫做「二阴」;再次是厥阴经,叫做「一阴」。三阴又是太阴脾经的代称。二、三阳:三阳是太阳、少阳和阳明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阳和足三阳。手三阳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三阳也是太阳经的代称。按照伤寒病由表传里的发病次序,在三阳经中,太阳经位于最表层,首先发病,故称「三阳」;其次是阳明经,叫做「二阳」;再次是少阳经,叫做「一阳」。此外,三阳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代称。在六经辨证上,三阳病系指病邪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病。因在人体乃是表阳里阴,故体表浅层属阳;脏阴腑阳,故腑属阳,六腑有病,大致属三阳范围。(李仲亮)



三阴和三阳分别是指手三阴经,足三阴经和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其中手三阴经是指手太阴肺经,分布在手臂内则的内上方,中间为手厥阴心包经,手内则后方为手少阴心经. 足三阴(忘了说,阴经主要是分布在手腿的内侧)分布在,腿的内上侧为足太阴脾经,中间为足厥阴肝经,后方为足少阴肾经. 手三阳主要是分布在人后背的外侧.从前到后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数点肠经.腿上从前到后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伤寒论》中六经就是三阴三阳。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阳两个方面。后来由于只分阴阳,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便成了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是说:阴阳虽然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不同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或阳总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为三阴三阳。《内经博议》 >卷之一\天道部,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eijingboyi/726-5-8.html地上三阴三阳说司天以地上三阴三阳.奉天六元.然上下不类.而以奉之.未解何义.又不解地上三阴三阳.何以定位.内经未之发明.请试论之.予前既明六元之著.盛于三阴三阳之定位矣.此六元之正义也.乃于其对.亦必三阴三阳奉之.岂三阴三阳未有定义定位乎.




夫天地
夫天地之大气涵于宇宙.大概藏于北.生于东.长于南.收于西则三阴在北.三阳在东.三阴在南.三阳在西.可知也.在易东北俱为阳方.而此北阴东阳.西南俱为阴方.而此南阴西阳者.要此即两仪四象之义.所谓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者也.盖气必先藏而后生.此乃静藏之地.故三阴先奠位于亥子丑.而太少厥皆聚者.所以全乎阴以为藏也.藏而后生.而生必于东.故三阳遂正位于寅卯辰.而少明太皆聚者.亦所以全乎阳而为生也.至于南离阳位.君火居之.而又总为三阴者.盖巳午未皆长气也.有生则必有长.长者实气也阴也.北阴无以实长.故三阴亦聚于南.所谓天以阳生阴长者此也.西为蓐收正位.燥金居之.故西为阴方.为成为收.而三阳又居之者.盖藏物必自下.收物必自上.生物必自下.杀物必自上.且自暑而凉.自秀而实.皆自上而下.上者阳也.而其时之肃杀者、亦阳也.申酉戌为肃杀之方.故三阳亦聚于此.所谓地以阳杀阴藏者此也.盖天之二气.分为四象.北为阴.西为阴中之阳.此地之二象.东为阳.南为阳中之阴.此天之二象.而生长收藏之理.备着于此矣.


《内经》三阴三阳理论与《伤寒论》六经病

作者: 吴明珠  
 《内经》三阴三阳理论与《伤寒论》六经病[转]

  (注:伤寒论中疾病的传递规律如其顺序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顺序,分析人手足三阴三阳经的分布及相互关系从里面往外面顺次一圈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太阳、少阳、阳明正好与疾病传递规律阴阳相反,即依次太阳对太阴,阳明对厥阴,少阳对少阴,太阴对太阳,少阴对少阳,厥阴对阳明,这应该不是偶然的,人与天和而不同
 

摘要
  本文说明了《伤寒论》中大部份六经病主症包含了足六经循行部位的症状;开枢阖从《内经》所云之三阴三阳从根本上讲是指人体气体的出入问题。并明说《伤寒论》六经病是合理继承《阴阳离合论》三阴三阳理论基础,结合《热论》六经传变理论而形成的。
关键词:三阴三阳、六经病
前言
  张仲景原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张仲景著述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内经》的影响。《内经》对人体三阴三阳的论述见于多篇,从人体分部、阴阳气的多少、生理功用等方面作了不少阐发。六经辨证作为《伤寒论》的重要学术成就,其六经病即以三阴三阳作为其理论基础。
一、六经病主症与三阴三阳分部
  《阴阳离合论》对三阴三阳的分部作了阐述,其原则是「外者为阳,内者为阴」。以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为少阴,少阴之上为太阳,根起于至阴;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为太阴,阳明位于太阴之前,根起于厉兑;厥阴之表为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在冲脉之上,少阴根起于涌泉,在太阴之后;厥阴根起于大敦,在少阴之前。综上,三阴三阳在人体有确定的分属部位,大致与足六经相同。
  《伤寒论》大部分六经病之主症包含了足六经循行部位的症状。如足太阳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下项,夹脊,故太阳病有头项强痛。足阳明经下膈属胃,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主。足少阳经起于目锐眦,入耳中,故少阳病见目眩。足太阴经入腹,属脾故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足厥阴肝挟胃属肝,上贯膈,布胸胁,故厥阴病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可见,《伤寒论》六经病与《阴阳离合论》三阴三阳均是以足六经为基础。
二、六经病证治与阴阳气的多少
  《内经》是先秦哲学中阴阳理论与医学结合的典范。《内经》的作者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其阴阳的含义是广泛的,其中三阴三阳是重要组成部分。何谓三阴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三阴三阳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而异用也」。此处所谓阴阳之气实指人体的正气。因此,《内经》中的三阴三阳,除以足六经经络循行作基础外,其重要的划分依据是阴阳气的多少。
  人体阴阳气的多少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阳明阳气最盛,《至真要大论》曰:「两阳合明,谓之阳明」,因此,阳明病多邪正交争剧烈,以里热实证为主;厥阴为两阴交尽之处,《阴阳类论》曰:「一阴之厥作朔晦」,为阴尽阳生之处,故其病多寒热夹杂。
  六经病的治疗也应当固护三阴三阳之气,如太阳阳明阳气充盛,故治疗上太阳病采用辛温发汗,如麻黄汤、桂枝汤;阳明病以清下为主,如白虎汤和承气汤,总之,共治则总以去邪为要。少阳阳气较少,故治疗应以和解为主,小柴胡汤为代表方剂,其用人参、甘草、大枣皆因病入少阳,正气有衰,故以此益中气,和营卫,助正抗邪。三阴病中太阴较少阴正气充足,仲景提出「当温之」的治疗大法,以温中健脾为主,采用理中丸、四逆汤等一类方剂。少阴病机体抗病能力明显减退,正气大虚,故治疗当急温之,附子、干姜为必用之药。厥阴病用药一般应遵循寒热并用的原则,不可使药性有所偏盛。张仲景在六经病治禁中对此有明确的提示,如在少阳病中指出不可发汗、吐下,以免耗伤气血,出现变证。少阳病中也提出不可汗下,以加重阴阳之虚。他之所以在多处条文中反覆强调这些问题,皆因少阳、少阴本是阴阳二气初生之处,故治疗中应扶正加以去邪。
三、六经病病机与三阴三阳开枢阖
  统观六经病与《内经》三阴三阳虽以足六经为其结构基础,但并不能说就等于足六经。《阴阳离合论》在叙述三阴三阳后,特别强调了其功能,「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并云三阴三阳分言之「三经者不得相失」,而为一阴一阳。合言之「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对于三阴三阳开枢阖的问题,后世有多种解释,一般认为于阴阳气的运行有关。开指气机发于外,阖指气机蓄于内,枢指气机可出可入。以上说明,《内经》所云之三阴三阳从根本上讲是指人体气机的出入问题。
  《伤寒论》继承并运用了《内经》这一理论,将之具体化到外感病的病机中。
  太阳为开,应当与《灵枢?营卫生会篇》「太阳主外」,《阴阳类论》「三阳(即太阳)为父」,《热论》「巨阳(即太阳)者,诸阳之属也」,「为诸阳主气」合看,其意即诸阳脉之气皆通于太阳,而为卫外之能。张仲景认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其病在表 ??,以脉浮、恶寒揭示阳气向外抗邪之病理,为外感病的初始阶段。太阴亦为开,《阴阳类论》「三阴为表」,乙太阴为阴之表,食不下、自利益甚等说明太阴病主要以局部中焦阳气不足为病机,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阳明厥阴皆为阖,《伤寒论》指出:「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此从生理上说明阳明为阴阳气所归之处。病理上病邪,不论寒热,一旦入于阳明,则也无所复传,形成「胃家实」。厥阴病为六经病之最后阶段,《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可见厥阴不仅是阴尽之处,又主阳之生,故张仲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揭示其热化之机,而又以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说明其阴寒之本。
  少阳与少阴皆主枢,但少阳为阳枢,《阴阳类论》云:「一阳为游部」,少阳枢机运转,则阳气外可从太阳之开,内可从阳明之阖,阳气得以升降自如,故称为游部。若邪入少阳,则枢机不利,阳气内郁而为火,故张仲景以「口苦、咽干、目眩」,作为少阳病的题纲证。因火灼津伤则咽干,火扰清窍,则目眩,火热上蒸则口苦,反映了阳枢不利的发病特征。少阴为阴枢,尤在泾曰:「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阴阳类论》云:「二阴为里」,「二阴为雌」,可见二者有阴阳表里之区别。从生理上来看,少阴之枢着重于水火既济,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若少阴之枢机不利,则人体阴阳失衡,或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或阴虚阳亢,张仲景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上一证一脉,反映了阴枢不利,阴阳两虚,形神交困。
四、六经病传变与三阴三阳排列
  六经病的排列顺序一直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从《伤寒论》原文来看,其顺序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与《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排列不同,其区别在于少阴、厥阴的顺序不同。而与《素问?热论篇》「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完全一致。但《热论》三阴三阳不言开阖枢,只言经络循行,而《伤寒论》六经病不仅包括了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也包括含了开阖枢功能失常导致的病理变化。因此,可以说《伤寒论》六经病是合理继承《阴阳离合论》三阴三阳理论基础上,结合《热论》六经传变理论而形成的。
  张仲景并没有机械地继承《热论》日传一经之论,而提出灵活的六经病传变规律,正是受了《阴阳离合论》三阴三阳理论的启迪。如以阳明为例,《热论》提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但《伤寒论》对阳明病传变规律的论述更加详尽,并能有效地指导临床。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说明少阳病变可传入阳明。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说明太阴病可转出阳明。这些论述均是以阳明为阖为理论基础的。
  总之,《内经》三阴三阳理论与《伤寒论》六经病的病因病机、证治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六经辨证是在六经病的认识基础上对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加以总结而形成的,因此,三阴三阳很可能就是张仲景撰用《内经》理论为《伤寒杂病论》的核心。
 注:按《素问?热论》所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六日竟后,至七日又复太阳。故伤寒六经的传变,亦是七日来复。三阳主动,故头尾先动,中节后动;三阴主静,则开枢合顺次传遍,整体除开少阳按逆向相生分布,不断由子传母。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和阳两方面,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经络的命名就包含有这种意思。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里相合)。 
       手足手足

   太阴(肺经脾经)-阳明(大肠胃经) 
  少阴(心经肾经)-太阳(小肠膀胱)

   厥阴(心包肝经)-少阳(三焦胆经)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实际上三阴三阳之说暗合正反合或者入、证、合的基本规律,其基本规律类似附设六脉的过程,两阳合明之「阳明」对应三阳之阴阳相合之灵,两阴交尽之厥阴,对应三阴之阴阳相合之灵,从这点意义上来说阳明和厥阴分别对应太极两鱼眼,这从内经将人体以腰部为界划分为上下阴阳两部分也能看出端倪。伤寒论中疾病的传递规律如其顺序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顺序,这并不妨碍内经所谓以少阳、少阴为枢的理论,其中枢乃是因为入证合之「证」作为关键,而对应附设六脉之实位脉,是本底之脉。阳明和厥阴正应「明本非明」.之所以少阳、少阴为枢,主要是因为二者阴阳气机都比较弱小,有向多个方向发展的潜力,而枢的作用恰恰如此,可左右转,就阴阳的质量而言:少阳最弱,太阳最强,阳明次之,因为阳明是已经合之阳,三阴也与此类似)。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东南之位)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南偏东之位) ,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注:因此阳明可能指东、南两阳)。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西北之位),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北偏西之位),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注:因此厥阴可能指西、北两阴)。」
  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络的命名,包括经脉、经别、络脉、经筋都是如此。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外侧的为手三阳(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内侧的为足三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从手足(上下肢)阴阳的命名可以看出,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四肢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关于十一脉的两种写本(第二种又分甲、乙两种本子,文字基本相同),这是较《内经》为早的古代经络学说文献。十一脉的名称,是以「臂」「足」分阴阳,与手足分阴阳的意义是一致的。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

伤寒论中所说的三阴三阳并非内经中所说的三阴三阳,而是一个病位与病势的描述。太阳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阳经,足太阳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体表,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属阳症的初起。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从《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属于阳症的极期。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症候。少阳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它是阳症的后期。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如果邪气在少阳经的话,那是寒邪,因为它有往来寒热这个症状。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时候它化热。少阳是个小阳,所以它抗邪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它是阳症的后期。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的阶段就常常表现出来了。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只讲到太阴脾的病。它是阴症,仅仅涉及的脾阳虚,属于是阴症的初期。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属阴症的危重期。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不去积极的救治,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外来的寒邪为主,寒胜伤阳的症候,只要他心肾真阳没有完全衰竭,我们经过积极救治,把阴寒驱出体外,还有很好的愈后。厥阴病,它主要涉及到肝和心包如果这个病是由少阴传来的,那就是阴症的末期,有死无生呀。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了极点的时候,而相火被郁到了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所以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如果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阳气恢复太过呢,又可以转成热症,转成阳症,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所以它既是阴症的末期,又是阴尽阳生的阶段,这就是厥阴病的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