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变逻辑学研究》

 老咸llong 2018-09-03
河北  龙新马
 导论

1、一切皆动,无物不变。在普遍流变的世界中,永恒居留是不存在的。——居留是动变的特殊形态,是动变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结果、达到的一种特殊状态。

2、运动是物质的本质本性。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实在、持存、变化、发展、消逝,通过运动而存在、实在、持存、变化、发展、消逝。

说明:简单点说,运动就是达到、通过、超越(或离去),而物质就在达到、通过中存在、实在、持存、变化,在通过、超越(或离去)中变化、发展、消逝。

3、运动是物质自身的运动。运动的此在、曾在、可在、联在样态,是由物质自身的内在因素所根本决定的,而其具体样态则是由其内外因素所共同确定的。说明:既不施行运动、变化,也不承受运动、变化,既不作用、影响、改变他者,也不被他者作用、影响、改变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永远不会被人类感知、测出、证明。)

4、不同运动体的不同运动,是相互作用影响、相互改变转变的。相互作用-改变,称之为互动。(运动和)互动是相互联系联结的基础和实质,是自生自实、建构解构、另构新构和对立统一、变化发展、消逝消亡的前提、基础、源泉。

说明:运动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各自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联结的。任一时空中的不同事物,首先是各自相对独立的,其次是处于永恒动变之中的,再次是直接或间接互动着的,并在其互动中共存共生、互联互斥、交流交换、互构互解、互消互毁。

5、动变逻辑学对动变的研究不是分门别类、具体而微地进行的(那是具体科学的任务),而是从哲学的角度、辩证综合地研究(逻辑化的研究)动变方式的一般逻辑构件和普遍有效的逻辑规则。

说明:动变方式,是一个实体逻辑学概念,它由动变体及其构成(谁动变)、动变源及其传导转换机制(动变如何展现)、动变展现界面及展现形式(动变的展现样态)、动变样态的量化表达(如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动量、动能、力度、强度、温度……)等要素构成,是上述诸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秩序所构成的整体。

第一章 动变承载体

6、凡动变必有承载体。动变承载体即发动、施行、承担某种或某些动变的自在实在整体。动变承载体既是外在动变的自在承载体,同时也是其内在动变的自在凝结体。有什么样的内外动变,就有什么样的自在凝结体和承载体。相对独立的内外动变如何展现和实现,其承载体就有什么样的存在样态、动变方式。

说明:动变是物质的本质本性。一切物质都处于并且只能处于永恒的动变之中。事物是相对独立和相对稳定的动变自在凝结体和承载体;动变是事物自在生存方式、展现方式和实现方式。

7、动变承载体的性质由其承担的主要动变的性质所决定,并受其所承担的其他动变的性质影响;如其承担着多种动变,则其性质由多种动变的性质综合决定;如其承担的主要动变发生变化,则其性质也就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说明: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动变承载体的性质,首先是其同类事物共有的基本性质;只有当其独有的性质(即个别特质)能显著影响具体动变样式时,该独有性质才会真正成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承载体性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承载体内在的相应构成要(因)素及其构成的子(分)系统,正是后者的存在(持存或自生自实)、运动及其与他者的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交换、相互引起对方和自身的变化转化(简称互变互化),才使事物得以展现其相应的功能、属性、性质。

8、一般而言,动变承载体具有实在性、整体性、相对独立性、相对稳定性、能动性、可变性和多变性、多样性。

所谓实在性就是动变承载体是自在存在、自生自实的,亦即是在动变中自我更新更生、自我回复持存的。

所谓整体性就是动变承载体是以整体的样式存在的,是以整体的样态动变的,是与动变的整体、动变的内容、动变的过程、动变的结果具体的历史的“同一”的。

所谓相对独立就是动变承载体的生存(持存)、展开和实现及其演变的可能性是由其自身内在构成所决定(规定、涵括、容纳)的,而其具体实现过程及其展现样态则是由相应的内外因素所共同确定的,因而是既自在存在、展开和实现(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在与其外的诸事物相互联系联结中存在、展开和实现(即具有非完全独立性)。

所谓相对稳定就是动变承载体因其内外运动和由其带来的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交换要因素)过程,一方面引起对方和自身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引起自身的不断更新更生(要因素流动带来整体的新陈代谢),但在发生整体质变前,其基本构成和主要性状是基本稳定的。

所谓能动性是指动变的能力(动力和源泉)、趋向、内容主要由动变承载体自身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动变承载体在自我运动、自我变化、自我否定、自我建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解构、自我异构。

所谓可变性和多变性,是指动变承载体的内容、结构、样式、形态不是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的、可变的,并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着的。

所谓多样性就是动变承载体的样式、样态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和情境中,其存在和动变的样式、样态也是有所差异、不同的。

9、动变承载体与其承担的动变方式、动变内容、动变过程是直接同一的,是其所承担的诸动变的“总和式外观”、“整体性外壳”。

说明:动变方式是动变内容、动变过程的逻辑化把捉,动变内容、动变过程是动变方式的具体化(精细化)表现。动变方式的抽象程度、粗略程度(或具体程度、精细程度)规定着动变承载体的抽象程度、粗略程度(或具体程度、精细程度)。

第二章  动变源及其传导转化机制

10、一切实体均处于永不停息的内外动变之中。

从内在看,实体的每一构成部分、每一要素均处于动变之中,并因其动变而相互作用,因其动变和作用而引起他者和自身的变化、发展。在其动变—作用—动变过程中,伴随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交换、要(因)素分布的变化调整、要(因)素关系模式的变化调整、子(分)系统及其关系的变化调整、实在整体及其性状样态的变化调整。

从外在看,实体因其内在动变而外在动变着,并因其动变而与其外的他者相互作用,因其动变和作用而引起他者和自身的变化、发展。在其动变—作用—动变过程中,伴随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交换、位置样态性状关系的变化调整、自身内在构成的变化调整、外在环境秩序的变化调整。

概而言之,动变承载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要(因)素、子(分)系统及其各部分、各方面、各环节构成的,因而内含着其各构成要素、各子系统、各部分所承担的诸此在动变,内含着各因素、各分系统、各方面、各环节所对应的诸曾在、可在、联在动变。其中,不同要(因)素、不同子(分)系统、不同部分、方面、环节单独或共同承担着(对应着)不同的动变内容和动变过程。

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和相对稳定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自生自实”着的。要素内外都处于不断的流动和变化(简称流变)之中,并在流变的过程中进行着“自生自实”。因其流变和“自生自实”,要素包含了许多部分、许多环节、许多方面、许多阶段,而它们又可以分解为(分析为)若干因素。

与实体性的要素不同,因素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依附于(依存于)要素之上(之中),在与它者发生关系、关联时,才得以展现、显现,即因与它者对照(对比)而得以初步显现、因与它者互动而得以逐步展现、因与它者紧密联系而得以充分表现。

分析和把握事物、事物的构成、事物与它者的关系,不能仅仅分析和把握其中的要素性内容,而且要分析和把握其中的因素性内容。忽略后者,就难以充分了解和掌握事物存在(持存)、动变和发展的关键与玄奥。

11、在复杂事物中,诸要(因)素还会建构形成诸子(分)系统,它们单独或共同支撑、承载着事物的种种功能、属性,对外引起和承载着种种关系和相互作用。诸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诸要(因)素所建构形成的子(分)系统及其组成的特定结构是动变的特定具体样式的内在物质基础。动变的具体样式就是其承载体内外要(因)素、子(分)系统互动的产物。

说明:实体及其每一部分、要素都处于动变之中。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动变的趋向(方向)、形式(方式),可能与实在整体动变的趋向(方向)、形式(方式)一致或相关,也可能与实在整体动变的趋向(方向)、形式(方式)不一致或对其有排斥、阻碍、干扰、损害。如某一部分或某一要素在动变趋向(方向)、形式(方式)与实在整体动变趋向(方向)、形式(方式)一致或相关(不对之排斥、干扰、损害,或以对之有益、有助为主),则称该部分或该要素为实在整体动变的动变源(或动变源的一个构成单元)。

在动变逻辑学中,研究不同的子(分)系统及其组成的结构,重在研究其各自对特定动变样式的影响,研究其在动变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

12、事物的诸要(因)素、诸子(分)系统对系统的生存(持存)和动变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就具体动变而言,特定动变样式主要是由某种或某些相应的要(因)素或子(分)系统所主导和推动的,并在一定内外条件下才得以促成的。对特定动变样式的形成和持存起主导、推动、引领作用的要(因)素或子(分)系统,就是该特定动变样式的动变源。如多种要(因)素或多个子(分)系统“争做”动变源,则事物的动变就会展现出复杂多变的样式。

13、动变源,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主要的,也可以是次要的;可以是由内在能量驱动向外传导转化而形成的,也可以是由外力驱动向内传导转化而形成的。

当动变源不唯一时,多个动变源可以协同、合作(共同支持支撑或参与拉动推动某一种动变),也可以互相冲突、制约(分别支持支撑或参与拉动推动不同的动变),甚至相互掣肘、抵消,或者既相互协同、合作又相互冲突、制约。

多个动变源的力量、作用、地位是不同的,其中有主要动变源,也有次要动变源。主要动变源决定着动变承载体的主要动变方式、动变内容、动变过程,次要动变源影响(也参与规定)动变承载体的动变方式、动变内容、动变过程。主要动变源影响、制约、改变、规定着次要动变源,次要动变源也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制约、改变着主要动变源。主要动变源和次要动变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其力量、作用、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主要动变源和次要动变源的相互转化,动变的性质、内容、过程和样式、形态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动变源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是外生的,前者如植物向阳、光直线传播,后者如风吹幡动、铁球落地。但无论哪一种情况,诸要(因)素、诸子(分)系统及其构成的特定结构,都是特定具体样式的内在物质基础。

14、在事物中,除其主导、推动、引领作用的要(因)素、子(分)系统外,还有与其共存共生、互动互化的其它要(因)素、子(分)系统,甚至对事物或多或少地起破坏、解构、异化、消解作用的要(因)素、子(分)系统。也就是说,事物内在要(因)素、子(分)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样的和多变的。具体说明动变源如何在复杂多样的内在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转化过程中发挥其主导、推动、引领作用,即揭示动变源所禀具的动能如何在事物内诸要(因)素、诸子(分)系统间传递传导和转化变化并最终促成特定具体动变样式,是相关具体科学的研究课题。实体逻辑学的任务只是揭示其一般逻辑构件和普遍起作用的逻辑规则。

15、动变源的传导转化机制:一在于因其动变而与他者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二在于在其相互作用过程中相互交流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在于能因之改变或构建各种相关的要(因)素关系模式,四在于能因之改变或构建各种相关的子(分)系统,五在于能因之改变或构建他者、自身直至实在整体的生存方式、展现方式、性状功能、作用地位、样态形态、关系关联,等等。

16、研究实体的动变,在确定了动变承载体及其构成后,就要重点找出其主要的动变源,然后找出动变源向他者传导转化的机制、途径、环节、步骤、过程,找出其对实体内在和外在动变的影响,找出其对实体内在构成方式和外在展现方式的影响,找出其对实体结构、功能、作用、地位、关系、形态等的影响。

第三章  动变承载体的内外关系及其演变

17、不仅事物内部存在复杂多样多变的相互关系,而且在事物内在诸要(因)素、诸子(分)系统以及其组成的结构与其外的其它事物、其它要(因)素、其它子(分)系统之间也存在复杂多样多变的关系,特别是在其互动(相互作用——改变)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交换着要(因)素,即相互交流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一方面使内在要(因)素外在化(如辐射、扩散、移除、流泻等),另一方面使外在要(因)素内在化(如渗入、嵌入、吸收、同化等),甚至于在其互动过程中促成原要(因)素、子(分)系统的破坏、降解、流逝、消散和新要(因)素、子(分)系统的生成、更生、发展、替代等。也就是说,事物内在要(因)素和外在要(因)素是相对的、互动的和互化的。

18、研究特定样式的动变,首先就要研究其主要承载体及其内在关键构成要(因)素,研究其各自的性质、数量及其相互关系模式、主要的互动机制,研究其各自对特定动变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动变实现的内外条件和经过的基本过程。

19、有的动变,特别是互动、联动、链式运动、交互运动、系统运动等等,不只有一个承载体,甚至不只有一种承载体。如天文学中的地-月系的运动、太阳系的运动,化学中的化合运动、复分解运动,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江河流水、风沙运动,社会学中的家庭活动、人际交往、社会运动,等等都是由多个或多种承载体发动、施行、承担的。

说明:从数量上看,承载体是一(相对独立和相对稳定的整体),但一中有多(诸构成要因素、诸子分系统、诸部分、诸方面等)、一外有多(互动、联动的其它事物、其他要因素)、一变为多(自我异化、自我裂解、繁衍繁殖等)、一多互动互化(整体与部分、内在与外在、此在与他在的互动互化、共构新的他者)。最终由其内外要(因)素共同形塑其具体动变样式。

20、承载体的相互关系模式,主要包括内在构成间的相互关系模式、内外互动互化的关系模式、内外要(因)素共同形塑具体动变样式的模式。模式的类型包括:共在但互不相关模式、瞬时互动模式、互损互害模式、相益相生模式、同化模式、互化模式、共构模式,等等。

说明:动变承载体是相对独立的,而非绝对独立的,也就是说,非孤立的、孤独的。动变承载体与其周围的实在物、存在物是相互作用影响、相互交流交换、相互渗透转的,是既相互支持支撑、相互生成促成,又相互打击损害、相互破坏毁坏的。简言之,动变承载体与周围的实在物、存在物共存共生,既互生互新又互异互损。

21、承载体的互动机制主要包括内在互动机制(特别是动变源内禀能量的传递传导及转化变化机制)、内外互动及其交流交换和转化变化机制、外在环境秩序及其变化对上述机制的作用影响机制,等等。

22、承载体动变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起发挥作用的内外条件、互动互化的基本环节、主要步骤、主要阶段及其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等。

23、研究多承载体的动变,则还要注意研究各承载体之间的联在内容及其变化转化的机制和过程,研究承载体各自的性质、数量、相互关系模式、互动互化机制及其对各承载体动变的影响以及其对动变整体的影响。要研究动变承载体的内在构成及其关系,研究动变源及其与其它构成的互动,研究动变源内禀动能的传递传导和转化变化机制,研究外在环境秩序及其支撑推动的内外互动互化过程,研究动变界面及其中发生(展现)的变化,研究动变的具体样式、形态及其变化机制,研究运动——作用——交流交换——变化转化和建构——解构——再构——异构(增构、减构、杂构、它构、新构等)的基本逻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