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的兴衰:从安史之乱到宪宗中兴(二十三) 河朔风云

 金色年华554 2018-09-03

          第二十三讲  河朔风云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任命几位安史叛将为当地的节度使,十多年来虽然偶尔有小摩擦,但总体来说和中央政府一直相安无事,但是这个恶果最后还是来了。


一、河朔之乱


大历十年(公元775年)正月,昭义兵马使裴志清驱逐节度使薛崿薛崿奔逃洺州(今河北邯郸永年),上表请求入朝,唐代宗同意了,裴志清率众归降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田承嗣声称救援,出兵袭取了相州(今河南安阳,当时的昭义节度使治所)。薛崿是昭义首任节度使薛嵩之弟,也是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薛嵩于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去世,当时他的儿子薛平只有十二岁,薛平将节度使之位让于叔父薛萼,朝廷在不久后任命薛萼为节度使。

           这是安史之乱后河朔地区藩镇又一次大的动乱,当时部将驱逐主帅已经不是第一例了,在此之前,幽州卢龙节度使也两次易主,幽州卢龙之事需要从几年前说起。


原来,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朱泚,以及朱泚之弟朱滔合谋杀死了节度使李怀仙,朱希彩自称留后,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派兵讨伐朱希彩,反为所败,朝廷专事姑息,赦免了朱希彩等人,并任命朱希彩为幽州留后,不久任命为节度使。

 

朱希彩当上节度使后,悖慢朝廷,残虐将卒,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孔目官李怀瑗因众怒,伺机将其杀死,幽州无帅,军中不知该奉谁为主,当时经略副使朱泚在城外,弟弟朱滔带领牙内兵,朱滔秘密令上百人在众人中大声喧哗:“节度使非朱副使不可。”将士们没有异议,于是朱泚暂时掌管幽州军务,上表朝廷,几个月后,朝廷任命朱泚为节度使。

前面已经说过,与魏博紧邻的淄青,节度使侯希逸也被表兄弟李怀玉驱逐,朝廷也承认了李怀玉,赐其姓名为李正己。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昭义动乱爆发了中央政府与魏博的第一次战争。

 

 

                          河北几镇--魏博、成德、卢龙(幽州)、昭义(相卫)都是安史之乱后朝廷无力讨伐安史余党才因循授予的,但自从朱泚当上卢龙节度使后,卢龙要比魏博对朝廷恭敬的多。朱泚当上节度使的第二年八月(大历八年八月),他就派弟弟朱滔率五千精骑奉诏到泾州(今甘肃平凉泾川县)防秋(防秋是指每年秋天为防备吐蕃等进攻,朝廷在西北地区集结军队防御),自安禄山造反以来,幽州兵从未为朝廷所用,朱滔到达长安后,代宗非常高兴,赏赐朱滔甚厚。

 

                          后来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六月,朱泚又一次派朱滔奉表入朝,并请求让他亲自带步骑五千防秋,代宗欣然同意,并为朱泚在长安修筑了非常豪华的住宅,朱泚带人走到蔚州(今河北张家口蔚县)后,突然生病,部下请先回幽州,等病好后再出发,但朱泚决心已定,下令:“如果我病死了,就抬着尸体前进。”部下不敢违抗,九月,朱泚来到长安,长安城中万人空巷,百姓们都争着观看卢龙节度使入朝这一盛景。朱泚后来又请求留在长安,以弟弟朱滔代理幽州、卢龙事务,代宗也同意了。

 

                         而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则对朝廷非常跋扈,他当上魏博节度使后,将所辖之地青壮男子都征为兵,只让老弱之人耕种,数年后魏博就有了十万大军,站稳脚跟后,田承嗣竟然公然为安禄山、史思明父子四人立祠堂,称四人为“四圣”,为叛乱分子首领立祠堂,这已经是在公然挑战朝廷权威了,而田承嗣有恃无恐,竟然还要求朝廷任命他为宰相,当时是大历八年(公元773年)九月,代宗为了息事宁人,不愿妄动干戈,派内侍孙知古出使魏博,孙知古劝田承嗣毁掉祠堂,田承嗣最后听从了,为了嘉奖田承嗣,十月份,朝廷真的任命田承嗣为同平章事,田承嗣如愿以偿,成为宰相,由于他常年在魏博,不在朝廷,不能处理政事,所以这种宰相被称为“使相”,唐朝中后期有很多人都当过使相。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三月,为了与魏博和睦相处,代宗下诏准备把自己女儿永乐公主下嫁田承嗣之子田华,但代宗这番苦心并没有收到什么效果,田承嗣反而更加骄慢跋扈,昭义(相卫)首任节度使薛嵩去世后,他又对昭义地盘起了觊觎之心,诱使昭义将吏作乱,然后就发生了上面提到的昭义兵马使裴志清驱逐节度使薛崿之事。

 

                         大历十年(公元775年)正月,田承嗣夺得相州(今河南安阳)后,代宗又派内侍孙知古到魏州(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宣慰田承嗣,命他各守封疆,不得夺取邻道土地,但田承嗣不奉诏,几天后,又派大将卢子期攻打洺州(今河北邯郸永年),杨光朝攻打卫州(今河南新乡),洺州和卫州都是昭义所辖之地,当时薛坚是洺州刺史,薛雄是卫州刺史,二人都是薛嵩亲族。

                          二月,田承嗣劝卫州刺史薛雄投降,薛雄不从,田承嗣便派刺客将其刺杀,并屠杀其家,相卫四州之地都被田承嗣占领,田承嗣擅自任命官员,将昭义精兵良马,送归魏州,并逼孙知古与自己巡视磁(今河北邯郸磁县)、相二州,令将士割耳剺面,请田承嗣为帅。

                         田承嗣得寸进尺,朝廷忍无可忍,代宗这次没有答应田承嗣的无理要求,任命华州刺史李承昭出任昭义留后,大战一触即发。

 

 河北形势图


 

二、讨伐魏博


                         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向来为田承嗣所轻,李宝臣弟弟李宝正娶了田承嗣女儿,有一次在魏州与田承嗣之子田维击球,击球过程中,马突然受惊,将田维踩死了,田承嗣大怒,把李宝正关了起来,并告诉了李宝臣此事,李宝臣谢罪,封杖送给田承嗣,让田承嗣惩罚李宝正,对自己女婿,田承嗣毫不手软,直接就将他杖杀,因为这件事,成德与魏博交恶,现在田承嗣公然挑战朝廷,李宝臣和李正己都上表请求出兵讨伐魏博,代宗这些年里也受够了田承嗣,如今成德、淄青主动请求讨伐,代宗便下定了出兵的决心。

                        

                          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四月,朝廷下诏贬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永州刺史,并命令河东、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泽潞、河阳诸道发兵前临魏博,如果田承嗣抗命,立即进讨,罪止于田承嗣以及其侄田悦,其余将士子弟如能归顺朝廷,则一切不问。

                           当时朱泚之弟、幽州留后朱滔还对朝廷非常恭顺,朝廷命他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河东节度使薛兼训攻魏博以北,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攻魏博以南,战争前期比较顺利。

                          五月,田承嗣部将霍荣国以磁州(今河北邯郸磁县)归顺朝廷,不久,李正己又攻克德州(今山东德州),战争刚进行了一个月,田承嗣就损失了两个州,同月,李忠臣统领永平、河阳、怀,泽步骑四万人进攻卫州(今河南新乡)。

                          六月,田承嗣派遣投降他不久的前昭义兵马使裴志清攻打冀州(今河北衡水),裴志清可能也看到田承嗣快失败了,便主动向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投降,三天后,田承嗣亲自带兵包围冀州,李宝臣派遣部将、高阳军使张孝忠率精骑四千抵御,李宝臣大军随后赶到,田承嗣知不敌,烧辎重逃遁,这位高阳军使张孝忠在几年后成为了易定首任节度使。

                          仗刚打了两个月,田承嗣就损兵失地,部下也靠不住,现在朝廷派大军从四面八方进攻,田承嗣知道自己没有力量与朝廷继续为敌,八月份,他派使者奉表,请朝廷准许他束身归朝。但田承嗣刚派出使者就后悔了,他还想继续和朝廷斗一斗,几天后又派部将卢子期攻打磁州。

                         九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两军会于枣强(今河北衡水枣强县),随后进围贝州(今河北邢台清河),田承嗣出兵救援,成德淄青两军各自犒赏将士,成德赏厚,淄青赏薄,淄青将士都有怨言,李正己担心将士们哗变,就引兵退走,随后,李宝臣也退走。淮西节度使李忠臣闻讯后,也放弃卫州不攻,向南渡过黄河,驻军阳武(今河南新乡原阳),后来,李宝臣又与幽州留后朱滔攻打沧州,田承嗣堂弟田庭玠守卫沧州,李宝臣攻不下来。

 

                         十月,魏博将卢子期攻打磁州,马上就要攻克了,李忠臣与昭义留后李承昭率兵赶到,在清水大败卢子期,卢子期本人也被擒获送到京师斩首,随后,河南唐军又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大败田悦,局势对朝廷越来越有利,田承嗣越发恐惧。


让我们再看一下河北形势图


 

                          战事进行到现在,朝廷节节胜利,如果继续下去,魏博很可能就要被消灭了,但是随后发生的事让战场局势瞬间逆转。

                          原来,先前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曾经派使者出使魏州,不知什么缘故,田承嗣竟然将使者扣留了,现在局势危急,田承嗣主动向扣留的淄青使者赔礼道歉,送他回去,并且将魏博所辖户口、甲兵、谷帛数目告诉了使者,田承嗣请使者向李正己转达自己的话“我今年已经八十有六,很快就要死了,诸子不肖,田悦也孱弱,今日所有,都是为您守卫,岂能以此辱公之师旅?”之后,又请使者南立于庭,田承嗣向使者下拜,又画了李正己画像,焚香事之。

田承嗣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如今局势危急,主动向淄青示好是最好的保全之道,果然李正己得知田承嗣向自己示好后,非常高兴,竟然相信了田承嗣准备把地盘送给自己的鬼话,淄青按兵不动,河南诸道唐军也不敢前进,田承嗣用了一个小计策就免除了南顾之忧,他可以专心对付北边的李宝臣和朱滔了。

 

                          北边的李宝臣也出现了变故,原来,这次讨伐魏博之战中,李宝臣十分尽力,代宗非常欣慰,派中使马承倩到前线慰劳李宝臣,马承倩慰劳完毕,准备返回长安,李宝臣主动前去拜访,并赠送了百匹缣帛,缣帛是当时质量比较好的丝织物,在唐朝可以把布帛当货币使用。

                          但节度使的好意,马承倩并不领情,他可能是嫌少,当众骂了李宝臣,并将缣帛当众扔掉,此举让李宝臣颜面尽失,成德兵马使王武俊对李宝臣说:“如今您立下大功,马承倩尚且敢这样对您,更何况魏博平定之后,朝廷用一道诏书召您到长安,到时候您就是一介匹夫,不如放田承嗣一马,以为己资。”李宝臣对此深以为然,从此便有了玩寇之志。

                       田承嗣知道范阳(即幽州,今北京)是李宝臣的故乡,李宝臣一直想得到家乡范阳,所以田承嗣又设了一个小计,他命人在石头上刻了“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几个字。秘密埋在成德境内,随后又使望气算命之人说那里有王气,李宝臣挖出了这块石头,以为自己真的有天命,另一方面,田承嗣又派人游说李宝臣:“您与朱滔一起攻打沧州,攻下后,则土地归于朝廷,不属于您,如果您能放田承嗣一马,魏博就将沧州送给您,并且愿意跟随您攻取范阳,您率精骑前驱,田承嗣率步卒随后,没有不成功的。”李宝臣大喜,石头上刻的“将田为侣入幽燕”不就是说与田承嗣一起进入幽州吗?他觉得事情发展暗合图谶,便与田承嗣同谋,秘密准备攻打幽州朱滔。

 

                       与幽州翻脸之前,李宝臣先对朱滔使者说:“听闻朱公仪貌如神,愿得画像观之。”朱滔便将自己的画像送给了李宝臣,李宝臣将画像置于射堂,与麾下诸将一共瞻仰,赞叹道:“真神人也。”当时朱滔大军在瓦桥驻扎,李宝臣挑选精骑二千人,一晚急驰三百里向朱滔袭来,李宝臣命令部下:“抓射堂画像上的那个人”,当时幽州与成德两军并肩战斗,关系融洽,朱滔对李宝臣没有防备之心,所以被突然袭击后,幽州军狼狈战败,朱滔换衣服逃脱,李宝臣打败朱滔后,本想乘胜攻取范阳,但是雄武军使刘怦留守幽州,李宝臣得知幽州军有备,不敢进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切都是田承嗣策划好的,田承嗣得知成德和幽州交战后,立即率军南还,他本来也没想过要跟随李宝臣攻取范阳,撤军后还派人对李宝臣说:“河内军情紧急,不暇从公,石头上的谶文,是我戏弄你的。”得知真相的李宝臣大怒,但事已至此,他没有任何办法,与幽州朱滔已经有了过节,李宝臣任命张孝忠为易州(今河北保定易县)刺史,率精骑七千人防备幽州。

           

 

                          十一月,田承嗣部将瀛洲(今河北保定高阳县、蠡县,河北沧州河间一带)刺史吴希光归顺朝廷。

                          十二月,虽然田承嗣用计谋暂时稳住了局势,但他也知道,绝对不能再反抗了,这个月他再次上表请求入朝,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也为他说情,希望朝廷能给田承嗣一个自新的机会。

 

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正月,接到田承嗣奏表后,朝廷派谏议大夫杜亚到魏州宣慰。

                           又过了一个月,田承嗣再次上表请求入朝,代宗这次接受了他的请求,赦免了他的罪,并恢复其官爵,听他与家属入朝。事情发展到这个结局,朝廷教训了一下魏博,挽回了一点颜面,本来这件事随着田承嗣请求入朝,就应该结束了,但谁也没料到,后来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让田承嗣收回了入朝的打算。原来,处于天下之中,控制运河的要地汴州(今河南开封)也发生了变乱。

 

三、汴州之乱

                          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五月,就在朝廷同意田承嗣入朝请求不久,汴宋留后田神玉去世了,都虞候李灵耀杀死汴宋兵马使、濮州刺史孟鉴,自称留后,李灵曜北结田承嗣为援,孤立的田承嗣突然找到了盟友,又跋扈起来,准备与朝廷对抗到底。

 

                           汴宋变乱的消息传到长安,为了息事宁人,代宗并没有治李灵曜擅杀之罪,反而任命他为濮州(濮州管辖鄄城、雷泽、临濮、濮阳、范县共五个县,管辖范围约为今山东菏泽北部与今河南濮阳一部分,治所在今山东菏泽鄄城县)刺史,以永平节度使李勉兼任汴宋等八州留后,李灵曜不接受任命,朝廷一忍再忍,又退了一步,六月,正式任命李灵曜为汴宋留后,并遣使宣慰。

                            李灵曜当上留后后,不仅没有感激朝廷,反而更加骄慢跋扈,擅自任命管辖八州刺史县令,准备效仿河北诸镇,汴宋节度是控扼大运河的要地,从江淮地区运往长安的钱粮必经此地,朝廷无论如何也不能失去这一战略要地,李灵曜不遵朝命,朝廷只好再次出兵了。

                           

                            八月,朝廷下令,命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永平节度使李勉、河阳三城使马燧发兵讨伐李灵曜,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和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也主动出兵一起进讨。

                            事实上,刚当上留后的李灵曜并不能完全控制全军,很多部下根本不愿意追随他对抗朝廷,汴宋兵马使、摄节度副使李僧惠本来之前怂恿李灵曜反抗朝廷,但随后,就被宋州牙门将刘昌说服了,李僧惠听从刘昌的劝告,与汴宋牙将高凭、石隐金奉表到京师,请求讨伐李灵曜,朝廷嘉奖了他们,任命李僧惠为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高凭为曹州(今山东菏泽定陶、曹县一部分)刺史,石隐金为郓州(今山东菏泽郓城)刺史。

 

                            不久,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三城使马燧大军进至郑州,李灵曜率兵出战,李忠臣与马燧没料到李灵曜会出战,没有做好准备,只得先退守荥泽,淮西军将士有一半溃散而逃,郑州百姓也受到惊扰,纷纷逃向东都洛阳,李忠臣见局势不利,打算撤回淮西,马燧固执不可,劝李忠臣:“以顺讨逆,何忧不克?奈何自弃功名?”马燧所部坚壁不动,李忠臣得知后,收拢散兵,几天后,散兵归镇,淮西军军势复振。

 

                            之后,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攻克郓濮二州,四天后,归顺朝廷的宋州刺史李僧惠于雍丘(今河南杞县)打败李灵曜兵。

 

                           十月,李忠臣,马燧合击李灵曜,李灵曜屡败,之后,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也加入了战斗,三路唐军与李灵曜大战于汴州城西,李灵曜战败,退入城中固守,唐军乘胜围城。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看到官军势如破竹,李灵曜已经危在旦夕,于是派遣其侄田悦出兵救援,在匡城(今河南新乡长垣县)大败永平、淄青军一部,田悦乘胜进至汴州,营于城北数里,第二天,李忠臣派裨将李重倩率轻骑数百乘夜劫魏博营,淮西军纵横贯穿,斩杀数十人而还,魏博营中大骇,李忠臣、马燧派大军发起进攻,鼓噪而入,魏博军不战自溃,田悦脱身北走,士兵死者枕藉,不可胜数,李灵曜得知魏博援军大败,无奈,只好开门夜遁,第二天,跑到韦城,被永平军将领杜如江生擒,之后被械送京师斩首,汴州彻底平定。

                           马燧知道李忠臣暴戾,所以将平定李灵曜的功劳全部让给李忠臣,自己不进入汴州城,率军屯于板桥,李忠臣入城后,果然把功劳全部算到自己身上,宋州刺史李僧惠与他争功,被李忠臣杀死,李忠臣又准备杀刘昌,刘昌遁逃得免。

                           十二月,朝廷为嘉奖李正己与李宝臣在此战中立的功,给二人都加了同平章事,二人如愿成为了朝廷之外的宰相,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也被授予同平章事,并兼任汴州刺史。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三月,田承嗣再次上表请罪,代宗也不想再生事端,赦免了他,并恢复了田承嗣的官爵,下令不必入朝。

                           

 

 

四、战后结局

 

           始于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讨伐魏博田承嗣的战役就这样草草结束了,此战后,天下形势又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日后的很多事情都有影响,在此记录于下:

   

 

一.   淄青变强:淄青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先前辖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十州之地,李灵曜叛乱后,朝廷征发诸道兵平叛,所得之地,各为己有,李正己又得到了曹、濮、徐、兖、郓五州,李正己之后从青州徙治郓州,其子前淄州刺史李纳守青州。淄青李正己拥兵十万,雄视天下,不遵朝命,之后公然反抗朝廷,此后又经历了李纳、李师古、李师道几人,直到四十多年后才被唐宪宗平定。

 

二. 泽潞更加重要:在讨伐田承嗣、李灵曜之战中,昭义节度使李承昭病重,朝廷任命泽潞行军司马李抱真兼任邢磁两州留后,从此泽潞节度辖有泽(今山西晋城)、潞(今山西长治)、邢(今河北邢台)、磁(今河北邯郸磁县)四州,四州跨太行山东西,泽潞从此被称为昭义,成为朝廷控制河北最重要的一道,几年后,李抱真就要为朝廷血战,讨伐河北藩镇了。

      

三.  泾原易帅:大历十一年(776)十二月,正当河北战事进入尾声时,泾原节度使马璘病逝了,行军司马段秀实代理军务,段秀实严兵以备非常,当时泾原军中哭丧的有数千人,段秀实都不让他们进入,命马璘妻妾子孙位于堂,宗族位于庭,将佐位于前,士兵在营中哭丧,百姓各守其家,非护丧者不得远送,段秀实这样安排并非没有道理,果然都虞候史廷干、兵马使崔珍、十将张景华密谋因丧作乱,段秀实将三人都调到了外地,并没有杀戮一人,泾原军中就安稳下来了,后来,段秀实继任为泾原节度使。此事只是一个小插曲,之所以要在此记录,是因为此事与日后的泾原兵变有些关联。

 

四.淮西易帅: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贪残好色,将吏妻子女儿漂亮的,大多被李忠臣逼淫,李忠臣将淮西军务委于妹婿节度副使张惠光,张惠光也十分暴横,不得人心,因此军中对二人非常不满,左厢都虞侯李希烈是李忠臣的族子(《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记载李希烈是李忠臣族子,而在《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七中记载宰相杨炎的话说李希烈是李忠臣养子),为众所服,所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希烈乘众心怨怒,联结军中将领杀了张惠光父子,并驱逐了李忠臣,李忠臣单骑逃奔京师,代宗认为李忠臣有功,任命他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失去军权的李忠臣成了三公和宰相,代宗承认了李希烈,任命他为淮西留后。几年之后,李希烈就要反抗朝廷,直到后来被军中其他将领杀死。

    

五.魏博易帅:田承嗣挑起战端不久,于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二月病逝,田承嗣有十一个儿子,但他最后选择了时任魏博中军兵马使的侄子田悦继任魏博节度使。朝廷也承认了田悦,几年之后,唐德宗讨伐河北,田悦也将是主要人物。

 

讨伐魏博刚刚结束不久,千里之外的长安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宰相元载被处死了,我们之前没有过多介绍这位担任了十五年宰相的元载,现在就让我们将目光暂时移到千里之外的长安,来看看这些年里,朝廷中都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斗争。请看下集:唐廷两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